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7讲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高考要求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梳理
一、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①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国内阶级矛盾加深。
②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5月4日;北京学生;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为口号。
(2)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运动的影响
(1)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国际上依然毫无尊严。
5.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开始时间:十月革命后。
2.宣传中心:北京、上海。
3.系统介绍: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4.组建团体: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 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5.传播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
(1)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
(1)条件: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2)主要内容
①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3.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1922—1923年)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过程
①起点:香港海员罢工。
②结束: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结果:因反动军阀镇压而失败。
(4)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1924.1—1927.7)
(1)条件: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合作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1926.7—1927.3)
(1)条件:①国共合作是政治前提;②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③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2)北伐的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概况: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军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①帝国主义干涉;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历史教训
(1)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4.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课堂练习
1. (2021全国Ⅱ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1921年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所以他的意图应该是为中国考虑,而由其所述社会革命发生在“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可知他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项;题干中蔡和森的观点重在强调社会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说的是“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不是指所有地方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排除B项;蔡和森是借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社会革命,来类比中国也具有了相似的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而不是说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D项。
2.(2021浙江卷·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答案】C
【解析】“这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故选C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19年,排除A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0年,排除B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非1922年,排除D项。
3.(2022·辽宁大连一模)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解析:D。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时间“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主力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当时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4.(2022·河北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 ”这表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军阀是革命的主要对象
C.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解析:D.根据“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如果劳动者掌握了武装力量,在面对反革命势力镇压和杀戮时就能进行反抗,说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涉及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对象的问题,排除A、B两项;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排除C项。
5.(2021·江西南昌摸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对地主阶级等一切反动阶级和派别实行专政;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工矿企业,否认外债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保障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阶级军阀豪绅的一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和红军士兵。”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坚决奉行“一边倒”方针
D.大力推行土地公有制度
解析:B。据材料“对地主阶级……实行专政;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工矿企业……保障八小时工作制……一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和红军士兵”可知,苏维埃政府反帝反封建,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保障工农利益,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故选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没有受“左”倾错误的干扰,排除A项;“一边倒”方针倒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时间、内容均不符,排除C项;土地分给农民和红军士兵个人所有,不是土地公有,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