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3 22: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一册 2.2 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单选题
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媪(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对“此时放火做媪(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烟气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
B.放火增加地面温度,避免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
C.烟气反射太阳光,减少晴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农作物的灼伤
D.放火使霜快速融化,减少霜对农作物的冻害
7.谚语:“上昼薄薄云,下昼晒煞人”,“晒煞人”是因为“薄薄云”使得图中(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8.图中所示环节导致对流层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海南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海南岛存在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天气的现象,是因为( )
A.海洋白天蒸发旺盛,水汽更充足 B.海岛夜间人类活动少,凝结核少
C.海洋夜间降温快,气流上升 D.海岛白天增温快,对流旺盛
10.有利于图中盐场盐的条件有( )
①气温高,蒸发旺盛②风力强劲,蒸发旺盛③海滩为砾石滩,面积广大④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正确指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12.结合所学知识与图示内容来看(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向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如下图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图a),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b)。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风塔”底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辐散上升 B.辐散下沉 C.辐合上升 D.辐合下沉
14.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水库蓄水区比周边降水少 D.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各题。
15.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16.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完成下面小题。
17.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
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
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 )
A.湖陆的面积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热力差异
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距海远近相同
C.海拔相当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0.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
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
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
21.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
A.①⑤ B.④⑥ C.②⑦ D.③⑧
22.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某地的城市热岛图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3.“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风 C.西风 D.西北风
24.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A. B.
C. D.
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俗称“冒白烟”。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微小冰晶便可形成冰雾。为减轻冰雾带来的灾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音:shàn。草帘子、草盖子。)等保温材料两层。图中,左图为大兴安岭冰雾日变化示意图,右图为日光温室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5.一天中,冰雾高峰期出现在9时前后的原因是(  )
①地面辐射最强②相对湿度大③气温很低④风速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掀起和盖上草苫的时间分别是(  )
A.午后、20时前后 B.10时前后、15时前后
C.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D.午后、日落前后
某科研所对四川盆地一灌木型茶园进行气温测量(下图,图中两曲线表示距离地面1米和3米高度的温度)。在低温季节,当地常利用风扇以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由图可知,该日茶园( )
A.风力强劲 B.阴雨绵绵
C.可能出现霜冻 D.白天逆温明显
28.该茶园安装风扇提高温度,主要是通过( )
A.多云的白天开启,使上层暖空气下沉
B.晴朗的白天开启,使下层暖空气上升
C.多云的夜晚开启,增强空气的保温作用
D.晴朗的夜晚开启,促进上下层空气交换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属于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现象。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夜晚,“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30.“穿堂风”是通过建筑物的门、窗等形成通道,图示“穿堂风”通道的门窗应开在( )
①东墙②西墙③南墙④北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下列与“穿堂风”形成原理不同的是( )
A.城市风 B.山谷风 C.干热风 D.海陆风
研究发现,在大气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干旱地区的绿洲,其夏季昼夜气温均比附近沙漠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下列能表示夏季沙漠和绿洲之间局地热力环流的是( )
A. B.
C. D.
33.相对于沙漠,绿洲地区形成“冷岛”的原因有( )
①比热容较大,白天气温低 ②植物蒸腾和水汽蒸发,吸收热量
③生产生活排放的热量多 ④大气逆辐射比沙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3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博斯腾湖冬季水量较小,西北风强劲,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
(1)冬季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试推测原因。
(2)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35.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G________;I________
(2)低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填字母)。
(3)从数量上看,D<A的原因是____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
(4)如果白天、夜晚有云,云层对地面的共同作用是补偿________损失的热量,对地面具有________作用。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既是方法,又是重要内容。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的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左/右)偏,纸片B向____(左/右)偏。
(3)根据实验过程绘制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C
2.D
1.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可知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 11点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2.“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故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3.C
4.A
5.C
3.
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4.
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5.
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A
7.B
8.D
6.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造成“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
“薄薄云”使云层对太阳的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实际上使图中的②增强,B正确,①是没有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云层的影响,A错误;③是大气逆辐射,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C错误;④是地面辐射,“晒煞人”与地面辐射无关,D错误,故选B。
8.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由于距离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远,吸收地面热量越来越少,气温随之下降,故引起对流层温度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④地面辐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把图的数字代码的含义弄清楚,然后根据每个代码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重点把握大气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运用这两个作用的原理进行推断分析。
9.D
10.A
9.
海南岛存在白天多雨,夜间多晴朗天气的现象,是因为海岛白天陆地增温快,对流旺盛,水蒸气易凝结降水,夜间降温快,形成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多晴天,D正确;海南岛四面环海,昼夜水汽差异不大,A错误;海岛昼夜间人类活动差异不大,凝结核变化不大,B错误;海洋比热容大,夜间降温慢,C错误。故选D。
10.
读图可知,盐场位于海南岛的西南部,有利的晒盐条件有: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①正确;位于冬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日照充足,蒸发旺盛,④正确;位于盛行风背风坡,风力较小,②错误;海滩为泥质海滩,地形平坦,面积广阔,有利于盐场建设(而砾石滩的孔隙率较高,容易造成盐分的丧失),③ 错误。综上分析,①④正确,故选A。
莺歌海盐场形成的条件:莺歌海盐场地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地形平坦,为泥质海滩,有利于建设盐场;沿海的海水盐度大(高达3%以上)等。
11.A
12.C
11.
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特征判断,图示区域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图中A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与等压线斜交,因此能正确指示南半于近地面风向,选项A正确;图中B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应代表高空风向,不能正确指示近地面风向,选项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因此风不可能从低压吹向高压,图中C风向大致从低压吹向高压,选项C错误;图中D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斜交,应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选项D错误。故选A。
12.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决定风向大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A错误;地转偏向力总是与风向垂直,因此只改变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速度,B错误;高空大气远离地面,空气稀薄,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C正确;摩擦力是风的阻力,对风速影响明显,摩擦力越小,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夹角越大,因此摩擦力对风向影响明显,D错误。故选C。
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风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3.B
14.C
13.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所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下沉,气流在风塔底部向四周辐散,B正确,D错误;若风塔顶部气流上升,则不能起到降温效果,A、C错误。所所选B。
14.
风塔中气流下沉,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库区比其周边地区降水少,库区温度比其周边地区低,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C正确;温室大棚内部气温高,体现的主要是温室效应,A错误;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是指暧气团受冷气团挤压抬升或是主动爬升,B错误;秘鲁沿岸的上升流体现的海水的上升运动,与题意不符,D错误。所以选C。
地表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15.B
16.A
15.根据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的原则,同一水平面气压值:甲>乙,丁<丙。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的甲丁、乙丙,海拔低的大气密度大,气压高,气温高,因此气压值甲>乙>丙>丁,密度甲>乙>丙>丁,气温乙>甲>丙>丁。图示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示意图,海拔无法判断,所以B正确。
16.由图中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等压线应大致东西延伸,甲处气压高于乙处,故M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北指向南,此地为北半球,风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东北风。故选A。
17.D
18.D
17.
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为正距平即吹西风,故②正确;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为负距平即吹东风,故④正确,结合选项D项正确。
18.
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位于鄱阳湖周边,由于陆地和湖水比热容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湖水升温慢,形成高压,形成湖风;晚上,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湖水升温慢形成低压,形成陆风,故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D项正确。湖陆的面积差异 、湖陆的湿度差异 和湖陆的海拔差异不是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ABC错误。故选D。
本题以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明确材料中的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结合示意图不难得出答案。
19.A
20.C
21.D
19.本题考查太阳辐射量的相关知识。据图可知,①⑤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与方向与所在纬度位置有关,而与海拔、海陆位置、大气透明度等因素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C正确。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④大小有关,A错误。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⑦⑧大小有关。B错误。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⑥大小有关,D错误。故选C。
2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甲图是③,乙图是⑧,故③⑧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根据图中的箭头,判断出每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再进行分析,推断正确答案。
22.B
【详解】
图①中地面热处空气应受热膨胀上升;图④中,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流应上升,而海洋上温度低,气流应下沉;而图②为表示夜晚,陆地降温速度快,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流下沉,海洋上升;图③中,城市因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热多,所以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23.A
24.A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23.近地面城市内部形成热低压,A处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选A。
24.图中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凸出。选A。
25.B
26.D
25.冬季,大兴安岭9时前后可能气温最低,但地面辐射在13时左右最大,①错误。9时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利于冰雾的形成,②正确。冬季大兴安岭昼短夜长,9时也可能是气温最低,③正确。风速较强不利于冰雾的形成,④错误。故选B。
26.温室前屋面上覆盖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温材料两层。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白天或光照强烈时应该让温室内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就应该将草苫等保温材料掀起;在光照差或无光照时将保温材料覆盖保温。当地农民掀起应该是在白天,特别是白天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以获得最多的光照,且此时气温较高,不至于棚内作物受到冻害;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气温迅速下降,因此应该在日落前后盖上草苫。故选D。
一天中太阳对地面的辐射最强时是地方时12时左右,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时是13时左右,气温最高、大气辐射最强时是14时左右。
27.C
28.D
27.
由图示信息可知,大约15时至次日8时,茶园3m高度处气温高于1m高度处;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月,我国昼短夜长,说明该日茶园晚上发生逆温,发生逆温时风力较弱,AD错误。由于图示信息最低温在0℃以下,可能出现霜冻,C正确。图中显示气温日较差较大,如果阴雨绵绵,则气温日较差较小,与图示信息不符,B错误。故选C。
28.
由所学知识可知,多云的白天1m米处气温高,上层气温低,A错误。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不用开启风扇,B错误。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如果气温较高,可以不用开启风扇,C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需要开启风扇,使上下的冷暖空气得以交换,提高茶园温度,D正确。故选D。
热力环流的原理: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热低压;冷空气收缩下沉,气压升高,形成冷高压。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值相反,近地面为低压,高空就为高压,反之。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气压与垂直气流的关系:近地面为低压则气流上升,近地面为高压则气流下沉。
29.D
30.C
31.C
29.
夜晚,堂屋南面水泥地降温快,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堂屋北面植被区域降温慢,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穿堂风”自高压到低压,故由南向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
由图可知,“穿堂风”主要为南北风,故门窗应开在南墙和北墙,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C。
31.
结合第1题,穿堂风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均是热力环流,ABD不符合题意;干热风通常与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有关,C符合题意。故选C。
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受热不均,导致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32.B
33.A
32.
沙漠的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使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的高空形成高气压;绿洲的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垂直方向上形成低气压;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最后形成热力环流。故选B。
33.
相对于沙漠,绿洲地区形成“冷岛”的原因有绿洲的比热容小,升温慢,此外绿洲植被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的水分,吸收热量。①②正确;生产生活排放的热量多以及大气逆辐射比沙漠强会使绿洲的温度偏高,不会形成“冷岛”。③④错误,故选A.
热力环流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4.(1) 冬季博斯腾湖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本题以博斯腾湖的湖陆风为背景,考查湖陆风的成因、人类活动对湖陆风的影响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
(1)湖陆风的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温差越大,湖陆风越强;另外,湖陆风强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越强,湖陆风将不明显。冬季处于枯水期,博斯腾湖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温差较小;冬季湖面结冰,冰面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小,湖陆温差小;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博斯腾湖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博斯腾湖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强劲冬季风影响,湖陆风不显著。
(2)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会出现热岛效应,在白天时,会使湖、陆之间温差增大;夜晚时,会使湖、陆之间温差减小。因此白天时,湖、陆之间温差增大会使湖风加强;晚上城市热岛效应会使湖、陆之间温差减小,从而使陆风减弱。
35.(1) A太阳辐射 B大气的吸收作用 C大气的反射、散射作用 D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G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I大气逆辐射
(2)F
(3) 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大气的保温作用)
(4) 地面辐射 保温
本题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根据图可得出,A太阳辐射,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G大气吸收地面辐射,I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一部分返还给地面。
(2)
低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低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地面辐射F。
(3)
A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它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小部分会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大部分最后到达地面, 所以D<A。大气逆辐射将地面因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一部分返还给地面,所以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4)
白天、夜晚有云,云层对地面的共同作用是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6. 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右 左
本题借助一幅图,考查热力环流,题目很基础,但综合性强,这也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详解】
(1)电炉加热导致附近温度升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冰块处气温低,近地面处形成高压,气流下沉。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题目考查了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属于热力环流。
(2)通电之后,电炉加热导致附近温度升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空中形成高压;冰块处气温低,近地面处形成高压,气流下沉。对应高空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纸片A处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3)结合上题可知,加热之后,电炉附近温度上升,气流上升,近地面(左侧)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冰块较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右侧)为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近地面由右向左流动,高空由左向右流动,形成热力环流。见下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