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诗经二首》复习课件
关雎
文学常识
1、《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真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关 雎
关关雎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wù)寐(mèi)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词原文
译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诗词译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首章运用起兴手法,头两句从听觉的角度表现河岸鸟鸣的美好场景。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拟声词。
水中的陆地。
文静美好的样子。
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的配偶。逑,配偶。
诗词鉴赏
赏析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给出,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一种可食的水草。
求取。
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忧思的样子。
思念。服,思念。
第二章八句,在语言上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写作手法上以采摘荇菜起兴,写出了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其中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发出,着意加重感彩,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的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诗词鉴赏
赏析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变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
挑选。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赏析
思想情感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小伙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因姑娘的勤劳、美丽和娴静而动心,并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名句理解
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中统摄全诗或表现小伙子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伙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雎》中的小伙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达标训练
品读《关雎》,完成第1~4题。
1、《关雎》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2、诗中采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4、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蒹葭
文学常识
1、《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真陈其事,比是
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文学常识
蒹 葭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诗词原文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词译文
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逆流而上。
艰险。
顺流而下。
跟随、追寻。
诗词鉴赏
赏析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而陡。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之路困难重重,表现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在表现形式上,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赏析
诗词鉴赏
思想情感
《蒹葭》一诗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思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诗人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诗人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名句理解
1、《蒹葭》中,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第一章描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所在地点,展现了主人公望穿秋水的情景。
4、《蒹葭》中描写顺流追寻时行程顺畅,伊人仿佛就在水中央,然而终不可近的美好幻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品读《蒹葭》,完成第1~3题。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物起兴(比兴手法),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达标训练
2、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看出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道路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寻找意中人;由此看出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专一执着的个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