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8.2 欣赏《思乡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8.2 欣赏《思乡曲》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5-13 22: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思乡曲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前段音乐的每个乐句都呈上下翻动的波浪性线条而进行,旋律显得柔和、忧伤而带有怀念情绪。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带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中段运用主题旋律进行了三次变奏,一方面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有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三次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音乐着重体现出开朗活跃和亲切的情绪,仿佛作者正陷入对家乡美好情景的甜蜜回忆中。主题的再现使用了音区的调动,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最终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幼稚逐渐到较成熟再向成熟的审美感知阶段,能有意识的表达情感,并加入感彩,他们欣赏乐曲的兴趣具有不稳定心理倾向。对音乐的感知,他们比较喜欢带有趣味性、拟人化和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乐曲。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时,我将曲作者马思聪生平为主线,抓住乐曲独特的风格、思念忧伤的情感,借助打击乐器、优美的律动、景诗合一和趣味的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兴趣与能力。
3、 教学方式与手段
以体验式听赏法为主,启发、引导式听赏法、感受、对比、主题旋律演唱、总结等方法为辅。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结合,图片形象直观、结合诗意
4、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思乡曲》了解曲作者马思聪生平、创作背景、曲式结构。
2. 通过反复聆听,熟悉主题旋律,并能准确模唱。
3. 通过欣赏《思乡曲》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4. 通过聆听活动、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5、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6、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活动、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
谈话: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朋友独自旅行或到异地求学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学生交流,谈感受:想哭、想家、想父母、惆怅、心里难受……。
引出课题《思乡曲》
【设计意图:在引入环节中,用生活话题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思乡”氛围,又为迅速介入“思乡”这一教学主题找到了突破口,直入主题,导入新课。】
(二)听辨赏析:
课件出示听赏问题:
(1)从乐曲中你能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从这段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以整体听赏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听赏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及乐曲的基本情绪。围绕主题,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在参与感受、互动探讨中,对乐曲做出初步的探究。】
(三) 作者马思聪的简介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1923年和1931年两度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与作曲。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于1967年到美国定居。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 多岁背井离乡去美国,我很难过。”
(四)作品的创作背景
《思乡曲》深情、缠绵、忧伤的旋律,使无数背景离乡,妻离子散的人们坚定了打回老家去的决心。《思乡曲》成为当时一首很著名的抗日乐曲。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东北沦陷,华北沦陷,无数中国人无家可归,四处颠沛,这一切激起了作曲家的无比仇恨。
出示图片
蒋兆和《流民图》画中正是体现当时的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欣赏图片,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流浪和思乡”的感受,激发学生与乐曲在情绪上的一种“通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牢记不忘这段耻辱的历史。】
(五)再次完整的欣赏《思乡曲》
引出乐曲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跟琴哼唱主题音乐《城墙上跑马》
为了凸显学生的特长,可以请会演奏小提琴的同学,现场为同学们演奏音乐的主题部分,同时可以请个别同学为音乐即兴伴舞,其他同学分组用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一部音乐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作品,熟悉作品的主题音乐,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通过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变 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六)根据曲式结构分段赏析
A + B + A’
并能够通过对比感受乐曲在速度、力度、情绪、音区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欣赏音乐时,采用比较法,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细腻感受乐曲不同段落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七)拓展延伸:
1.马思聪在美期间,最爱听、最爱演奏的作品就是《思乡曲》,他常凭栏而立,眼眺故国的方向,琴声未,已泪流满面,他时刻不忘祖国,还和女儿马瑞雪合作了另一首思乡作品《乡愁》。有一首同名诗同学们知道吗
生: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屏幕展示《乡愁》)
师:请同学们伴着《思乡曲》的旋律,共同朗诵《乡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诵的形式表达思乡之情,更加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古今中外人们用很多方式,或艺术作品表达思乡之情,下面老师想把同学们带到国外感受不同国度的人们是怎样表达思乡的?
出示乐曲《念故乡》捷克
师:同学们说说这首《念故乡》的旋律和《思乡曲》他们的相同之处?
生:抒情、忧伤、思念
师:不论中国也好外国也罢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
3.对《思乡曲》的知识做梳理。
总结
同学们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请不要忘记家乡和祖国,因为你的根在中国
(伴着《思乡曲》的旋律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
《思乡曲》是我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作品,乐曲感人至深,是表现思乡题材的优秀作品。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情绪特点。所以我首先重视导入环节:以图画引乐曲,以乐曲说情绪。二是要以聆听活动为主线,聆听活动的意境设计很重要我让同学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来欣赏。对主题来讲,不光要记忆要模唱,还要“以小见大”,从中挖掘音乐要素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体会音乐情绪。我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现场学生的小提琴演奏,学生即兴舞蹈等,不光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对乐曲的三个变奏的听辨是教学的难点。我设计用了分段赏析的形式,恰当的提出了要求,抓住了学生聆听的胃口。从学生的表现上来看,他们不仅能听出三个变奏与主题的不同情绪,还能试图去理解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与音乐本身产生共鸣。 三是进行音乐知识的拓展看似只是欣赏,但教师要给学生的是以音乐学科为基点,通过欣赏把握音乐文化的主线,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主题表达自己深刻的理解,最后对《思乡曲》知识的梳理能更好的加强学生记忆。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