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水的性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海水的性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4 06:5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一册 3.2 海水的性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由低到高 B.由高到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读“长江入海口区域的盐度图”,回答下面三题。
2.图示海水盐度的分布,可以描述为( )
①自河口向外海递增 ②自西向东递增 ③自河口向外海递减 ④自东向西递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4.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深圳沿海 B.赤道海域 C.霍巴特港 D.中山站沿海
6.从深圳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吃水深度的变化是( )
A.变深 B.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海水受温度、盐度、运动等因素的影响,结冰期通常比陆地水域结冰期短。海水在结冰过程中析出盐分,其盐度大大降低,成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我国渤海每年冬季结冰期较长,潜在可利用淡水资源达1000亿立方米。下图为2019年2月渤海海冰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海冰最丰富的海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有人建议开发渤海海冰资源,理由可能是
A.开采海冰的成本较低 B.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
C.开采海冰的难度较小 D.海冰资源丰富且不易枯竭
9.大规模开发海冰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A.海水污染加重 B.海水盐度升高
C.海洋灾害加剧 D.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11.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受洋流、海水温度和营养盐影响较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也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从而形成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挪威一格陵兰海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海域浮游植物最丰富的区域是( )
A.P B.Q C.M D.N
13.浮游植物聚集区表层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
A.与温度正相关、与营养盐负相关 B.与温度正相关、与营养盐正相关
C.与温度负相关、与营养盐负相关 D.与温度负相关、与营养盐正相关
14.该海域表层仔游植物旺盛生长的时间是( )
A.2-3月 B.4-6月 C.7-8月 D.10-12月
下图为某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导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径流 D.海陆分布
16.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读图可以判断
A.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由表层向底层递减
C.水深1000 m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D.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
18.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降水量 D.蒸发量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大西洋的( )
A.密度、温度、盐度 B.温度、盐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20.影响曲线②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太阳辐射 C.陆地径流 D.海域形状
21.下列关于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60°N表层海水密度低于60°S B.60°N表层海水盐度低于60°S
C.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温度约为25℃ D.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密度约为1027kg/m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随纬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60°N海区比60°S海区水温高、盐度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气候 B.大气状况、洋流
C.降水、海陆分布 D.洋流、入海径流
23.关于海水性质的正确叙述是
A.海水温度由赤道附近海城向两极海域升高
B.海水盐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海域
C.海水盐度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特点比较接近
D.海水盐度、温度与蒸发量受海水密度影响
24.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A.海水盐度会影响海上航行
B.海水密度影响污染物扩散
C.可从海水中提取碱等资源
D.渔业生产与海水温度无关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温度和压力等。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B.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26.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大
C.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7.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赤道海区 B.副热带海区 C.极地海区 D.中纬度海区
28.关于图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丙海区—盐度较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小
29.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海水表层等温线(单位:℃)分布图。甲处海水温度低,主要原因是( )
A.淡水注入 B.海水上泛 C.受陆地影响大 D.天气复杂多变
绿潮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近海发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至2018年,由大型绿藻浒苔形成的绿潮在黄海连年暴发。研究发现,浒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5°C,其生长消亡与盐度、营养盐、水温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2009年5-8月研究海域(34°~36°N,120°-122.5°E黄海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与营养盐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研究发现2009年5月份,南黄海海域开始出现浒苔,7月份浒苔数量最多,8月份浒苔数量大量减少。据此推测.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 )
A.盐度 B.密度 C.温度 D.营养盐
31.浒苔暴发的源地是苏北浅滩.而浒苔集结地却位于山东半岛沿海水域,影响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纬度位置 D.水质
32.该海域海水5-6月营养盐含量明显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浒苔大量消耗 B.光照强分解快
C.沿岸海水下沉 D.海水盐度变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P岛附近海域盐度大约为( )
A.3.05 B.3.15 C.3.25 D.3.35
34.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35.图中河口处盐度最低的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二、综合题
36.图1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2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
(2)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太平洋某月份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虚线为热赤道(指的是每一个经线圈上年平均温度最高的各点的连线,此线环绕全球)。
(1)判断图示所处的季节,并简述此时太平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
(2)说明①附近太平洋表层水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指出图中热赤道与赤道的位置关系,并分析形成该位置关系的主要原因。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海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两侧海岸带地势陡峻。红海是世齐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与相邻的印度洋之间有较大的盐度差异,对沟通两水域的海峡表层海水流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但在红海周边地区利用海水制盐的盐场却并不多见。下列两幅图分别为红海周边示意图及某盐场景观图。
(1)简述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2)指出轮船从红海进入印度洋吃水深度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从地形角度,说明红海周围盐场并不多见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所以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A
3.D
4.A
2.
读图中等盐度线图,可以看出盐度数值是自西向东递增,自河口向外海递增,①②符合题意,A正确;③④不符合,BCD错误。故选A。
3.
等值线向外海凸出,说明海水盐度自河口处向外海递增,长江口的盐度是最低的,主要因为长江在此入海,淡水注入,盐度降低,D正确;此地降水、洋流性质一样,ABC错误。故选D。
4.
一年中Q点距大陆最近时,说明入海口附近盐度变大。冬季长江进入枯水期,河流注入海洋水量减少,稀释作用减弱,入海口附近盐度变大,A正确;7月为夏季,河流处于丰水期,入海径流最多,稀释了海水盐度降低,Q点距大陆最远,C错误;5月和10月是春季和秋季,盐度居于中间,BD错误。故选A。
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入海径流、洋流等。
1.纬度。副热带海区最高,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比如红海就在副热带,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
2.河流。有河流注入的地方,在河水的稀释下,盐度变低。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
5.B
6.C
5.
根据所学知识,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纬度最低,深圳 、霍巴特港和中山站纬度越来越高,故赤道海域水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
科考船的吃水深度受海水密度的影响,海水密度越大,吃水越浅。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从深圳至中山站航行过程中,纬度先降低后增加,海水密度先降低后增加,考察船吃水深度先变深后变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吃水深度跟密度有关。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浅。
7.A
8.B
9.D
7.图中四地相比而言,①海域所处纬度高,海水温度较低,海冰结冰期较长,海冰面积大,海冰资源最为丰富,故选A。
8.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同时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淡水的需求量大,水资源矛盾突出,开发渤海海冰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供应紧张,B正确;开采海冰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AC错;相比而言,海冰资源丰富且不易枯竭,但相对B选项而言,D选项不属于开发渤海海冰资源最好的理由(如果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不缺乏,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开采海冰资源),排除D。故选B。
9.海冰的开采是获取“漂浮”在海面上类似于淡水的海冰资源,对海水的污染影响不大,A错;渤海周边有河流(淡水)注入,同时渤海并非封闭,与外界海洋存在着海水交换,因此海冰的开采并不会导致其海水盐度升高,B错;海冰的开采不会导致海洋灾害的加剧(反之,该区域冬季盛行偏北风,海冰的开采可减少浮冰对沿岸地区的影响,可能会减少海洋灾害的影响),C错;海冰的大规模开采,海上作业会干扰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由此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D正确,故选D。
10.C
11.B
试题考查海水性质。
10.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依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可知②表示盐度;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可知①表示温度;③表示密度;可读出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C正确。
11.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依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可知②表示盐度;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可知①表示温度;③表示密度;从图中可看出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说明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可推测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B正确;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地区的海面;海水密度受洋流影响。
12.C
13.A
14.B
12.
M地区为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盐丰富,最利于浮游植物聚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
海水水温越高,越有利于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生长,海域表层浮游植物量越大;浮游植物的生长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海域表层浮游植物量越大,海水中的营养盐越少;故浮游植物聚集区表层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温度呈正相关、与营养盐呈负相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
4-6月,该海域水温高,表层浮游植物旺盛生长。由于大量营养盐的消耗,7-8月海水中营养盐含量下降,表层浮游植物生长速度减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组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质的有关知识。
15.C
16.A
15.
读图可知,长江口附近的盐度比附近海区盐度低,由河流入海口向海洋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长江口有大量河流淡水的汇入,稀释了长江口附近海区的盐度,进而使得入海口附近盐度低,C正确;与降水、海陆分布无关,图示区域温度变化不大,因此ABD错误,故选C。
16.
由于长江口附近海区的盐度大小主要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当长江进入汛期时,盐度较小,等盐度线进一步向外海凸出(弯曲程度增大);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盐度变大,和附近海区的盐度差别变小,等盐度线相对平直,所以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应该是在长江的枯水期,即1月份左右,A对。故选A。
该题组考查径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以及影响盐度变化的因素,第一小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盐度大小变化的因素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7.C
18.B
17.读“沿130°W经线太平洋水温、盐度随纬度和深度变化剖面示意图”可知海水温度和盐度并非都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20°S至40°S之间的深度2000米左右的海域内海水盐度是随着海水的深度盐度是有所增加的,故B错误;读图可知在水深1000米以上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和海水温度的等值线都比较稠密,结合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可知水深1000 米以上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大,故C正确;读图可知水深2000米以下的海水的盐度等值线以及海水的等温线都比较稀疏,可知水深2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随深度变化较小,故D错误。所以选C。
18.读图可知乙地的盐度是高于丙的盐度的。由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可知乙地位于辽阔南太平洋,可知乙地距离大陆比较远,读图可知,丙地距离北美大陆的距离比较近,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东部沿岸海域,有寒流流经,蒸发较弱,因而丙地的盐度较低,乙地的盐度较高。因此可知图中乙、丙两地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乙地以及丙的经纬度信息和海底地形信息,判断出两地大致的位置,然后再做下一步的分析即可。
19.A
20.B
21.C
19.
由于赤道附近的热量较高,可知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伟向高纬逐渐递减,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由于副热带附近的降水较少,蒸发较为旺盛,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可知③为盐度分布曲线;由于地球的表面的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递减的,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增,可知①为密度分布曲线。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0.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度变化曲线,低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热量少。所以影响温度曲线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B正确;洋流性质、陆地径流、海域形状都不是影响温度曲线出现图示变化的主要因素,ACD正确。所以选B。
2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60°N表层海水密度高于60°S,A错误;60°N的海洋表层海水盐度高于60°S,B错误;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区约为25°N左右,水文温度约为25℃,C正确;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约为25°N左右,密度约为1025kg/m ,D错误。所以选C。
海洋表层水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洋环流两个因素。①太阳辐射是海水的主要热源,因此纬度位置能直接影响海洋表层水温。②大洋环流中的寒暖流能够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水热交换,暖流会使流经地区水温升高,寒流则会使流经地区水温降低。此外,大洋形状、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等也会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22.D
23.B
24.C
22.根据图示信息以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60°N与60°S纬度位置、降水多少、大气状况等差异不大,排除ABC;60°N陆地面积广阔,有大量地表径流注入,稀释了海区的盐度,且有暖流流经,海区水温相对较高,60°S缺少陆地,无地表径流注入,且有寒流流经,水温相对较低,因此导致两纬度海区水温和盐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和入海径流,D正确。故选D。
2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海水温度由赤道附近海域向两极海域减小,A错。回归线附近降水少、蒸发旺盛,故海水盐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海域,B正确。海水盐度的变化与蒸发量的变化比较接近,C错。海水密度受海水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D错。故选B。
24.海水的盐度会对轮船的吃水深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海上航行的影响小(注意关键词“海上”航行),A错。海水密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较小,海水的运动对污染物扩散影响较大(如风海流),B错。人们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碱等资源,C正确。海水温度与渔业生产关系密切,D错。故选C。
影响海水盐度的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在实际某海区盐度高低的分析中,要综合以上各影响因素加以考虑。
25.B
26.A
25.
由于太阳辐射自低纬向高纬减少,因此海水温度也是自低纬向高纬降低,因此图中①代表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是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图中②代表的是海水盐度变化曲线;海洋密度是自赤道附近向两极增大,因此③代表的是海洋密度。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26.
由上题知,三条曲线代表的是: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读图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的特点是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A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A。
赤道地区由于常年太阳高度角较大,因此获得太阳辐射多,表层海水温度高;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赤道地区由于温度偏高,盐度稍低,因此表层密度小。
27.B
28.B
27.
读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北纬30°附近,即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B正确、AC错误;中纬度为30-60度,盐度小于副热带海区,D错误。故选B。
28.
读图可知,甲海区位于60°S附近,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纬度高,蒸发量小,A项错误;乙海区盐度最高,主要是因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B项正确;丙海区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该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C项错误;丁海区盐度最低,主要是因为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降水量不是最多,D项错误。故选B。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降水与蒸发(外海或大洋):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2)径流(近岸):河流注入淡水,使盐度降低。(3)洋流:同纬度暖流经过海区,盐度升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降低。(4)结冰与融冰(高纬):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5)海陆轮廓:封闭:受陆地影响大,盐度特别高或特别低;开放:受陆地影响小。
29.B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地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可推测为当地夏季,夏季该地盛行离岸的西南风,受其影响表层海水由海岸向外海流动,深层冷海水上升补偿,导致水温偏低,B正确;淡水注入会降低海水盐度,不会大范围影响海水温度,A错误;该区附近受陆地影响差异不大,C错误;天气是复杂多变,是短时间影响,D错误。故选B。
30.C
31.B
32.A
30.
读图可知,5-6、7-8月黄海海域的盐度变化很小,由此可排除A选项;7-8月份表层海水的密度差别不大,由此可排除B项;黄海海域的营养盐在5月份含量最多,但是浒苔数量7月份最多,由此可排除D选项。排除法可知该题选C。浒苔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C,2009年5月份黄海海域表层海水均温约15°C,南黄海海域开始出现浒苔,6月和7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为21.78~24.64°C,黄海海域浒苔数量最多;8月份表层海水均温为25~28°C,超过浒苔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浒苔数量开始减少。C正确,故选C。
31.
浒苔在苏北浅滩发育群体孕育和发展,并在东南风和由南向北黄海表层流的作用下分散,而逐步漂向黄海中部,黄海表层流遇到山东半岛阻挡,表层流和沿岸流交汇在山东半岛沿海,从而使山东半岛沿海成为最有利于浒苔集结的水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2.
图示反映浒苔生长较多时期是该海域营养盐含量较低时期,结合材料中浒苔生长消亡与盐度、营养盐、水温等因素有关,可推知浒苔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盐,导致海水营养盐含量下降。A正确,故选A。
本题考查浒苔生长的环境及其对海水性质的影响。考查图表信息的阅读与应用能力。通过分析盐度和营养盐随时间的变化可知其生长的环境。
33.B
34.D
35.C
33.
读图可知,P处海域盐度介于3.1%-3.2%之间,约为3.15%,故选B。
34.
结合图中上海等信息可知,该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受陆地径流的影响,河流注入稀释海水盐度,使得等值线向外海凸出,D正确;与降水、洋流等无关,且降水和洋流也不会使图中等值线呈现从陆地向外海凸出的形态。故选D。
35.
河口位于长江入海口,流域7月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口地区海水盐度受陆地径流的稀释作用最强,河口地区盐度最低,故选C。
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36.(1)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较高;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
(2)相对较低;表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当。海水深度;洋流。
本题以我国东部部分海域为载体,考查海水盐度特点、海水温度特点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结合纵轴数据,从图2的曲线可以看出,乙表层、底层海水盐度均高于甲;乙表层海水盐度高于底层。
(2)
从图的曲线可以看出,甲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较低;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线重合,说明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大致相同;原因是:由图1可知, 甲处海水较浅,冬季受陆地影响大,海水温度较低,由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沿岸有暖流经过,再加上海水较浅,海水热量上下交换,故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差别很小。
37.(1)季节:北半球夏季(或南半球冬季)。分布规律:由热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热赤道上东西部水温高,中部水温低;南半球同纬度水温偏低;北半球等温线弯曲程度大于南半球;北半球高低纬的温差小于南半球等。
(2)分布特点:向低纬度(或向南)弯曲。成因:受(千岛)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显著。
(3)位置关系:大洋中部热赤道向南凸并与赤道基本吻合,东西部陆地附近热赤道偏向北半球。主要原因:夏季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导致沿海水域增温;中部海城面积广阔,海水升温慢。
本题主要考查水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水温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详解】
(1)读图示太平洋水温分布可以看出,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北半球同纬度水温明显偏高,可以判断图示所处的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读图可以看出,此时太平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北方向温度递变规律来看,此时太平洋水温由热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从东西方向温度差异来看,热赤道上东西部水温高,中部水温低。从南北半球温度差异的角度来看,南半球同纬度水温偏低。从等温线弯曲状况来看,北半球等温线弯曲程度大于南半球。从高低纬度温差来看,北半球高低纬的温差小于南半球等。
(2)读图可知,①海域位于千岛群岛附近,其水温等值线向低纬度弯曲,说明该海域水温较东侧海域水温要低。其原因主要是该海域有千岛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显著,因此,水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3)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热赤道与赤道的位置关系是:在大洋中部,热赤道向南凸并与赤道基本吻合,在东西部陆地附近,热赤道偏向北半球。形成该位置关系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海陆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据图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导致沿海水域增温快,水温高,所以,在东西部陆地附近,热赤道偏向北半球。中部海域远离陆地,海域面积广阔,受陆地影响小,海水升温慢,水温相对低,所以,热赤道向南凸并与赤道基本吻合。
38.(1)地处副热带海域,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周边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海域较封闭,与印度洋海水交换少。
(2)变深。原因∶红海盐度高,密度大,海水浮力大,轮船吃水较浅;印度洋盐度比红海低、密度更小,海水浮力更小,轮船吃水较深。
(3)盐场要求平坦且开阔的地形;红海(地处板块张裂地带)海岸带地势陡峻,不利于开发盐田晒盐。
本题以红海周边地区为背景,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盐场的形成及盐度高低对航海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
(1)影响盐度的因素包括降水与蒸发之间的关系、有无河流淡水的注入、海域的封闭程度、洋流等。红海地处副热带海域,副高控制降水稀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周边是热带沙漠广布,缺少大河注入;红海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
(2)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轮船吃水也越浅。红海盐度大于印度洋,轮船在红海吃水要浅,进入印度洋吃水要更深。
(3)从地形的角度来看,盐场需要平坦开阔的地形以便于晒盐,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地区,两岸地势陡峻,不利于盐场的建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