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学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学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19: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文言文二则-学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课文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选编本文,一是因为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古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很大,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
3、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从中有所悟得。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名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全班齐读。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孟子(约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学术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3、板书课题,解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
二、初读课文,读通全文。
(解决难读)
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谈感受(教师相机总结学习文言文的难题:难读、难懂)
3、师范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朗读时,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4、教师领读,引导学生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词。
5、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停顿。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 ) /而射之。虽/与之/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
6、指名朗读,纠正字音,指导多音字“缴”“为”。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解决难懂)
1、再读课文,借助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和同桌交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师生合作质疑不理解的句子。
3、说句意。指名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说文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讲《学弈》这个小故事。
四、主旨探究,感悟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我们做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六、布置任务
完成本课的评测习题,背诵课文。
1、 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援: 俱: 弗若: 然:
2、 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3、用自己的话将《学弈》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教学反思:
《学弈》是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在引导学生喜欢学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指导学生如何读出韵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指导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在课后,我也发现课堂上的一些漏洞。如:在朗读课文时,应在指名学生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就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及时发现问题,以能更好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