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3: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空想不如干实事。
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 学会做到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中学时代是在中国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作者介绍(1分钟)
1967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任教,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丁肇中是备受瞩目的华人科学大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敬重。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人华裔科学家。过去,人们对丁肇中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个性。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背景介绍(1分钟)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彷徨(  )华裔( )
1、gé wù zhì zhī( )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2.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xiù shǒu páng guān( )。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
bù zhī suǒ cuò( )了。
zhào
pánɡ
预习检测(2分钟)

liào
miǎn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自学指导一(5分钟)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大力传扬?为什么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会产生什么弊端?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大力传扬?为什么
没有。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自学检测二(7分钟)
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因为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会产生什么弊端?
没有。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弊端: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5、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一、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小结(2分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巩固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简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5分钟)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起统率全文的作用,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和补充。
特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是文章的主体,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①事实论据:一是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典型事例;二是简明扼要概括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要求:确凿性、典型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解决“怎样证明”“如何证明”的问题。
①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可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一、了解论证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
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或引用警句、格言、谚语、公理来阐明道理。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二、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作用
提出问题(引论) ①直接申明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②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③因事设问,引发思考;
④引经据典,说古道今,引发阅读兴趣。
分析问题(本论) ①并列式:平行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②递进式:起承转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③对比式:正反对比,强化论证力量或严密性。
解决问题(结论) 总结、深化论点,发出号召或勉励,提出警示。
三、了解常见的中考议论文考点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3、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4、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四、中考题型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的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就可以。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4、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是不正确的。
自学指导二(5分钟)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3、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4、找出第2段中的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作用:引用《大学》里的话,并进行分析,既点明了题目,又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①不能删掉。②“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③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④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自学指导三(5分钟)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①不能删掉,②“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③删掉后与事实不符,④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自学指导三(5分钟)
1、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
7、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格言名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
当堂训练(5分钟)
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蝂bǎn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2.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道理论证
C
D
3.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4.“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