9.2《项脊轩志》课件(4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4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4: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导入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学庵”,还有?
归有光的“项脊轩”
明文第一——《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1.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典型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
2. 体味作者思路清晰,抒情平静、含蓄、深沉,语言明净、流畅的特点;
3.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4.背诵文章。
题目解说
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有“怀宗追远”之意。
言其窄小
如颈脊之间,故名。
自号项脊生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题目解说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姚鼐《古文辞类纂》:“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

诵读明情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迨 异爨
老妪 先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shènlù

yuán
dài
cuàn

b
shǔn
yǎn



jiōng y u
正音——准确、流畅、有情感
míng

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间书斋
种情感
个女人

件琐事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大母励志
回忆亡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大母

先妣
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世变迁
祖辈
父母辈
自己

课文解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之)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只有
环顾
判断句
对着
照到
已经昏暗
的地方
从上面,名词做状语
在前面,名词做状语
第一段:
向下。名作状。



错杂
倒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之)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只有
环顾
判断句
对着
照到
已经昏暗
的地方
从上面,名词做状语
在前面,名词做状语
第一段:
向下。名作状。



错杂
倒装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互文)(雨水夹杂着尘泥滴流下来)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独自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纵横
交错

交杂错落
第一段:
古乐器,管状,
三孔
不时
静悄悄
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记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
2.项脊轩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轩之可喜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老旧
破漏
阴暗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清幽
明亮
雅致
总:珊珊可爱
一间老屋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漏

第一段
“喜”在何处呢?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醉人书香
寂寂庭阶
清幽月景
怡然自得
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陶醉)

桃花源
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
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
第二段
“百年老屋”,足见其历史厚重感,其承载着兴衰历史,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见证(家庭变异、身世遭遇)
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第二段
“万籁有声”乃是以动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气氛幽雅静谧,反衬后日的孤寂与凄凉。
诗意:小鸟悠闲,皓月当空,兰桂飘香。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于)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然而
总共
设置
数词作名词,一体
向西,名词做状语
赴宴,吃饭。名作动。
在里面在外面,名词做状语
第二段:
这里
成为
砌成
哺乳,喂乳,名作动。


两次
判断句
常常
东犬西吠(互文)(东家的狗在叫,西家的狗也在叫。)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然而
总共
设置
数词作名词,一体
向西,名词做状语
赴宴,吃饭。名作动。
在里面在外面,名词做状语
第二段:
这里
成为
砌成
哺乳,喂乳,名作动。


两次
判断句
常常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音节助词

好像
不一会儿
第二段:
而,表修饰
上朝,名作动
忍住
放声大哭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段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大母励志
第2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往事。
第二段
轩之可“悲”一:诸父异爨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墙之变”“鸡犬之栖吠”“客之逾庖而宴”形象地写出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家中门墙林立,凌乱不堪分崩离析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淡漠与疏离。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对家道中落的深深悲慨、怨恨和无奈。(无力回天)
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
第二段
轩之可“悲”二:老妪忆母
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母亲——扣扉问食——温婉慈爱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深深怀念
不易言明的伤痛。
音容笑貌,无印象
第二段
轩之可“悲”二:老妪忆母
归有光的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听闻老妪说到母亲对儿女的嘘寒问暖,思及母亲失声后欲关爱儿女而不得,再加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内心该是何等的悲痛!
第二段
归有光8岁丧母:“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先妣事略》
“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先妣事略》
8岁,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年纪,可母亲却骤然离世;8岁,还是一个不能领会生死的年纪,所以年少的他竟以为母亲是睡着了。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18岁。从8岁到18岁,“母亲”二字,也许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从8岁到18岁,十年冷暖无人知;从8岁到18岁,夜半衾寒有谁问。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娘曾承受失语之痛,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
轩之可“悲”二:老妪忆母
第二段
轩之可“悲”三:大母励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第二段
轩之可“悲”三:大母励志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言语(语言)举止(动作) 心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话语亲切(谆谆)、有趣,表面责备,实则疼爱、关怀,又赞许
以手阖门
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喜悦、关切之情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嘱咐庄重,勉励与期待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
顷之
音容笑貌、神态举止、复杂心理 跃然纸上
小脚
第二段
轩之可“悲”三:大母励志
资料链接:知人论世,深味悲情: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20岁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归有光《家谱记》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愧疚、无奈、思念等)压力山大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哀痛)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怀念)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沉痛)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根据
以前
第三段:
而,表修饰
能够
音节助词
总共,一共
被动句
第三段
轩之可“恋”: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自己闭门苦读
多次遭火未焚
悲喜交加
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
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这一段是补叙,但不是闲笔,它以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1段呼应,进一步表现出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三段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轩之可“恋”: 再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也?”。


已经
第四段:
旧指女子出嫁。
听说
有时
什么
时常
向,追着
桌子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于此)。

破败
第四段:
整修
就,于是

它的
然而

再次
第四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作者写了哪些与妻子有关的事情,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言语(语言)举止(动作) 情 感
问古事,学书
述诸小妹语曰
妻死,室坏不修
夫唱妇随,恩爱、和睦,家庭温暖
悲痛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生活上妻,学业上友)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第四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第五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的)年所手(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景结情,移情于物(久远的缅怀与眷恋)。枇杷树,乃爱之延续。亭亭如盖的绿是对妻子的忠贞。伊人那姣好的容颜似已化作树的精魂,树声是伊人的窃窃私语,树形之“亭亭”不正像伊人那亭亭玉立的身姿吗?树已然化身为伊人的形象。(永远陪伴,彻骨思念)
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
第四、五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在描写与亡妻轩中共处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读到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也许在妻去世后的无数个无眠的夜晚,他就在这树下独自回味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这树是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四、五段
轩之可“恋”:回忆亡妻
这个时年三十一岁的叫归有光的读书人,含蓄内敛,对于亡妻始终没有说出这四个字:“我好想你”,可我们分明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了他的情深。随后他九次应试,八次落第,等到考中进士已是六十岁,苍颜白发,垂垂老矣!对求仕之途的苍凉感慨,和对家庭温情的无限依恋,成就了今天的《项脊轩志》。几百年过去,今天的我们读了仍会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
“世味年来薄似纱”陆游

小结
黄宗羲:余读归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使人欲泣,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
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蕴含情感
一、个体生命价值失落的悲剧;
二、亲情、爱情失落的巨大伤痛(吞噬生命激情,耗损对生命的爱);
三、家族衰微。人世无常的悲剧感。
悲剧感实质
缺少大格局:仅写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
①结构“关”情(严谨),文脉贯通。
文末两段是后记。重点是从项脊轩的交迁中打写对亡妻的怀念。这一段,不论从时间的推移(以“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概述,行文简洁),人物关系的变化(由先母、先大母写到亡妻)和感情的发展(愈益亲近深挚)来看,都是正文部分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感情的抒发在前文的基础上变得更充沛、更深厚、更丰富了。因此,后记不仅不是蛇足,而且一-经写出,便成为与正文浑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情形,在古今散文中都是很少见的。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作缩合,“借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正因此,这篇散文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②细节和场面“撩”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
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
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景物细节,语言细节,场面细节。越细致,越真实。
艺术特色
③叠字“助”情,语言质朴“增”情,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白描。
艺术特色
补:《寒花葬志 》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文体不同, 《陈情表》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