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3 22: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二册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A.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B.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量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下图是我国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 B.人口增长放缓 C.人口素质过低 D.资源短缺
4.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新疆是我国棉花产量最大的省区,2020年棉花总产量占全国的87%.近年,新疆改良棉花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同时,借助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棉花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下图示意棉花生产大数据平台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安徽、河南相比,新疆棉花种植的优势是( )
A.光照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D.产品质量高,距消费市场近
6.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系统主要应用于( )
①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②改良农作物的品种③产品质量追溯与市场预警④农机运行维护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新疆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棉花价格 B.加大科技投入 C.完善基础设施 D.扩大种植规模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象》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城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A.全球变暖 B.酸雨危害
C.城市内涝 D.生物多样性减少
9.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
A.技术水平高 B.政府大力支持
C.气候宜人 D.城市密度高
10.三亚发展低碳城市措施可行的是
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
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江西某生猪养殖户采用散养的养殖方式,把猪赶岀标准化养殖圈舍,放养在自己承包的山林里,猪完全依靠山上自然环境生存与繁殖发展。下图示意标准化养殖和散养式养猪区域的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11.与标准化养殖相比,散养式养殖方式( )
A.场地投入低,土地收益高 B.管理方便,养殖规模大
C.生产投入少,经济效益低 D.食物充足,养殖周期短
12.2021年夏季,该养殖场未能及时出售生猪,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B.表土层破坏,起伏加剧
C.水源枯竭,水质降低 D.生物分解,大气污染严重
13.近年,国家采取措施整顿养殖产生的环境问题,下列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的是( )
A.及时清理,净化猪舍环境 B.加强通风,改善空气质量
C.封闭猪舍,减少外界污染 D.收集猪舍废弃物,制取沼气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读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A点:指以常规生态环监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由持续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阙值点。
B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
C点:指在考虑部分未观测指标、区域差异和恢复周期等因素影响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能够满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需求的阙值点。
14.据图文信息可推测( )
A.“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
B.“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C.若土壤监测中添加汞含量指标,则“拐点”出现时间提前
D.东部经济地带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
15.“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质量要求更高 B.和“C拐点”同时出现
C.生态环境质量最优 D.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 B.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
C.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
17.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的原因是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能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19.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样做(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20.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困境是(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益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自然生态日趋改善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六产业”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形成“1+2+3=6”的叠加优势或“1×2×3=6”的乘法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与传统农业相比,“第六产业”的突出特点是( )
A.农业投入更大,属集约型农业 B.科技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
C.产业交错融合,经济效益更好 D.生产规模大,产品商品率高
22.影响“第六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科技水平 C.创新意识 D.交通条件
人们把循环经济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这些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读“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D.阶段性
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决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26.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中国南方某地,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8.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稻谷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粮,也是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最高的粮食作物。其中双季稻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明显高于单季稻,然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双改单”)的季节性撂荒现象,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优质耕地资源,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因“双改单”导致水稻总产量损失最大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黄淮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南地区
30.为减少耕地撂荒现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着重( )
①减免农业税收②推广机械耕作
③调整农业结构④加快土地流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31.由图可知,1998年到2006年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  )
A.持续下降 B.持续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32.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
A.农业结构的调整 B.国家政策的实施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33.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
②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
④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为某地生态产业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图中箭头( )
A.①表示秸秆、沼气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35.实现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有( )
①开垦草场,增加畜产品种类②使用化肥,提高农产品产量③发展食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④采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二下图为乡村振兴战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一号文件为什么要强调我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3)请你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可采取哪些措施?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连平县肖屋村有一种古老捕鱼设施--鱼梁,其用木桩、竹子和藤等制成置于河中,依靠湍急的水流,将鱼冲到竹编斜坡上拦截(下图第一幅)示意鱼梁景观和鱼梁结构),这是古人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创造。连平县已将鱼梁捕鱼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第二幅)示意肖屋村地理位置。
(1)鱼梁设计精妙,请解释当地人如何利用鱼梁捕获下游河段的鱼。
(2)分析鱼梁设施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3)相比钢筋水泥,现在当地建造新鱼梁仍多采用传统材料,说明原因。
(4)有观点认为未来鱼梁的捕鱼功能会逐渐荒废,请推测其理由。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数百年来,贵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下图),种植品种多样的糯稻,并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形成“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2011年被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每年11月,丰收的糯稻晾晒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1)从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种植水稻时,选择品种多样糯稻的原因。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约0.4米。解释Z村“稻-鱼-鸭”系统中,梯田田埂高达1.5米的现象。
(3)稻谷通常铺置于地面晾晒。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晒糯稻的原因。
(4)简述Z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采取的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故ABD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2.
污染企业应提升治污能力做到达标排放,而非全面关停,A错;扩大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B错;毁林开荒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增加,C错;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D正确。故选D。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概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D
4.B
3.图中反映我国耕地资源的总量大,但是由于人口数量较多,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小,所以反映的问题为资源短缺。故答案选D项。
4.将能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结构单一,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结果会导致生态破坏,①错误。坡度大于25度的地方,不适宜发展耕作业,陡坡上修梯田,投入大,产出少,经济上不合算,也易造成水土流失,④错误。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能有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对;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能够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业产出,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③正确。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选B项。
5.C
6.D
7.B
5.
由题意可知,新疆是我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地区,并且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与河南安徽相比,新疆种植棉花的优势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因此C正确;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不属于雨热同期,A错误;新疆以沙土为主,适宜棉花种植,但土壤肥力不比安徽、河南高,B错误;新疆距离市场远属于劣势,D错误。
6.
农业生产大数据平台主要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与分析,①③④正确。该数据平台本身不具备改良农作物品的功能,②错误,由此可以判断出ABC错误,答案选D。
7.
新疆实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产量以及产品的品质,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故B正确;提高棉花价格不利于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提高,A错误;完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但不是最有效措施,C错误;新疆水源不足,扩大种植规模可能导致环境恶化,D错误。
新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广人稀,有利于棉花的生产。新疆地区实现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大科技的投入,改良棉花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8.A
9.B
10.D
8.碳增多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这会加剧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故选A。
9.根据材料,《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象》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城市,因此,政府大力支持是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故选B。
10.煤炭、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它们会增加温室气体,不符合发展方向,A错;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与建设低碳城市无关,B错;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属于防城市内涝措施,与低碳关系不大,C错;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故选D。
11.C
12.A
13.D
11.
由材料“散养的养殖方式,把猪赶岀标准化养殖圈舍,放养在自己承包的山林里,猪完全依靠山上自然环境生存与繁殖发展”可知,相对于标准化养殖,散养式养殖方式,利用山上自然环境,场地投入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低,A错误;标准化养殖圈舍管理方便,散养式管理不方便,B错误;减少饲料的使用,生产投入少,经济效益低,C正确;食物需要主动寻找,比饲料养殖周期长,D错误;故选C。
12.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猪完全依靠山上自然环境生存与繁殖发展,2021年夏季,该养殖场未能及时出售生猪,可能造成植被破坏,在夏季降水多的条件下易引起水土流失,A正确;对地表起伏影响不大,B错误;江西地处南方地区,水源丰富,养猪不会造成水源枯竭,C错误;养猪主要是水污染,与生物分解产生的大气污染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3.
养殖会产生很多废弃物,污染环境,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将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可持续利用,收集猪舍废弃物,制取沼气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D正确;及时清理,净化猪舍环境,加强通风,改善空气质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废弃物的产生,不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AB错误; 封闭猪舍,减少外界污染不现实,C错误;故选D。
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清洁生产,积极主动地以防范于未然的态度,及各种技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14.D
15.A
14.
由图可知,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前,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正相关,A错误。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后,GDP与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呈负相关,B错误。土壤中出现重金属污染,是常规监测指标外的新因素,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基于常规监测指标的质量拐点出现时间,C错误。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于西部,经济实力强,环境保护意识好,出现“拐点”的时间比西部经济地带早,D正确。故选D。
15.
由注解可知,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指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能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阙值点,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高于常规监测指标,环境质量要求更高,A正确。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低于考虑新因素的质量拐点出现时的 GDP,时间早于“ C拐点”,B错误。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时只能反应环境恶化程度降低,不是环境质量最优,C错误。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是“B拐点”出现时间滞后于“ A拐点”的原因,但不能因为“公众感知的质量拐点”出现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D错误。故选A。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开采,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环境;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展生态农业;5.控制工业污染,实行清洁生产;6.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7.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16.D
17.C
16.沿海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破坏它不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A不符合题意;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工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发挥优势,主体功能应工业生产为主,B不符合题意;东北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因此应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开发历史晚,文化景观少,因此不适合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D符合题意。故选D。
17.我国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因此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而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的主要原因,②符合题意;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许多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如果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的紧迫性不强,③不符合题意;各个地区因为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的主要原因,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18.B
19.C
20.C
18.
维持这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森林,有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该地水土流失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少,生活、生产的水源充足,村寨、梯田才能安全的发展,江河洪涝灾害少。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B正确。故选B。
19.
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梯田需要灌溉,施肥,布局在下方水源差,C对。减轻劳动强度、观赏梯田美景不是主要目的,A、D错。与避免洪涝灾害关系不大,B错。故选C。
20.
①目前我国人口仍为正增长,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人口仍然较多,①错误。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②正确。③环境污染治理较为滞后,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如生活垃圾、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严重,③错误。④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增加,但土地后备资源不足,④正确。C正确。故选C。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道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内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但局部得到控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1.C
22.C
21.
根据材料可知,与传统农业比较,第六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多种经营交错融合,经济效益晚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
第六产业的形成是人类对产业融合的结果,故影响“第六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创新意识,自然因素对它的形成没有影响,A错误。科技水平、交通条件对第六产业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新型产业的形成及特点,结合材料的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23.D
24.B
23.
根据材料,循环经济是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変废为宝、循环利用。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行为是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示的产品,①正确。城市垃圾集中填埋不能变废为宝,还污染地下水源,②错误。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③正确。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
读图可知该农业模式,该生产流程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链中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A错误。共同性原则指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C错误。阶段性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D错误。故选B。
循环经济是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変废为宝、循环利用。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共同性原则指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25.B
26.D
25.
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故B选项正确。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有关,所以A与题意无关;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所以C与题意无关;雾霾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的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所以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
26.
共同性原则强调“义务”,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提出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D选项正确。持续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都强调“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故A、B两项与题意不符;公平性原则强调“权利”,包括“共享资源和环境”,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故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在判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应注意:“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7.C
28.D
27.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濒发,减轻水旱灾害是农业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C正确;该区域地处我国南方地区,热量较充足,B错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科学合理的模式,农业结构调整不是最有效措施;拓展市场与该农业生产模式是否能稳定发展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
28.
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环境,D正确;市场、农产品类型、生产效率主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ABC错误。故选D。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最终达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9.C
30.D
29.
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损失最大的地区应是一年两熟且能够种植水稻的地区。东北地区为一年一熟制,不存在双季稻的现象,A选项错误。黄淮地区位于华北,熟制为两年三熟制,也不存在双季稻的现象,B选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熟制为一年两到三熟,且水资源较为充足,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是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损失最大的地区,C选项正确。华南地区熟制为一年三熟制,也是我国双季稻的主要种植地区,但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没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并不是损失最大的地区,D选项错误。故选C。
30.
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季节性撂荒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土地无法种植双季而出现的(种植单季只是为了满足饮食需要)。农业相对产值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往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得农村土地出现无人耕种的现象。减免农业税收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双改单的发生,①错误。由于缺失劳动力,可广泛采用机械化工作,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②正确。双改单并不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且水稻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作物保障,调整农业结构也无法改变双改单撂荒现象,③错误。加快土地流转使得能够耕作土地的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以减少季节性撂荒现象的发生,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D。
土地流转的原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有更多的耕地可以流转;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跳出以往发展的固定思路,发展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这就要求集约土地发展生产,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推进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31.C
32.B
33.D
31.根据图示信息,1998年到2006年间,农业灰水持续上升,工业前期下降快后期相对稳定,生活灰水逐渐增多,据此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选C。
32.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是农业部门的灰水足迹明显减小,说明需要稀释的农业污染减小,而且据图可知,在此之前之后灰水足迹都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一般是强有力的外来干预造成的,结合选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意识增强不可能只见效一年,该段时间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政策导向所致,选B。
33.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会导致东部污染的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选D。
34.B
35.D
34.
根据各部门投入和产出的具体情况,判断各项的正误。①饲料加工不会“产生”秸秆、沼气等。A错误。②种植业能直接提供给农户的是粮食、蔬菜等,B正确。③种植业不会生产出肉类和蛋类,C错误。④箭头指向错误,应是市场向养殖业提供市场信息等,且养殖业生产不出花卉,D错误。故选B。
35.
开垦草场,增加畜产品种类,会增加草场的压力,破坏草场资源,①错误;以使用化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②错误;发展食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可以增加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③正确;使用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④正确。③④正确,故选D。
生态产业,简称ECO,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
36.(1)党和国家已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放到重要战地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和占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减弱,国际价格倒挂,生产结构性过剩;农业面临污染及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使产业发展受限。
(2)我国素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可耕种土地有限;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才能确保粮食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3)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力支持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降低农业废弃物的产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详解】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耕地等要素被占用,农村收入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短缺以及结构性过剩,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处于劣势;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污染等等,造成农业污染严重,产量跟质量下降;国家政策的调整,已经把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地位。
(2)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因此,保住18亿亩耕地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我国耕地现状是:耕地总量少,分布不合理,耕地质量差, 退化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所以需要切实保护耕地。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清脏、治乱、增绿,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分类引导,构建“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新型城镇发展体系。借助科技创新与服务业发展优势推进农业全域绿色发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升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水平。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延长产业链,发现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
37.(1)鱼梁前方两侧留有大孔,当下游的鱼逆流而上时,遇到阻挡,即会沿鱼梁两侧两个大孔游入,遇前方急流,随即被冲到竹编斜坡上,水往下漏,鱼拦截在竹编斜坡上。
(2)阻碍鱼类洄游,捕捞过度,破坏生物多样性;造成上游河道泥沙淤积,减弱河道行洪能力;雨季拦截漂浮杂物,堵塞河道,加重洪水危害。
(3)传统材料较环保,利于保护当地环境;鱼梁收益低,传统材料投资小或成本低(钢筋水泥投资大或成本高);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使用传统材料;传统材料制成的鱼梁更能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利用传统材料,工艺简洁,施工难度小;便于就地获取材料。
(4)渔业资源逐渐减少,渔获量少,经济效益低下;传统捕鱼方式逐渐被现代捕鱼方式取代;当地调整产业方向,依靠鱼梁发展旅游业;鱼梁的捕鱼技艺传承困难。
本题考查鱼梁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中间竹子编制的网状可漏水但不可漏鱼,当下游的鱼逆流而上时,遇到阻挡,即会沿鱼梁两侧两个大孔游入,遇前方急流,随即被冲到竹编斜坡上,水往下漏,鱼拦截在竹编斜坡上。
(2)鱼梁设施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从对生物多样性、减弱河道行洪能力、加重洪水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鱼梁设施有阻碍鱼类洄游,捕捞过度,破坏生物多样性;编制稠密的鱼梁阻碍了河水流动,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造成上游河道泥沙淤积,减弱河道行洪能力;鱼梁设施编制密度大,不仅拦截鱼,同时雨季漂浮杂物也会被拦截,堵塞河道,加重洪水危害。
(3)相比钢筋水泥,现在当地建造新鱼梁仍多采用传统材料是由于传统材料为木桩、竹子和藤,传统材料较环保,利于保护当地环境;相比钢筋水泥,传统材料投资小或成本低;政府政策支持,鱼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材料制成的鱼梁更具文化特色,更能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利用传统材料,工艺简洁,施工难度小;广西适宜竹子生长,便于就地获取材料。
(4)未来鱼梁的捕鱼功能会逐渐荒废的原因可以从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传统捕鱼方式捕捞量小,难度大,并且学习难度大,传承困难,逐渐被现代捕鱼方式取代;人口增多使得捕捞量较大,渔业资源减少,经济效益低下;当地调整产业方向,依靠鱼梁发展旅游业。
38.(1)梯田位于海拔较高的群山密林间,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糯稻耐阴、耐寒;不同梯田朝向和海拔不同,光热组合多样。
(2)高埂增大梯田的蓄水量,利于抵抗干旱,且可养殖更多鱼鸭;足够的鱼鸭粪可满足糯稻生长的养分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糯稻稻株高达2米,可适应深水梯田环境。
(3)11月光照较弱,气温较低,晾晒需要时间较长;Z村地势起伏大,平地少;禾架晾晒可通风透气,缩短晾晒时间且节省土地。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旅游人数。
本题以贵州省Z侗族村寨梯田为材料,主要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根据材料信息“与一般水稻相比,当地糯稻具有高杆(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耐阴、耐寒的特点。”可知,糯稻耐阴、耐寒。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根据材料信息“贵州省乙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层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林下光照不足,适宜耐阴、耐寒的糯稻生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地梯田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水热组合状况多样,垂直分异规律明显,适宜种植多种糯稻。
(2)
梯田田埂高度升高,有利于提高蓄水量,为“稻-鱼-鸭”系统提供充足水源,有利于养殖更多的鱼鸭;鱼鸭增多,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的病虫害,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根据材料信息“成熟时稻株高达2米左右”可知,糯稻植株高度较高,适宜在深水中生长。
(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贵州,11月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条件不足,气温较低不利于晾晒,平地晾晒所需时间较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平地面积较少,可供晾晒稻谷的面积较小;禾架晾晒可以增大稻谷之间的间隙,促进通风,有利于缩短晾晒时间;禾架晾晒可以减少晾晒稻谷占用的土地面积。
(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知名度;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森林砍伐等,减少水土流失; 延长产业链,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