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2: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填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______》(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______》,散文集《______》。
2.将下列意象按其象征意义进行归类。(只填选项)
意象:A.破旧的老水车 B.熏黑的矿灯 C.干瘪的稻穗 D.失修的路基 E.雪白的起跑线 F.绯红的黎明 G.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H.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象征意义:(1)祖国的未来和希望:____。
(2)祖国长期以来贫穷与落后的状态:____。
(3)人民心中渺茫、难以实现而又从未消失的对未来幸福的希望: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B.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C.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D.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隧洞(suì) 纤绳(qiàn)
B.蜗行(wō) 干瘪(biē) 笑涡(wō)
C.迷惘(wǎng) 驳船(bó) 淤滩(yū)
D.血肉(xuè) 喷薄(bó) 伤痕累累(lěi)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被公司辞退了,年幼的孩子还要读书,家里的生活很拮据。
B.这篇文章内容冗杂,重点不清,可见写作者的文字功底浅薄。
C.中国男足在世界杯预选赛上负于叙利亚队,其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
D.哥哥外向张扬,弟弟内敛安静,他们兄弟两人性格大相径庭。
6.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牡丹亭》中有一句名言,“一生爱好是天然”……
B.《礼记》说:“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
C.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骂,天何言哉?”
D.这就是中国古人最看重的“诚”!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
B.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
C.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D.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示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科学合理的世俗,自然无妨入乡随俗,一起参与,共同热闹。
②世俗常情,有科学合理的,也有荒诞愚昧的。
③还用一句“未能免俗”来辩护,那无异于自欺欺人。
④善于从俗,是一个人的本能;敢于免俗,方见一个人的风骨。
⑤至于那些荒诞愚昧的,则要自觉抵制,不能因为其是风俗习惯就盲目屈从。
A.④②⑤③①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②①⑤③④
三、综合性学习
9.语文实践活动。
长平中学九(12)班准备在春季开学初开展以“我们爱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材料二: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巨星陨落,举国同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前曾说:“不下田的学生我不带。”他常年头戴草帽,挽起裤腿,下田试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禾下乘凉”是他的梦想。钟南山院士评价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材料三:
日前,湖南某小学举行校所共建劳动基地活动,农科所博士团带孩子们种下基地建成后的第一季农作物——油菜。每个同学负责一小排作物养护。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1)任务一:探究以上三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三条关于劳动的道理。
(2)任务二:开展活动之前,为了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班级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当卫生委员安排劳动任务时,刘宇同学对安排给自己的劳动任务很抵触:“我还有几道题没做呢,哪有时间搞卫生?”如果你是卫生委员,你打算怎样对刘宇进行劝说?
四、诗歌鉴赏
(一)阅读赏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是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诗人舒婷是20世纪80年代“________”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手法,《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采用第_______人称,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将个体的“我”融入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整体感知全诗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填写。
诗 节 句式、节拍或节奏 情 感
第一节 长句式,多节拍,两行表现一个意象 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
第二节 ①句式______;节奏______ 忧伤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 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②
第四节 节奏更快,③排比增强_____________ 挚爱祖国之情推向高亢、激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2.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13.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14.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5.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16.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17.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18.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这条路:“知道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2017年岁尾的一个上午得空,便独自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这座墓从当年的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已经一个甲子了。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这尊雕像也就成了一首流畅的诗作。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我望见了推着童车散步的中年妇女,玩滑板的疾驰而过的少年,立于树间吊嗓子的小生,以及手持毛刷蘸着水写下“江山如此多娇”的男人,当然更多的是占据着每一处空地跳广场舞的人。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只见鸟儿一波一波飞过,却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我也领略了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
鲁迅墓很好寻,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赏过如火的槭树,直行约三百米左转,绕过一群咿呀唱戏的人,再右转北上,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墓前广场比较开阔,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想着烘托了一季热闹花事的叶片,是从花海中荡出的一叶扁舟,心房还存有花儿的芳香吧,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提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的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花儿,可见他笔下的花儿是死之精魂。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是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清冷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本文有删改)
19.文中说鲁迅的墓“并不安静”,又说这是“清冷的墓”。“不安静”和“清冷”分别体现在哪里?
20.分析划线句中加点词或短语的深刻含义。
(1)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2)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21.写“我”摘下广玉兰的叶子放在鲁迅墓前以及叶子被风吹走,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2.有人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个标题也可以改成“也是春天,也是冬天”,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双桅船 始祖鸟 心烟
2. (1)EFG (2)ABCD (3)H
3.A
正确的节奏划分是“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故选A。
4.B
B“瘪”应该读“biē”。
5.C
A.拮据:原指鸟衔草筑巢,肢体劳累;现指生活贫困,手头不宽裕,钱不够用,经济窘迫。形容生活窘迫,使用正确;
B.冗杂:形容(事情)繁杂,缺乏统一协调。形容内容多,重点不清,使用正确;
C.差强人意: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强人意”与“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的语境不符,使用有误;
D.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形容性格大不相同,使用正确;
故选C。
6.D
ABC三项均表示“表示引用”,D项表示“突出强调”,故选D。
7.C
A.语序不当,应将“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改为“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B.句式杂糅,删去“而造成的”;
D.搭配不当,应将“揭示”改为“揭开”;
故选C。
8.D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五个句子,②句引入“世俗常情”的话题,②句为首句,排除AC两项;由于②句中先说“科学合理”再说“荒诞愚昧”,①句中“对于科学合理的世俗”承接②句的“有科学合理的”,⑤句中“至于那些荒诞愚昧的”承接②句中“也有荒诞愚昧的”;③句中“还”承接⑤句,不仅盲目屈从还辩护,④句为总结句,排除B项,句子排序为:②①⑤③④;
故选D。
9.(1)示例:①辛勤劳动是光荣的,好逸恶劳是可耻的;②我们要用劳动创造社会价值;③我们可以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到快乐。
(2)示例:刘宇(同学),我知道你学习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打扫卫生与做题并不矛盾。打扫卫生不仅可以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劳动意识,还可以缓解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10. 朦胧 一 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11. 简短,急促 对新生祖国的赞叹之情 语言的气势和情感
12. “摸索”: 痛苦和仇恨 “轻抚”: 热爱与幸福
13.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14.示例:
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15.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16.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1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18.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19.不安静——两侧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冷清——没有人常来拜访、缅怀他。
20.(1)用来比喻鲁迅写的文章,在那个时代能让人推开雾霾,获得光明、警醒。
(2)说鲁迅被推崇后,却依然不被真正理解,依然孤独。
21.放在墓前——敬仰、怀念。看到被风吹走——理解鲁迅,从怅然到释然、释怀。
22.不同意。两者都讲到了“冬天”和“春天”,但排列顺序不同。本文,对鲁迅先生墓的游览时,是春天,但依然给人萧条、落寞的感受,极似冬天给人的感受;之后则在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后,更愿意相信“春天”,即希望和期待,会来临。所以,“冬天”在前,“春天”在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