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2022.4
行政班 姓名 学号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I卷包括五道大题,共17个小题,II卷包括五道大题,从18题至第29题,Ⅲ卷为写作。请将所有答题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I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共14分)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分)
A.也 B.增加 C.品相 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5.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3分)
二.课内文言文与语文基础知识,完成6--11题(共6个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授予官职。 B.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滞钝。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本。 D.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接连,连着。
7.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亡走赵,赵不内。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孝公既没。
C.举类迩而见义远。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履至尊而制六合。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函梁君臣之首。
C.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忧劳可以兴国。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一项(2分)
A.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10.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天者,人之始也。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1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2分)
A.好,去吧,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
B.你放心呢,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
C.你问咱们装扮成什么?我告诉你,你装扮成个仙女
D.他的痛苦和寂寞比起咱们的幸福好像乌云衬托着太阳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每题1分,共9分)
12.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2)屈平之作《离骚》, 。(司马迁《屈原列传》)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贾谊《过秦论》)
(4)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5)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并序》)
(6)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7)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 氓》)
(9)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蜀相》)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3~16题。(共4道小题,共10分)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1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祠( ) 讷( )
14.阿Q被称为“六无”人,请概括出哪“六无”?(3分)
15.选文中阿Q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6.请用一句话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2分)
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
17.根据要求,完成本题。
《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II卷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共4小题,共12分)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①。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②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③,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 B.②⑧ C.③⑤ D. ④⑥
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2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21.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6分)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2-23题。(共2道题,共8分)
书愤(其一)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2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然而生机盎然的氛围。
2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上的不同。(6分)
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24--27题(本题4小题,共15分)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
——陈继儒
我在家有个习惯,当心情低落时,即翻开几幅水墨,大声朗诵古诗,要么《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要么陶公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皆旁若无人状,学童一样亮开嗓子。很奏效,片刻,身上便有了甜味和暖意。
我觉得,古诗中,这是最给人幸福感的两首,像葡萄酒或巧克力。至少于我的精神体质如此。踱步于这样的葱茏时空,白天那个焦糊味的世界便远了,什么华尔街金融风暴、胡德堡美军枪击、巴格达街头爆炸、中国足坛赌球……皆莫名其妙、恍如隔世了。
我需要一种平衡,一种对称的格局,像昼与夜、虚与实、快与慢、现实与梦游、勤奋和慵散……我必须有两个世界,两张精神餐桌。否则会厌食,会饥饿,会憔悴,会憎恶自己。
我察觉到这样的病症:今人的生命注意力,正最大化地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像人质一样被扣压了,缚绑在电子钟上。
那些万众瞩目、沸煮天下的广场式新闻,那些“热辣”“火爆”“闪亮登场”的人和事,几乎洗劫了民间全部神经,瓜分了每个人每一天。今人的心灵和思绪,鲜有出局、走神和远走高飞的,鲜有离开当代地盘和大队人马去独自跋涉的,所有人都挤在大路上,都涌向最人山人海的地点,都被分贝最高的声响所吸引。新闻节奏,正成为时代节奏,正成为社会步履和生活的心电图。
信息、事件、沸点、意见、声音……铺天盖地,但个性、情趣、纬度、视角少了,真正的题目少了。欲望的体积、理想的吨位越来越大,但品种单一,质地雷同。
有一些职业,很容易让人越过当代界碑,偷渡到遥远时空里去,比如搞天文的、做考古的、开博物馆的、值守故居的;有一些趣嗜,也容易实现这点,像收藏古器、痴迷梨园、临先人帖。
有位古瓷鉴藏家,她说,看一样古物,最高境界不是用放大镜和知识,而是睹物思人、与之对话。古物是有生命的,它已被赋予了性灵和品格,从形体、材质、纹理、色釉到光泽、气质、触感、髓气,皆为作者之情智、想象力和喜怒哀乐的交集。辨物如识人,逢高品恍若遇故交,凭惊鸿一瞥、灵犀一瞬即能相认。形体可仿,容颜易摹,灵魂却难作弊。
可以想象,这位藏家在古代有多少熟客,其屋该是一间多么大的聚会厅,多少有意思的人济济一堂,多少传奇故事居住其中。她怎么会孤独呢?
藏轴、藏卷、藏器、藏曲……皆藏人也。皆对先人的精神收藏,皆一段高山流水、捧物思古的友谊,皆一场肌肤遥远却心灵偎依的恋爱。
除了这些独特的趣好之外,读书亦然。
明人李贽读《三国志》,情不自禁欲结书中豪杰,大呼“吾愿与为莫逆交”。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幅对联让左宗棠自励终生。
人最怕的即孤独,尤其精神上的冰雪,布衣贩夫、清流高士皆然。特别后者,无不染此疾,且发作起来更势急、更危重,所以围炉夜话、抱团取暖,相互间给以心灵的慰藉,便是人生大处方了,正所谓“闲谈胜服药”。翻翻古诗文和画谱,即会发现,“朋聚”“访友”“路遇”“重逢”“雅集”“邀客”——乃天下文人竞趋和必溺之题。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场景,不知感动和惊喜了多少寂寞之士。
然而,知音毕竟难求。尤其现世生活圈里,虽强人倍出,却君子稀遇,加上人心糙鲁、功名纠葛,友情难免瑕疵,保养和维系的成本亦高。与古人神交则不同了:古人不拒,古人永驻,古人常青。凡流芳后世者无不有着精致人生,且永远一副好脾气,毋须预约,不会扑空,他(她)就候在那儿,如星子值夜。你尽可来去如风,更无利益缠绕,天高云淡,干干净净。
名隐陈继儒如此描绘自己的神交:“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买舟载书,作无名钓徒。每当草蓑月冷,铁笛风清,觉张志和、陆天随去人未远。”陆天随即陆龟蒙,与作者隔了近八百年。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
我喜欢散步式的活法,那种挂着草鞋、脚上带泥的徒步人生,那种遛遛哒哒、拖鞋节拍的人生。而现代人崇尚皮鞋与轮胎,无缘泥泞和草木,乃疾行式的活法,是沥青路和跑步机上的人生。
一个人,肉体栖居当代,只有“个体的一生”,但心灵可游弋千古,过上“人类的一生”。种一片古意葱茏的林子吧,得闲去串串门,找几位熟人、朋友吧。
(取材于王开岭同题散文)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常常以读古画、诵古诗来摆脱情绪上的低落。
B.在现代社会,还是要充分肯定欲望、理想的价值。
C.作者说“知音难求”,是慨叹难与古人心灵相接。
D.心灵可以游弋千古,因此并不排斥疾行式的人生。
25.作者认为与古人相接的途径或方式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26.文章两次引用陈继儒的诗句“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有什么作用?(3分)
27.作者强调要“在古代有几个熟人”,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九.微写作(10分)
28. 请以“有这样一个镜头:”为开篇,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个认真读书学习的镜头。要求:有细节描写,不超过150字。
十.语言运用(5分)
29.《论语· 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编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 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2分)
Ⅲ卷
十一.写作(50分)
30.中国宣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它轻薄,却能承载文字、文化的厚重;它素朴,却能呈现心灵、精神的绚烂。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I卷
多文本(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2分)C
2.(3分)D
3.(3分)D
4.(3分)B
5.(3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二.课内文言文与基础知识(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6.(2分)D A. 除:殿阶 B. 铦:锋利 C原:推究
7.(2分)C 见通现 去通弆 A.内通纳 B.没通殁 D.畔通叛
8.(2分)C 均为使动 A.名作动;名作状。B. 名作状; 名作动。D.使动;名作动
9.(2分) D 两句中的“以”都相当于连词“而”,表目的,译为“来”;A.趁机;凭借。B.于是,就;你的。 C.修饰,转折。
10.(2分)C 均为 被动句;A.被动句;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 或被动句;省略句“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于)诸侯。”D.判断句 被动句。
11.(2分) C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本大题共9小题,每题1分,共9分)
12. (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盖自怨生也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铁马秋风大散关 (5)战士军前半死生 (6)芙蓉泣露香兰笑
(7)只是当时已惘然 (8)夙兴夜寐 (9)两朝开济老臣心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本大提共4小题,共10分)
13.(2分)cí nè
14.(3分)六无: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3个以内1分,4——5个2分,6个3分)
15.(3分)盲目自尊,自以为是,狭隘短视;(任意一点1分)敏感;(1分)欺软怕硬(1分)
16.(2分)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掩盖现实的屈辱和失败。(虚幻的精神胜利1分,现实的屈辱和失败1分,两方面涉及到,意思对即可)
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
17.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
答案示例二:
说几个女子“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则不然。以宝钗为例,她博学多闻,为宝玉介绍戏文,替惜春开列画具;她诗才不凡,所作螃蟹咏、柳絮词令人称赏;她运筹帷幄、人情练达,以儒家“义利观”指导大观园改革。可见宝钗实为难得的全才,故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
II卷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个小题,共12分)
18.(2分)C 19.(2分)D 20.(2分)C
21.(6分)答案要点:
①第二段以管仲等安定齐国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周详考虑,以应对变局。
②第三段以晋文公实现霸业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义利兼顾,以成就大事。
③最后一段以管仲成为良相为例,突出“不旷人事”应该关心民生,以造福社会。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措辞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共2小题,共8分)
22.(2分)D
23.(6分) 《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1分);人虽年迈,但是报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1分)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1分)《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1分);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1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苟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1分)(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
八.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共15分)
24.(3分)A(B 作者没有这个意思。C“知音难求”在文中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人们缺少知音。 D 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25.(3 分)参考答案:可以通过特殊的职业如天文、考古、博物馆等,或者特殊的趣嗜(爱 好)如收藏古器、痴迷梨园、临先人帖等,此外还有读书,都可以使自己与古人相接。(每点1分)
26.(3分)参考答案: (1)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韵味。 (2)开头引陈诗, 营造了诗意氛围, 也借诗句表达出自己对古人闲适生活的向往, 为下文写作者从诗意中品味 幸福做铺垫。 (3)文章结尾部分再引陈诗,可以与开头呼应,并强调观点。 (每点1分)
27.(6分)参考答案: (1)这样可使作者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内心时空的人,一个立体和多维的人,可以使低落的心情转暖。 (2)人惧怕孤独,与古人神交可以跨越时空获得心灵的沟通与慰藉。 (3)现世生活中知音难求,加上名利纠葛,保养和维系的成本亦高。与古人神交 尽可来去如风。(每点2分)
九.28.微写作(10分)
答案示例:灰暗的油灯旁飞舞着深山里常见的小飞虫,灯放在布满裂痕的桌上,桌边坐着刚上学的小孩子,他左手按着课本防止书页合上,右手紧紧的握着笔,笔尖刚刚落在写成的一行字上,灰暗的光线下仍能看出他稚嫩的脸庞已被山间烈日染上了深色,他握笔的手已经印上了帮家长劳作留下的茧子,(有描写方法),镜头定格在那一行字上:知识改变命运。(有主题)
十.30.语言运用(5分)
(1)(3分)B
(2)(2分)答案示例:朽木不可雕也
Ⅲ卷
十一.写作(50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0-42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写题目,扣2分。
附文言文译文:
明智的人做事一定要凭借时机,时机并不能够完全决定最后的成功,因此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够废弃。(凭借时机)能成事也好,不能成事也好,都要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就像船和车(在交通方面能互相弥补不足)一样。
管仲、鲍叔、召忽三个人彼此交好,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召忽)认为公子纠是一定能被确立为国君的人。召忽说:“我们三个人对于齐国来说,就像鼎的三足一样(缺一不可)。况且公子小白一定不会被确立为国君,不如我们三人都辅佐公子纠。”管仲说:“不行。齐国人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因此影响到公子纠;公子小白失去了母亲,因而齐国人爱怜他。形势会怎样尚未可知,不如安排一人去辅佐公子小白。主政齐国的人,一定是这两位中的一位。”所以就让鲍叔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召忽留在公子纠那里。身外的事物本来就很难预料一定会怎样(去发挥作用);虽然如此,管仲的考虑还是近于妥善的。这样做了,如果(策略)还不完备,那大概是天意吧!在人为的努力方面算是完全付出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晋文公想要会合诸侯,咎犯说:“不行。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文公说:“那应该怎么办?”咎犯说:“天子避难流亡在郑国。您为什么不送他回去,以此来确立大义,并借此树立自己的声誉。”文公说:“我真的能做到吗?”咎犯说:“事情如果能做成,那么继承文侯的事业,确立武公的功绩,(为晋国)开拓土地,安定边疆,就在此一举了;事情如果做不成,那么弥补周王室的过失,为化解周天子的危难尽力,可以成就教化,也会青史留名,就都包含在这其中。您一定不要犹豫了!”文公听从了他的主张,就联合戎翟的力量,把周天子安置在成周。于是周天子把南阳赐给文公,文公就称霸于诸侯。做事情既符合道义又能获取回报,凭借这个而建立不平凡的功业,文公真能够称得上智者。这些都是(得益于)咎犯的谋划啊。文公逃亡在外十七年,返回晋国四年就称霸于诸侯,他听取的大概都是咎犯那样的人吧?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国事时,齐国东部边境的百姓经常向上反映困苦的情况。管仲死后,易牙被重用,百姓经常向上反映不困苦,而不反映困苦。(这也可以说明,管子有多注重人事上的努力了)管仲最终成为齐国的贤明官吏,恩泽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