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一课一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颐和园》一课一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3 17: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颐和园
基础达标。
1、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痕迹(hén héng) 堤岸(dī tí)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óng) 佛香阁(gé gě)
2.多音字组词。
jǐ ( ) fó ( )
几{ 佛{
jī ( ) fú ( )

3.检查读书。
4、读了课文后你能来说说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吗?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初读了解:
1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文章主要写了颐和园哪些美丽的景色?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从哪些语句看出来作者的游览行程,把这些句子用“——”画出来。
4.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景物连接起来的?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 )。
(二)再读感知:
 1、学习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想每到一处,看到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划出重点词句。
2、同桌互相听读第二自然段,用“﹏”划出最能体现长廊特点的句子。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化感受。
3、方法总结:找句子,抓重点词,说特点的方法,感受到了长廊的特点。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段落。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抄出文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
它是用_____比喻_____。用上比喻写出了________。
2、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
三游洞游记
  我盼望(以 已)久的春游到来了。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坐车向三游洞驶去。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àn pàn),葛洲坝库区。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故名三游洞。今天我们也能去饱眼福,心中自然雨十分高兴。
  车到了三游洞,我迫不(及 急)待地跳下车。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xiāo xuē)一样的悬崖峭壁,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文”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这洞很(宽敞 宽广),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īn jìn)吟起李白的诗句来。
  走出三游洞,来到望江亭。望江亭(矗立 屹立)在长江北岸,是三年前才重新修建的,游人都想登上居高临下的望江亭好饱览西陵峡的风光。亭子里游人挤得满满的,我使劲地挤了进去,看见亭子右侧有一个大平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擂鼓台。擂鼓台旁边有一座五米高的张飞塑像,粗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住木棒,好像正在击鼓。这时,我忽然想起张飞当年称雄于长坡的故事来。当时,他站在桥上,大吼三声,万里长江立(既 即)倒(dǎo dào)流的景象,好像又(展现 浮现)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
1、用“/”将括号内不合适的字、词、音节划去。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故名: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
  3、请根据意思写出词语。(2分)
  ⑴ 急迫得不能等待。          (   )
  ⑵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表示精神充足。   (     )
  ⑶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     )
  4、为什么这个洞叫做“三游洞”?  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