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5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5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3:5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记》
《礼记》共49篇,《学记》是其中的一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目的及作用、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虽有佳肴
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因此
困惑。
课文翻译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表示猜测。
课文翻译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学学半
兑命
2、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学”同“敩(xiào)”,教导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同“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古今异义
(1)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不能知其旨.
(4)虽有至道
(5)教然后知困
(6)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教书”或指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
给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关联词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教学相长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
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知识讲解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弗食”“佳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3)使说理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弗食”不知“嘉肴”之旨
“弗学”不知“至道”之善
层层推进
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
教然后知困→“能自强”
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之
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引用论证,证明论点“教学相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讲的都是有关与学习的,都是说教学的重要性。
不同点:一个是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另一个是教育是学习的一半。
关系: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结果
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6.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7.本文的句式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分析。
本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选自《孟子》)
这里所说的对偶句式,不同于骈体文和律诗中的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只要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皆属此类。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人求学,有人失败是因为贪多,有人失败是因为务少,有人失败是因为浅尝辄止,有人失败是因为轻易的停止。
正确的认识自己,追求真正的道理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激趣导入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我国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大道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礼运》篇。《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背景链接
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译 文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指品德高尚,这里用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
同“举”,推举。
指才干出众,这里用作名词,指才干出众的人。
培养。
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
用作动词,以……为亲。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老年人。
中年人。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译 文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财物。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译 文
图谋之心闭塞。
兴起。
作乱害人。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这。
叫作。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与”同“举”,推举
◆通假字
“矜”同“鳏”,老而无妻
字词清单
①大道之行也
②不独子其子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古今异义
古义:指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
③女有归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或商品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伤害,此处用作名词,害人的事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一词多义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动词,培养
形容词,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故人不独亲其亲
形容词,老而无子
副词,只是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介词,为了
介词,对、向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宫室、器皿、人物
wéi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品德高尚的人;能,才干出众的人
选贤与能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老年人;壮,中年人;幼,幼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判断句
“为”表判断
天下为公
状语后置,即“不必于己藏”
不必藏于己
倒装句
◆文言句式
◆成语积累
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物尽其用
夜不闭户
充分发挥各种东西的功用。
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共同纲领)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生存的需要
满足发展的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
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4.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核心
天下为公
内容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大同社会
美好期待
内涵:天下为公
表现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相似点
不同点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不同的地方?
百姓的生活状态有两点相似: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往来种作”分别与“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的生活风貌相似。
“大同”社会理想,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富足、和谐;“大同”是包括全天下的。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则有小国寡民倾向,更多地透露了被世事所累时的逃避心理。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
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大同”与“小康”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例句 分析
对偶句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
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态度,加强了推理的意味。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虽非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例句 分析
排比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
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形成了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说理效果。
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主旨归纳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