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微专题4 综合能力题
1. “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 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W4-1所示,监测点A、B相距25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
点的时间如图
所示,该路段
最高限速
120 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km/h,轿车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李明(或轿车)
地面(或公路)
相对
不会
150
会
2. 某次演练中,直升机悬停于高空:
(1)总质量为80 kg(含伞)的伞兵,其总重力为__________N。
800
(2)跳伞后竖直降落。 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W4-2所示,请你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g取10 N/kg)
①在跳出飞机到打开降落伞这段时间里,伞兵从高处下落,伞兵做__________(填“加速”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时伞兵受到的重力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阻力;
②伞兵是在第__________s的时刻打开降落伞的;
③在最后阶段,伞兵匀速直线下降,此时受到的阻力为__________N,在这段时间里,伞兵下降了__________m。
加速
大于
15
800
150
3. 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快,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 例如雨滴从高空下落后越来越快,但在接近地面时做匀速运动。 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质量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
实验项目 小球编号
1 2 3 4 5
小球质量/g 2 5 45 40 40
小球半径/cm 0.5 0.5 1.5 2 4
小球收尾速度/(m·s-1) 16 40 40 20 5
(1)小明通过比较1、2号小球得出结论:相同半径的小球,质量大的收尾速度__________(填“大”或“小”)。
(2)编号为4的小球收尾速度为__________m/s。 此时小球受到空气的阻力为__________N,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g取10 N/kg)
(3)1号小球和3号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到阻力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大
20
0.4
二力平衡
2∶45(共10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
目录
能力提升
02
夯实基础
01
夯实基础
1. 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
B.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
C. 金色秋天,人们采摘果实
D. 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
C
2. 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 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 路旁的树木
C. 迎面走来的行人
D. 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A
3.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乘坐的船 B. 水中的剑 C. 岸边的山 D. 江中的水
4. 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山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A
B
5. 学校运动会上4×100 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
A. 都站在原地不动
B. 都奔跑,但要保持相对静止
C. 都奔跑,接棒运动员速度要大于传棒运动员
D. 传棒运动员奔跑,接棒运动员站在原地不动
B
6. 如图K7-1-1所示,动物们都赶着去参加动物晚会,蜗牛看到乌龟驮着蚂蚁超过了自己,关心得嘱咐小蚂蚁要抓稳了……以蜗牛为参照物,小蚂蚁是__________的;以小蚂蚁为参照物,乌龟是__________的;以乌龟为参照物,蜗牛是__________的。(均填“运动”或“静止”)
运动
静止
运动
能力提升
7. 两列火车如图K7-1-2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 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 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 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B
8.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 由此可判断正确的( )
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 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C
9. 由图K7-1-3中轮船和码头上飘扬的红旗可以判定,轮船( )
A. 靠近码头
B. 可能静止
C. 远离码头
D.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A(共13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4 探究物体受力怎样运动
目录
能力提升
02
夯实基础
01
夯实基础
1. 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 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C
2. 图K7-4-1是一款利用电磁悬浮技术制作的没有“地轴”的地球仪,其原理是:将空心金属球放在通电的线圈上,电磁场在金属球表面产生涡流,涡流与磁场作用形成磁力,从而实现地球仪的悬空静止。地球仪悬空静止的原因是( )
A. 只受到磁力的作用
B. 由于惯性的作用
C. 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D. 磁场的磁力和重力相互平衡
D
3. 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B.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一定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D
4. 一个重50 N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1;当推力为22 N时,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2,则( )
A. f1=0 N,f2=22 N
B. f1=0 N,f2=50 N
C. f1=50 N,f2=22 N
D. f1=10 N,f2=22 N
D
5. 在物理学中,力和运动正确关系的得出,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历经二千多年。如图K7-4-2甲,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向右拉力的作用下,从t=0开始,物体的运动情况如图K7-4-2乙。对于这个过程力和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 t=1 s时,若F=3 N,则地面的滑动
摩擦力也为3 N
C. 从t=0到t=6 s的过程中,力F在逐渐增大
D.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阶段的速度为2 m/s
D
6. 直升机沿竖直方向匀速升空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到升力F、重力G和阻力f,下面关于这三个力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
A.F>G+f
B.FC.F=G+f
D.F=G-f
C
7. 如图K7-4-3所示,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我们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同的两个力作用时,小车是否处于静止来探究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1)把小车放在较__________(填“光滑”或“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对实验结论的得出更有利。
(2)向两吊盘中加砝码,当两盘中的砝码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时,小车静止。
光滑
相等
(3)保持两吊盘中的砝码质量相等,将小车在桌面上旋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会__________,直到两边的拉线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两边的吊盘挂在小车一端的同一挂钩上,且沿同一个方向拉小车,发现小车_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这表明了小车受到的二力若平衡,必须满足__________的条件。
(5)通过上述过程可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当大小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且作用在__________上,才能平衡。
转动
在同一直线上
运动
方向相反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
能力提升
8. 如图K7-4-4所示,A、B为两个弹簧测力计,所挂重物的重均为10 N,如果滑轮的摩擦不计,当重物处于静止状态时,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
A. 10 N,20 N
B. 0,10 N
C. 10 N,0
D. 10 N,10 N
D
9. 某次演练中,直升机悬停于高空,一名伞兵(含伞)跳伞后竖直降落,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K7-4-5所示,在0~t1内,伞兵受到的重力 __________(填“<”“=”或“>”)阻力;在__________ (填“t1~t2”或“t2~t3”)内,伞兵受到的阻力保持不变,此时受到的重力__________ (填“<”“=”或“>”)阻力。
>
t2~t3
=
10. 如图K7-4-6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推力F的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及物体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K7-4-6乙、丙所示。 当t=1 s时,物体处于__________状态,物体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__ N;当t=3 s时,物体受__________ (填“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物体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__ N;当t=5 s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__ N。
静止
1
非平衡力
2
2(共8张PPT)
微专题3 运动的计算
1. 如图W3-1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30,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00。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2)轿车若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解:(1)A地到B地用时t=10:00-9:30=30 min=0.5 h,
由图知从A地到B地路程s=120 km-70 km=50 km,
A地到B地速度v= =100 km/h。
(2)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 km,
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时间t′= =0.7 h。
答:(略)
2. 某工程队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1 m的引火线引爆,此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9 cm/s。 若点火者点燃引火线后,以5 m/s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495 m远的安全区?(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解:引火线燃烧的时间t1= ≈111.1 s,
点火者跑到495 m以外安全区的时间t2= =99 s,
99 s<111.1 s,所以能跑到安全区。
答:(略)
3. 汽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头有紧急情况,经过0.5 s(反应时间)后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 s滑行60 m后,车才完全停止。 求:
(1)汽车从司机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从司机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静止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1)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运动的距离s反=v反t反=25 m/s×0.5 s=12.5 m,
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通过的路程s=s反+s制=12.5 m+60 m=72.5 m。
(2)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时间t=t反+t制=0.5 s+4.5 s=5 s,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14.5 m/s。
答:(略)
4. 一列长150 m的火车正在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的一个安全位置测出整列火车通过他共用时5 s,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2)如果这列火车从合肥到上海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合肥到上海的路程为450 km,则火车从合肥到上海需用多少小时?(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如果火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1 200 m的隧道,则需要多少时间?
解:(1)火车的速度v= =30m/s=108 km/h。
(2)从合肥到上海所用时间t2= ≈4.2 h。
(3)火车穿越隧道需要的时间t3= =45 s。
答:(略)(共8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2 怎样比较运动快慢
第一课时 速度
目录
能力提升
02
夯实基础
01
夯实基础
1. 下列成语中与物理学上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接近的是
( )
A. 风驰电掣 B. 健步如飞 C. 一日千里 D. 大步流星
2. 下列体育项目中,以“速度”这一科学量作为评定标准的是
( )
A. 跳远 B. 跳高 C. 铅球 D. 长跑
C
D
3. 春运期间,为了赶去乘车,大人拉着孩子在平直公路上一起快走了30 m, 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孩子共走了80步,则他们的速度比较快的是( )
A. 大人 B. 小孩 C. 一样快 D. 无法确定
4. 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 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 min,那么他上学的路程是( )
A. 1 080 m B. 108 m C. 18 km D. 0.3 km
C
A
5. 一些运动中的物体,速度有可能为30 m/s的是( )
A. 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 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 进行百米赛跑的运动员 D. 高空中正常飞行的客机
6. 物理学中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一辆家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108____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合__________m/s。
A
运动快慢
km/h
30
能力提升
7. 某隧道长930 m,一列车的车厢长30 m,正以108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该节车厢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s;该节车厢中某乘客行走的速度为1 m/s,当列车过隧道时,乘客经过隧道的时间至少为__________s。
32
30
8. 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我国生产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 km。 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
(1)若该车组以480 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2 h,则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若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20 km/h,则高速动车组跑完上述路程要比普通列车节省多少时间?
解:(1)通过的路程s=v1t1=480 km/h×2 h=960 km。
(2)普通列车需要的时间t2= =8 h,
节省的时间Δt=t2-t1=8 h-2 h=6 h。
答:(略)(共14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2 怎样比较运动快慢
第二课时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测量
目录
能力提升
02
夯实基础
01
夯实基础
1. 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若汽车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花费的时间相同,则这辆汽车( )
A. 肯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肯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C. 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上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D.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D
2. 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200 m的金牌,以50 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慢的赛段是(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赛 段 一 二 三 四
时间/s 24.47 27.11 27.25 26.60
C
3. 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3 m/s,后3 s内的平均速度是5 m/s,则它在5 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4 m/s
B. 5 m/s
C. 4.2 m/s
D. 3 m/s
C
4. 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同地从起点出发,并沿同一直线赛跑,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 从龟兔赛跑开始到兔子睡醒的s-t图像如图K7-2-1所示,图中线OBD、OAC分别是它们的运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t3这段时间,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
的平均速度
B. 兔子的平均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
C. 图中线段OAC代表乌龟的运动情况
D. 乌龟和兔子相遇时,乌龟通过的路程大于兔子通过的路程
A
5. 实验题目: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仪器: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是为了让小车运动__________,如图K7-2-2所示。
(2)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用__________测出小车到斜面底端金属片的长度,即通过的路程。
刻度尺
停表
缓慢
刻度尺
实验次序 路径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1 AC 1.8 2.5 ①__________
2 AB 0.9 1.5 ②__________
3 BC 0.9 0.9 ③__________
(3)用__________测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
(4)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测出路程和时间。
(5)小车从B点运动到C点,测出路程和时间,把上述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停表
0.72
0.6
1
(6)根据测出的s和t,用____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AC、AB、BC的平均速度。
(7)第1次实验的平均速度与第2次实验平均速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提升
6.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是图K7-2-3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 s后,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 m,则( )
A. 甲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图像可能为图线b
C. 乙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c
D. 乙的s-t图像可能为图线a
A
7. 如图K7-2-4是一个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
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下图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小于
E、F
C
8. 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 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如图K7-2-5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 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 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 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 s,刹车后汽车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 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解:(1)反应距离为s车=v车t反=15 m/s×1.2 s=18 m。
(2)从A点行驶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t总=t反+t=1.2 s+1 s=2.2 s,
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s人=v人t总=1.5 m/s×2.2 s=3.3 m,
因车宽问题,行人行走的路程至少应为s人′=3 m+1.8 m× =3.9 m,
3.3 m<3.9 m,所以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答:(略)
(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 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为1.8 m)(共17张PPT)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么运动
目录
能力提升
02
夯实基础
01
夯实基础
1. 关于惯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很大的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减小,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B. 物体不受外力时有惯性,受到外力后惯性被克服掉了,运动状态才发生变化
C. 行驶中的公交车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
D.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D
2. 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试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 在试验车向右匀速运动的过程中,钢珠因电磁铁断电下落。 下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轨迹。 以试验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
C
3. 2020年6月1日起,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要求骑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必须戴头盔,开车必须系安全带。 戴头盔、系安全带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其原因是在遇到交通事故时
( )
A. 戴头盔能防止头部由于惯性撞击头盔
B. 系安全带能防止人体由于惯性飞出车外
C. 戴头盔能减小头部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
D. 系安全带能减小人体的惯性,从而减小撞击力的大小
B
4. 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 其中途经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K7-3-1所示。 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 )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C
5. 如图K7-3-2所示的实验中,在表面较粗糙的小车上竖放一个木块。
(1)当突然向右拉动小车时,看到木块__________。
向左倾倒
(2)当向右匀速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时,看到木块_____________。
(3)若小车的表面足够长且绝对光滑,则第(2)次实验中,当小车突然停下来时,请你猜想一个合理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你看到或猜想的现象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向右倾倒
木块将继续向右运动
木块具有惯性
6. 如图K7-3-3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和只有木板的三种情况下,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实验中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相等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 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4)推理:若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其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我们已学的物理知识中,也有用到这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例)。
慢
匀速直线运动
不是
真空不能传声
7. 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K7-3-4所示。以下为他的设想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此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1)把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在上述的设想实验步骤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属于可靠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②③①④
②
①③④
能力提升
8. 如图K7-3-5所示为掷出的实心球的运动轨迹,若当实心球在最高点时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实心球将( )
A. 保持静止状态
B. 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 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竖直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C
9. 如图K7-3-6所示,封闭的玻璃瓶的水中有一气泡,当向右瞬间推动玻璃瓶时,气泡相对于玻璃瓶将向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若气泡相对于玻璃瓶向左运动,则玻璃瓶可能在向左__________ (填“加速”或“减速”),或向右减速。 如果使瓶子在桌面上匀速运动时,气泡将__________ (填“向前”“向后”或“不变”)。
右
加速
不变
10. 小华骑车时发现,不踩踏脚板,车也能滑行一段距离,他在不同的路面上多次尝试后猜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有关。 为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在水平桌面上搭成一斜面,用小球做实验,并用毛巾、棉布、木板来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 如图K7-3-7甲所示。
(1)为了探究小球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小华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__________ (填“同一”或“不同”)高度处释放,比较小球在__________ (填“同一”或“不同”)粗糙面上滑行的路程。
(2)为探究小球滑行距离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小华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 (填“同一”或“不同”)高度处释放;小宇认为,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同一
同一
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小美同学设计了如图K7-3-7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的位置滚下(mA<mB,hA>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同组的小红认为她这样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问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控制小球质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