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2:0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填空题
1.文学常识对对碰。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闻一多的学生,被誉为“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等。
(2)闻一多,本名_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等。
2.默读课文填空。
(1)本文运用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记述了闻一多作为___________方面和作为__________方面的_________事迹,表现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人格。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的前一个“李公朴”指的是__________,后一个“李公朴”指的是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
A., 。 ”。 B.、 ; ”。
C., ; 。” D.、 。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园林部门在第一时间对济南出现过的每一处“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处理和辨别。
B.电影《长津湖》累计票房大约54亿元左右,成为2021年全球票房冠军。
C.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6.下面语境中,交流表达最得体的一个人是( )
毕业典礼上,回想过去三年的点点滴滴,大家都感慨万分。扎西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不到我们在这最美好的豆蔻年华,就要离开母校了。”卓玛端起饮料,对着大家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学们,毕业快乐!祝我们的友谊万古流芳。”玉珍站起来动情地说:“我们这些高徒一定要谨记老师三年来的教诲,为母校争光!”班长端着饮料杯,大声说:“同学们,预祝我们前程似锦!”
A.扎西 B.卓玛 C.玉珍 D.班长
三、综合性学习
7.学习委员宣传“天宫课堂”,张贴的三张图片激发了你的兴趣。
(1)你驻足细看,从中了解到以下信息:_________、_________、授课内容。
(2)为了庆祝神舟十三号返航,你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你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⑼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⑽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⑾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⑿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⒀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⒁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⒂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⒃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⒄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⒅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⒆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⒇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8.选出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主标题点明本文核心内容,副标题补充说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B.第⑹段第一句赞扬了学者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C.在表达方式上,本文以记叙为主,而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D.文章略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详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详略得当。
9.第⑻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11.“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这一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屠呦呦:把青蒿素献给世界
①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家科研单位、500余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就以1967年5月23日开会日期命名,遂为“523”项目。
②最初阶段,研究院安排屠呦呦一个人工作。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收集整理了2000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编撰了包含640多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经过两年时间,她的团队逐渐壮大,历经数百次失败,屠呦呦的目光锁定中药青蒿:他们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但效果不稳定……
③说起研究的艰辛,屠呦呦老伴李廷钊记忆犹新:为了寻找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屠呦呦再次重温古代医书。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④“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肘后备急方》提到的绞汁到底绞的是哪部分?其三,青蒿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屠呦呦说。
⑤屠呦呦反复考虑这些问题,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编号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样品,对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
⑥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却发现疑似的副作用。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也带动同事参与。
⑦然而,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观察出师不利。一连串疑问困扰着屠呦呦:不是青蒿素纯度的问题,也不是动物实验和数据的问题,难道是剂型?屠呦呦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单体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临床试验。这次,患者在用药后平均31个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表明青蒿素胶囊疗效与实验室疗效是一致的。
⑧1982年,屠呦呦以抗疟新药一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身份,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奖章。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为全世界饱受疟疾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多疟疾患者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死亡人数从2000年的73.6万人稳步下降到2019年的40.9万人。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⑨面对荣誉,屠呦呦一如既往地淡定。“共和国勋章”颁发人选公示前,评选组曾经联系过屠呦呦。当时,她一遍遍确认着一系列问题:这么重要的荣誉,我够格吗?组织上有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直到对方一再确认保证,她才同意接受。
⑩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栋普通居民楼里,屠呦呦依然没有习惯成为一位“明星”科学家,她的精力依然在科研。在屠呦呦的不断努力下,2019年8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大兴举行了青蒿素研究中心奠基仪式;愿景中的研究中心白色的主楼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青蒿。
(作者:王君王。摘自《科学大观园》2021年5期,有删节)
13.青蒿素的研究过程非常艰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屠呦呦成功研发青蒿素的过程。
14.第④段引用了屠呦呦的话,有何作用?
15.在研究的过程中,屠呦呦为什么决定要亲身试药?
16.从全文看,屠呦呦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三)阅读《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回答文后问题。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①有人曾说:中国总是被这群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群勇士中,一定有一个叫钟南山的人。
②钟南山骨子里的"刚",从小就埋下了。12岁那年,他偷偷找来一把大伞,从三楼一跃而下,幻想像武侠片中的豪杰一样凌云腾空。没想到,伞边翻卷,支撑力不足,钟南山狠狠地摔在草地上,瘫坐了一个多小时,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
③成年之后,钟南山投入到了医学行业。1971年他刚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时,是医院里功底最差的大夫。因为一次医疗诊断失误,他被科室的医师们揶揄嘲讽,他羞愧难当,每天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医学术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几个月内,他写下了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暴瘦24斤,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④43岁时,他通过了选拔考试,赢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当时,中国医生没有资格直接参与临床手术,钟南山只能做一些查房、参观实验的边角活。他知道,只用眼睛看根本不能做出成绩,导师也不看好他,只允许他待满8个月。钟南山不服气,决定改变局面。为了观察真实的实验过程,他在自己身上抽血30多次,记录好实验数据;为了研究"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课题,他狂吸一氧化碳。要知道,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高达22%,就相当于连抽60支香烟。他成功了,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指出了推导的不完整性。导师心服口服,告诉钟南山:"你想待多久都可以。"毕业时,英国一家大学极力挽留钟南山,希望他在皇家医院工作,钟南山则执意要回国。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
⑤钟南山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中国人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我第一次感觉到做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成长为—个敢医敦言的"钢铁直男",在医学的荆棘丛里走出一条垣途。
⑥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⑦"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⑧"非典"刚开始时,广州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人急剧增多,连一些医生也开始对"非典"病人避之不及,明知病毒极强,钟南山还是挺身而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亲自给每个病人量体温,不放过每一个观察的机会。曾连续工作38小时未合眼,直到病倒在床。为了不影响同事和病人的情绪,他隐瞒了病情,悄悄回家治疗。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等着他的病人立刻就认出来:"我意识模糊,但我知道是他,我的心踏实了下来。"武汉疫情凶猛,他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门",自己却毂然踏上去往武汉的列车。历经多少疫情,被疲倦和疾病百般折磨,他都不曾落泪,却在听闻武汉街头无数市民齐声高唱国歌的消息时,眼眶泛红,哽咽失声。
⑨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理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⑩钟南山,就是那刚硬坚强、永不弯折的中国脊梁。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
17.文章围绕钟南山的“刚和直”写了很多事;请找出两件。
18.从描写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导师弗兰里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信,热情赞扬钟南山:“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生,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么有成效。”
19.请简析第⑧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几天后,身体虚弱的钟南山回到研究所,尽管他连东西都拿不稳,还是让同事帮他穿戴好口罩、大褂、帽子,随后就往病房冲,……
20.作者为何不用“钟南山传”而用“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作为文章标题?请简要分析。
21.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结合文本内容给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钟南山写一段感谢词。要求:不少于5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臧克家 农民诗人 烙印(答其他诗集也可) 闻家骅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土 红烛 死水
2. (1)夹叙夹议 学者 革命家 说 做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2)李公仆本人 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 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
3.D
A.“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dǒu;
B.“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jiào”;
C.“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
故选D。
4.D
第一处:“书法”与“古文字”为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应使用顿号;
第二处:“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表达完整句意,句末应使用句号;
第三处:“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是艺术家所说的完整的话,应先写句号再写下引号;
故选D。
5.D
A.语序不当,应将“处理和辨别”改为“辨别和处理”;
B.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去其中一个;
C.搭配不当,将“改善”改为“提高”;
故选D。
6.D
A.“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这里不能形容所有毕业学生;
B.“万古流芳”好名声永远流传,不能形容友谊,可改为“地久天长”;
C.“高徒”是敬辞,不能形容自己,不得体;
故选D。
7.(1)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2)参考示例:我设计的海报居中的主体部分是三名航天员的半身像,半身像的下方是地球的图片;在航天员半身像和地球之间配有“欢迎回家”四个醒目大字;航天器和其他太空元素点缀在航天员周围。
8.D
9.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叙述。
10.(1)运用比喻,把闻一多先生研究古籍比作向地壳寻求宝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执着钻研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2)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而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11.“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先生笃行务实,勇于牺牲。(或:“口的巨人”指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行的高标”指闻一多先生勇于以身殉国。意思对即可。)
12.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讲(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
13.屠呦呦先是锁定了中药青蒿;然后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接着亲身试药;后来将青蒿素药物单体原粉直接装入胶囊。(意思对即可)
14.体现了医学工作者研究上的重重障碍;突出了医药研究的突破之难、之艰。
15.因为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副作用,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另外,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了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因此屠呦呦提出了亲身试药。(意思对即可)
16.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屠呦呦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发明青蒿素可以看出;
淡泊名利:她一遍遍确认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自己够不够格,依然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栋普通居民楼。
17.12岁就敢从三楼跳伞;在英国留学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用自己做实验;在英国学成后执意回国;在“非典”“新冠肺炎”暴发后,勇敢地揭露真相;疫情最严重时不顾危险亲临第一线。
18.运用侧面描写(或语言描写),用弗兰里高度赞扬钟南山的话表现了钟南山的勤奋和敬业。也为下文写他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中的非凡表现做铺垫。
19.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钟南山医者仁心,爱岗敬业,高度忘我的奉献精神。
20.“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使用比喻手法,将钟南山比作中国脊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家国担当,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永不折服”突出钟南山的刚毅执着。用“钟南山传”为题,只表明文章内容是记叙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21.示例:八十余载风华,挡不住您的耀眼;十七年前的浩劫,止不住您的风骨。非典面前,您与人民站在一起,众志成城,一如那定海神针,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而今风云突变,您依旧亲赴武汉,带来的不止是希望更是景仰。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是您的本分更是毕生的信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