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18:4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à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
B.侵害(qīn) 延迟(yán) 周而复始(ér) 风雪载途(zhài)
C.孕育(yù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翩然自来(piān)
D.了解(jiě) 纬度(wěi) 销声匿迹(nì) 簌簌落下(shù)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3.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
B.—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
C.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二、综合性学习
6.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学校要组织以“节气与语文”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需要设计展板介绍二十四节气,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对“清明”节气的描述。
示例:惊蛰
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诗意描述: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草本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共享单车由于其符合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是使用共享单车上学的三位学生的对话,请你就如何更好地使用共享单车,提出三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学生甲:昨天咱们赛车真爽,我那急刹车多潇洒,后轮儿离地老高,前轮儿都有点儿变形了。
学生乙:我的比你经典,自行车“漂移”——“唰”地一下,车横过来了,险些把我从车上甩下来。
学生丙:嘿嘿,别吹牛了。还是得说我,猛一捏前闸,来了个180度大掉头,,把后边一位大妈吓得脸色都变了。唉,我还挨了大妈一顿数落……
(1)建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8.下列关于“物候”的说法,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中就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物候知识。
C.物候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D.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古今差异是影响英国物候现象来临的最大因素。
B.纬度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纬度的差别面不同。
C.沿海地区的春天来得比内陆要迟,是因为在同纬度的情况下,近海的地方冬天比内陆温和,春天比内陆寒冷。
D.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都是越往高处越迟。
10.下列对节选内容和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条理清晰。
B.第①-③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再以具体现象为例,由表及里地进行说明。
C.第⑦段中“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中的“一定”是指“特定”的意思,只有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较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中“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查出患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那时我刚上初中。那时候的秋天好像特别冷,9月一开学就需穿上夹衣了。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着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勉强,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自行车买回家才半年,父亲车技不佳。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田里。我只是被稻草扎了一下,并无大碍。父亲却歪在车下,挣不起身子来。
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
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就调转车头。
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摇晃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苍凉。我不忍看第二眼,铆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每周的这五毛钱,是用来补充维生素的。
那时候,我们自己淘米,用铝盒煮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条件好点儿的学生,可能会带些榨菜炒肉、干鱼什么的。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花在了买纸笔和蜡烛上。晚自习下课后,教室就停电了。还想学习,就只能点蜡烛。一支蜡烛八分钱,能点两个晚上。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记得镜子里那黑黢黢的鼻孔,记得考了好名次后老师那高分贝的表扬声,记得同学们羡慕和嫉妒的眼神。
说到底,那时我更沉浸于小我的感受,并深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荣。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踅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父亲沉下脸来说:“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吗?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那时候,除了田地的收入,我家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一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
1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
12.试赏析下列句子。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
13.文章结尾“而我,竟然已经没有机会,去为他生个小火炉,披一件寒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的寓意。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C
6.示例:清明时节,草木萌发,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更加妩媚,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7. 示例:(1)要爱护公共自行车,不要玩特技动作。 (2)要注意自身安全,不要急刹车,更不要急刹前闸,否则人会由于惯性向前飞出去面受到伤害。 (3)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影响到其他人。
8.C
9.C
10.D
11.① 30多岁就患了心脏病和高血压的父亲,尽管需要长期吃药,仍然不肯让“我”辍学。 ②父亲用自行车送“我”去上学,途中摔了跟头,仍然要“我”坐在自行车上推着“我”去学校。③父亲把150元钱给了大舅,让他去还赌债,而自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这额外的支出。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父亲用艰辛付出给了孩子温暖和希望,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13.抒发了作者对不能给父亲尽孝,已无法报答父亲的遗憾之情。
1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坚强、善良有爱心,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耽误女儿前途的好父亲。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父亲不管遭受多大磨难,他总能独自承受,坚强面对,对孩子和亲人的爱始终不变,这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