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单选题
1.(2019·辽阳)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食盐水除水垢
C.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 D.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熟石灰显碱性,能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食盐与水垢不反应,不能用食盐除水垢,选项B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可用火星他们除去冰箱中的异味,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可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解答。
2.(2019·海南)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钙 产生气泡
B 浓硫酸 氧化铁 产生气泡
C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D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故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产生气泡,故符合题意;
C、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有白色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3.(2019·阜新)下列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盐﹣﹣用作调味品
B.小苏打﹣﹣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C.纯碱﹣﹣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D.碳酸钙﹣﹣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调味品,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可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B不符合题意。
C、纯碱可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C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呈碱性可中和酸性的土壤,降低其酸性,碳酸钙不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4.(2019·苏州)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粗盐 B. 溶解粗盐
C. 过滤粗盐水 D. 蒸干滤液
【答案】C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A不符合题意;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用量筒溶解固体,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
D、蒸发操作应用蒸发皿进行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操作说明和粗盐提取相关实验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5.(2019·融安模拟)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 CO2 B.2H2O 2H2↑+O2↑
C.3CO+Fe2O3 2Fe+3CO2 D.HCl+AgNO3=AgCl↓+HNO3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化合反应,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属分解反应,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符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因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6.(2019·广州模拟)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A.HNO3、Na2CO3、BaSO4 B.Na2SO4、KOH、NaCl
C.H2CO3、Ca(OH)2、MgO D.H2SO4、Ba(OH)2、Na2CO3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硝酸属于酸,碳酸钠属于盐,硫酸钡属于盐,故A不符合题意;
B、硫酸钠属于盐,氢氧化钾属于碱,氯化钠属于盐,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酸属于酸,氢氧化钙属于碱,氧化镁属于氧化物,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钡属于碱,碳酸钠属于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酸、碱、盐的定义分析,酸是离解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是离解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7.(2020九上·新泰期末)下列离子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为无色溶液的是( )
A.NH4- Cl- K+ NO3- B.CO32- Na+ Cl- K+
C.Fe3+ Mg2+ NO3- Cl- D.Na+ Ag+ NO3- Cl-
【答案】A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解答】溶液pH=2,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
A.选项中的离子可用共存,A符合题意
B.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共存,B不符合题意
C.铁离子是黄色的,C不符合题意
D.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离子共存,阴阳离子相结合不产生气体、水和沉淀就能共存,据此分析
二、填空题
8.(2019九上·北京期中)甲、乙、丙、丁4种物质,由氢、碳、氧、钙4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的化学式为 。
(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通过下列反应可生成丁,请在方框中补全丁的微粒图示 。
【答案】(1)CaCO3
(2)化合反应
(3)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则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为化合反应。(3)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氢气和氯气燃烧生成氯化氢,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在方框中补应补充两个氯化氢分子,如图: 。
【分析】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和氯气燃烧生成氯化氢。
9.(2019·亭湖模拟)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空:
①小苏打 ②生石灰
③盐酸 ④熟石灰
⑤硝酸钾 ⑥碳酸钙
A.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B.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
C.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
D.可用作复合肥的是 ;
E.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是 ;
F.常用作发酵粉的是 。
【答案】②;⑥;④;⑤;③;①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故答案为:②。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故答案为:⑥。
C、氢氧化钙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④。
D、硝酸钾里面面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可用作复合肥,
故答案为:⑤。E、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是盐酸,
故答案为:③。F、常用作发酵粉的是小苏打,
故答案为:①。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用途分析,按所给物质的性质确定其用途,再与所给用途对号入座解答。
10.(2019·长宁模拟)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为节能减排,回收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部分流程。
①步骤 I 中操作名称是 。
②固体 A 的成分是 ;步骤 II 中滤液 C 内所含溶质有 。
③写出步骤 III 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过滤;锌、铜、铁;ZnSO4、FeSO4、H2SO4;Zn+H2SO4=ZnSO4+H2↑;Zn+FeSO4=ZnSO4+Fe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①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1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1为过滤操作; ②锌与硫酸铜、硫酸锌和硫酸亚铁混合物反应,锌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再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有产生的铜、铁及过量的锌;步骤II中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再通过过滤,可以将固体铜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锌、硫酸亚铁以及过量的稀硫酸混合溶液分离,故步骤II中滤液C内所含溶质有ZnSO4、FeSO4、H2SO4;③在ZnSO4、FeSO4、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单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FeSO4=ZnSO4+Fe,锌和硫酸锌不发生反应。
【分析】本题为推断题,先根据各物质的性质结合题中所给流程图中各步反应找出能确定的物质,按要求填空,在解答时往往涉及到方程式书写及一些实验操作,如过滤、蒸发结晶等,要注意解答的准确性。
三、实验探究题
11.(2019·包头)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图实验:
(1)取少量固体按图甲实验,根据步骤①可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2)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的沉淀质量随滴加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可确定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3)取无色溶液C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无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操作步骤是 ,通过观察现象即可确定。
【答案】(1)氯化铁(或FeCl3)
(2)碳酸钠和硫酸钠(或Na2CO3和Na2SO4)
(3)Na+、NO3-、Ba2+、OH-
(4)取无色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加水溶解为无色溶液A,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故固体中不含有氯化铁,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因此二者不能共存,碳酸钠和氯化钙至少有一种不存在;加入一定量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B,硝酸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沉淀,硝酸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以碳酸钠和硫酸钠至少存在一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取少量固体按图甲实验,根据步骤①可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铁;(2)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的沉淀质量随着滴加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可知,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B是碳酸钡与硫酸钡的混合物,则可确定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一定不存在氯化钙;(3)无色溶液C中一定存在硝酸钠,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硝酸钡(过量的),或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碳酸钠(过量的),或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硫酸钠(过量的)。取无色溶液C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是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溶液C中一定存在硝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无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NO3-、Ba2+、OH-;(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钾,氯化钾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钾,确定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操作步骤是取无色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存在氯化钾。
【分析】(1)根据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分析;
(2)根据碳酸钡沉淀可溶于硝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结合图像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完全消失分析;
(3)根据钡离子可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沉淀及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盐分析;
(4)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四、综合题
12.(2019·济宁)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其生产流程简明如图1:
请读识流程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流程中气体X的化学式是 ;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 。
【答案】(1)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CO2
(3)过滤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
【解析】【解答】解:(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沉淀池中氯化钠和水和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H4Cl+NaHCO3↓;(2)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上述流程中气体X是二氧化碳;(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需将NH4Cl溶液和NaHCO3沉淀分离,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分析】(1)根据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分析
(2)根据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实验室固液分离采用过滤分析
五、推断题
13.(2019·龙东)已知A、B、C、D、E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D、E分别为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C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1)D的化学式为 ;
(2)B与D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 ;
(3)写出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Na2CO3
(2)产生白色沉淀
(3)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B、C、D、E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D、E分别为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C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所以C是水;
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D是碳酸钠;
水会与E反应,E和碳酸钠可以相互转化,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E是二氧化碳;
B会与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B是氢氧化钙;
A能与D、B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A可以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1)D的化学式为Na2CO3;
(2)B与D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3)E→D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分析】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所以C是水,这是解题的突破口。
根据题中有特征的物质首先推出,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最后解答各个小题。
1 / 1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单选题
1.(2019·辽阳)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食盐水除水垢
C.用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 D.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2.(2019·海南)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钙 产生气泡
B 浓硫酸 氧化铁 产生气泡
C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D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A.A
B.B
C.C
D.D
3.(2019·阜新)下列物质与其对应的用途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盐﹣﹣用作调味品
B.小苏打﹣﹣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
C.纯碱﹣﹣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
D.碳酸钙﹣﹣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4.(2019·苏州)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粗盐 B. 溶解粗盐
C. 过滤粗盐水 D. 蒸干滤液
5.(2019·融安模拟)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O2 CO2 B.2H2O 2H2↑+O2↑
C.3CO+Fe2O3 2Fe+3CO2 D.HCl+AgNO3=AgCl↓+HNO3
6.(2019·广州模拟)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A.HNO3、Na2CO3、BaSO4 B.Na2SO4、KOH、NaCl
C.H2CO3、Ca(OH)2、MgO D.H2SO4、Ba(OH)2、Na2CO3
7.(2020九上·新泰期末)下列离子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为无色溶液的是( )
A.NH4- Cl- K+ NO3- B.CO32- Na+ Cl- K+
C.Fe3+ Mg2+ NO3- Cl- D.Na+ Ag+ NO3- Cl-
二、填空题
8.(2019九上·北京期中)甲、乙、丙、丁4种物质,由氢、碳、氧、钙4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的化学式为 。
(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通过下列反应可生成丁,请在方框中补全丁的微粒图示 。
9.(2019·亭湖模拟)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下列物质前的序号填空:
①小苏打 ②生石灰
③盐酸 ④熟石灰
⑤硝酸钾 ⑥碳酸钙
A.常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B.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
C.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
D.可用作复合肥的是 ;
E.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是 ;
F.常用作发酵粉的是 。
10.(2019·长宁模拟)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为节能减排,回收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部分流程。
①步骤 I 中操作名称是 。
②固体 A 的成分是 ;步骤 II 中滤液 C 内所含溶质有 。
③写出步骤 III 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1.(2019·包头)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图实验:
(1)取少量固体按图甲实验,根据步骤①可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2)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的沉淀质量随滴加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可确定原固体中一定含有
(3)取无色溶液C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无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操作步骤是 ,通过观察现象即可确定。
四、综合题
12.(2019·济宁)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先进的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其生产流程简明如图1:
请读识流程图并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沉淀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流程中气体X的化学式是 ;
(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的名称是 。
五、推断题
13.(2019·龙东)已知A、B、C、D、E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D、E分别为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C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1)D的化学式为 ;
(2)B与D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 ;
(3)写出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熟石灰显碱性,能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食盐与水垢不反应,不能用食盐除水垢,选项B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所以可用火星他们除去冰箱中的异味,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可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解答。
2.【答案】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故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产生气泡,故符合题意;
C、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有白色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3.【答案】D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
【解析】【解答】A、食盐具有咸味,可用作调味品,A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可用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B不符合题意。
C、纯碱可用于玻璃、洗涤剂的生产,C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呈碱性可中和酸性的土壤,降低其酸性,碳酸钙不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粗盐提纯
【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A不符合题意;
B、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用量筒溶解固体,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
D、蒸发操作应用蒸发皿进行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操作说明和粗盐提取相关实验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化合反应,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属分解反应,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不符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因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定义分析,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6.【答案】D
【知识点】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硝酸属于酸,碳酸钠属于盐,硫酸钡属于盐,故A不符合题意;
B、硫酸钠属于盐,氢氧化钾属于碱,氯化钠属于盐,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酸属于酸,氢氧化钙属于碱,氧化镁属于氧化物,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钡属于碱,碳酸钠属于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酸、碱、盐的定义分析,酸是离解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是离解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盐是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7.【答案】A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解答】溶液pH=2,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
A.选项中的离子可用共存,A符合题意
B.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共存,B不符合题意
C.铁离子是黄色的,C不符合题意
D.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离子共存,阴阳离子相结合不产生气体、水和沉淀就能共存,据此分析
8.【答案】(1)CaCO3
(2)化合反应
(3)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则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为化合反应。(3)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氢气和氯气燃烧生成氯化氢,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在方框中补应补充两个氯化氢分子,如图: 。
【分析】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和氯气燃烧生成氯化氢。
9.【答案】②;⑥;④;⑤;③;①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
【解析】【解答】A、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
故答案为:②。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故答案为:⑥。
C、氢氧化钙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④。
D、硝酸钾里面面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可用作复合肥,
故答案为:⑤。E、胃液中可帮助消化的是盐酸,
故答案为:③。F、常用作发酵粉的是小苏打,
故答案为:①。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用途分析,按所给物质的性质确定其用途,再与所给用途对号入座解答。
10.【答案】过滤;锌、铜、铁;ZnSO4、FeSO4、H2SO4;Zn+H2SO4=ZnSO4+H2↑;Zn+FeSO4=ZnSO4+Fe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①由实验过程图可判断,操作1完成后原混合物分成了固体和滤液两部分,利用这一特点可判断操作1为过滤操作; ②锌与硫酸铜、硫酸锌和硫酸亚铁混合物反应,锌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再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故反应后的固体物质有产生的铜、铁及过量的锌;步骤II中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再通过过滤,可以将固体铜和反应生成的硫酸锌、硫酸亚铁以及过量的稀硫酸混合溶液分离,故步骤II中滤液C内所含溶质有ZnSO4、FeSO4、H2SO4;③在ZnSO4、FeSO4、H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锌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单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FeSO4=ZnSO4+Fe,锌和硫酸锌不发生反应。
【分析】本题为推断题,先根据各物质的性质结合题中所给流程图中各步反应找出能确定的物质,按要求填空,在解答时往往涉及到方程式书写及一些实验操作,如过滤、蒸发结晶等,要注意解答的准确性。
11.【答案】(1)氯化铁(或FeCl3)
(2)碳酸钠和硫酸钠(或Na2CO3和Na2SO4)
(3)Na+、NO3-、Ba2+、OH-
(4)取无色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加水溶解为无色溶液A,氯化铁溶液呈黄色,故固体中不含有氯化铁,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因此二者不能共存,碳酸钠和氯化钙至少有一种不存在;加入一定量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B,硝酸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沉淀,硝酸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以碳酸钠和硫酸钠至少存在一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取少量固体按图甲实验,根据步骤①可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铁;(2)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的沉淀质量随着滴加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可知,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B是碳酸钡与硫酸钡的混合物,则可确定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一定不存在氯化钙;(3)无色溶液C中一定存在硝酸钠,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硝酸钡(过量的),或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碳酸钠(过量的),或可能存在氢氧化钠、氯化钾、硫酸钠(过量的)。取无色溶液C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一定是二氧化碳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溶液C中一定存在硝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无色溶液C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NO3-、Ba2+、OH-;(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钾,氯化钾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钾,确定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采用的操作步骤是取无色溶液C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存在氯化钾。
【分析】(1)根据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分析;
(2)根据碳酸钡沉淀可溶于硝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结合图像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完全消失分析;
(3)根据钡离子可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沉淀及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盐分析;
(4)根据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12.【答案】(1)NaCl+H2O+NH3+CO2=NH4Cl+NaHCO3↓
(2)CO2
(3)过滤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
【解析】【解答】解:(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沉淀池中氯化钠和水和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H4Cl+NaHCO3↓;(2)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上述流程中气体X是二氧化碳;(3)沉淀池中晶体转移至焙烧炉时用到操作①,操作①需将NH4Cl溶液和NaHCO3沉淀分离,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分析】(1)根据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分析
(2)根据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实验室固液分离采用过滤分析
13.【答案】(1)Na2CO3
(2)产生白色沉淀
(3)2NaOH+CO2=Na2CO3+H2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解答】A、B、C、D、E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D、E分别为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C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所以C是水;
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D是碳酸钠;
水会与E反应,E和碳酸钠可以相互转化,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E是二氧化碳;
B会与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与水相互转化,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B是氢氧化钙;
A能与D、B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A可以是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1)D的化学式为Na2CO3;
(2)B与D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3)E→D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分析】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溶剂,所以C是水,这是解题的突破口。
根据题中有特征的物质首先推出,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最后解答各个小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