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时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目录
01
夯实基础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1.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的成分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在“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明显浑浊
B.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干燥玻璃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B
D
3.如图K1-2-2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
4.(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某活动小组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K1-2-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叙述正确? ( )
A.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红墨水向右移动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向右移动
C.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向左移动
D.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红墨水向左移动
C
5. 某同学按如图K1-2-4所示实验步骤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1)步骤1中两种仪器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步骤2中的导管,在家中可以
用________代替。
(3)为确保空气不进入瓶内,步
骤1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步骤2中已收集满呼出的气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槽
集气瓶
吸管
要将集气瓶装满水
气泡从瓶口边缘冒出
能力提升
6.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活动中,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K1-2-5所示的装置来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在A瓶和B瓶中盛的无色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1)在进行实验时,吸入的空气由________(填“a”或“b”,下同)进入,呼出的气体由________排出。
澄清石灰水
b
a
(2)在实验结束时,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多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共12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目录
01
夯实基础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1.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下列情景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彩旗飘扬 B. 歌声嘹亮
C. 礼炮轰鸣 D. 气球升空
C
2. 下列各组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是( )
A. 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 冰雪融化、酒精挥发
C. 剩饭变馊、高粱酿酒
D. 滴水成冰、铁锅生锈
D
3.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该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 煤气做生活燃料
B. 汽油做汽车燃料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 石墨做铅笔芯
D
4. 奥运会火炬的燃料通常为丙烷,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气体
B. 着火点为450 ℃,易燃
C. 沸点为-42.1 ℃,易液化
D. 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B
5. 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 沸点较低,容易汽化
C. 不支持燃烧
D. 无色液体
C
6. 下列是关于酒精的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
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⑤易燃烧;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为酒精蒸气;⑦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以上描述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
①②③④
⑤
⑥
⑦
能力提升
7. 下列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存在任何联系
B. 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会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
C. 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指的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 化学变化过程中也不一定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
D
8. 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固体物质加热后全部变成气体 ②粮食酿成酒 ③火药爆炸
④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 ⑤植物的光合作用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⑤
B
9.(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近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如图K1-1-1)。据分析,建设塑胶跑道所使用的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并不会毒害人体,但施工人员为降低成本和便于施工,违规在原材料中加入一些稀释剂,会使塑胶跑道含铅量高,还散发出有刺鼻异
味的苯,存在使人中毒的可能性。已知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与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
有毒性,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与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共10张PPT)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时2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
目录
01
夯实基础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进塞子
B.试管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C.玻璃导管管口沾水后旋进乳胶管中
D.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时,要把玻璃管的一端湿润
A
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点燃酒精灯
C.闻气味
D.加热液体
B
3.下列选项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其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腐蚀标签
B.腐蚀胶头
C.读数偏大
D.引起失火
A
4.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时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后的试管立刻用冷水冲洗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1/3⑤加热时,没有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D
5.下列仪器洗涤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加热后的试管趁热洗涤
B.烧杯上附有油脂,可用热的洗衣粉水浸泡并用毛刷刷洗,再用清水冲洗
C.试管内壁附有用水不易洗掉的固体,可用玻璃棒用力将其打掉
D.玻璃仪器只要透明即可认为洗净
B
能力提升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少量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固体放入垂直的试管中
C.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氯化钠溶液
D.将烧杯直接置于铁架台上加热
A
7.如图K1-3-1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下列对该操作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填字母)。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C
(2)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________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③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以免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预热
外焰
沸腾溅出伤人(共9张PPT)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时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目录
01
夯实基础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1.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
B
2.下列是对蜡烛燃烧实验中相关现象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
C.熄灭蜡烛,可看到有白烟产生,该白烟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
D.蜡烛能够燃烧,说明蜡烛具有可燃性
C
4.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发生了化学变化
B.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C.由石蜡能漂浮在水面上可得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的物理性质
D.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
A
能力提升
5.(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如图K1-2-1所示,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过程】
(1)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白烟燃烧
(3)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无水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知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较,图D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二氧化碳
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共11张PPT)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时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目录
01
夯实基础
02
能力提升
夯实基础
1. 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C
2. 走进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固体药品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 ( )
A. 广口瓶
B.细口瓶
C.烧杯
D.集气瓶
A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药品
B.量取液体
C.取少量氧化铜粉末
D.取用氯化钠固体
C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做法,错误的是( )
A.因某固体药品的用量未指明,只需取盖满试管底部的用量即可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不必清洗,不会污染整瓶试剂
C.除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外,可将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D.读数时,量筒放平稳,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C
5.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下列做法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A.实验前检查仪器和用品是否齐全
B.取用后剩余的药品要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D.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需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
B
6.正确量取45 mL的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①5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50 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
A
能力提升
7.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中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别的试剂
B.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
C.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D.用药匙取用一种药品后,取另一药品前必须擦拭干净
C
8.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 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3 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大于17 mL B.小于17 mL
C.等于17 mL D.无法确定
B
9.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