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那一刻的我》
【教学主题】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
【课时】共1课时
【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
第二学段 (3~4年级)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那一刻的我”的表现素材来源于学生平时熟悉而喜欢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着学生参与,并在参与中体验着快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所有的构思和表现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平时的活动;画面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也是学生熟悉所掌握的。但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的瞬间动作和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创作来源于生活的观察感受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场面,理解和体会动态的构成因素,学习表现运动中连续动作的画法,表现自己感兴趣的瞬间动作与氛围。通过相互交流和画面的构思,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通过回忆、观察欣赏及绘画表现,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和校园生活。
2、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在学习行为上已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思维更活跃、更宽广。从学生固有的天性来说,单纯、好动的性格促成学生天真、可爱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创造的潜意识,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造型上普遍极差,缺乏观察能力;色彩能力上有点缺乏彩感,配制不够准确;工艺制作上不够认真;出现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悬疏越来越大。
【教学目标】
1、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
2、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创作一幅“那一刻的我”的作品。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及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跑步、跳远、掷铁饼等动作,或者表现连续的动作。
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特征,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表现“那一刻的我”。
【所需要条件】
1.教具:多媒体、ppt课件,各种运动中的图片等。
2.学具: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3.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在校园活动中的一些照片。
【评价任务】
1、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了如何利用绘画表现连续的动作。
2、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特征,色彩的运用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阶段 请同学们慢慢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回忆一下你最难忘的事情。 在哪里?你和谁?做了什么事情?是在操场上和同学一起做游戏?还是那天的升旗仪式我荣幸的成为了班级主持人?还是那天的跳大绳比赛?还是...... 学生回忆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难忘的事情。学生回答各有特点,但是缺少总结性的。 以冥想的形式勾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激发表现的欲望。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动作神态等。
发展阶段 1、老师这儿也拍摄到了咱们一部分同学的在活动中的瞬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吧。(播放课件) 师:引导学生观看、讨论,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表情等以及个人的感受总结:肘关节只能向前弯,膝关节只能向后弯 2、那么如何将这些动态或连续动作表现出来呢? 师引导总结:可以概括成动态基本形和动态的线条。 3、师示范用动态的线条画几个典型的动作。 找学生上来做一下瞬间定格动作,并让尝试用基本形和动态线条画一下。 4、那一刻的我呀,欢乐无比,别让时间偷走了它,快,把它留下来!——想一想咱们可以用什么形式留住那一刻的我呢? (除了摄影、摄像,还可用绘画的形式留下精彩的瞬间。) 4、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中小朋友的那一刻吧!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构图、人物表情、色彩等方面来分析,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进行补充) 5、师:除了瞬间的动作外,那一刻的我们也许会将开心、伤心、痛苦、快乐都表现在脸上,所以大家表现形体动作时也要注意表现面部表情。 师生讨论面部表情变化都有哪些特点? 师:不同的表情需要有心的同学仔细观察,希望大家以后都做个有心人。 6、出示优秀作品,感受美术表现中的“那一刻的我”。 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的观察人物形象,尝试归纳特点。 学生讨论 后陈述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抓特点,并归纳特点。 因为是熟悉的同学,熟悉的活动动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镜头的定格,给了他们仔细观察的时间,可以表述的更充分,在交流中理解活动中的不同动作特征。 范例中的画面直观地向学生阐释了知识点,化解了难点,对学生的创作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实践阶段 1、校园中的愉快活动丰富多彩,你想留住哪一刻中的自己? 先让学生用铅笔在作业草稿上快速地勾勒出你的活动动态,也可以是一组动作。不必计较人物的形体比例,可以夸张地表达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注意正、侧面的不同表现,衣服也会随动作产生一些变化,如关节处的衣纹等。 2、起稿后可小组讨论一下,同桌交换,提出建议。 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回答响亮,跃跃欲试。 学生分组绘画。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阶段性地了解学生对动作的表现情况,是否有概念化及程式化的表现,通过学生互评,解决部分问题。
评价阶段 1、自我评价:展示作品,并说说自己的创意和构思。 2、同学评价:相互欣赏,相互评价,相互讨论。从画面的构图、动态的描写、色彩的处理等方面进行适当评述。 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作及过程,对有个性的作品进行表扬。 学生欣赏、比较并提出改进意见 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评价能力。
拓展阶段 绘画的形式可以使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久的回忆。老师希望课下同学们尝试用版画、泥塑等更多的表现形式将“那一刻的自己”记录下来。 学生尝试。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