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3:53: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目 录·
CONTENTS
CONTENTS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诗文讲解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一下作者别样的风格。
教学导入
常建(708年—765年),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作者介绍

诗文讲解
题目解读
“破山寺”即今虞山兴福禅寺,寺中米碑亭,铭刻了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书写的《常少府题破山寺诗》石碑。
如何理解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壁诗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吗?
“题壁诗”是一种题在墙壁的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和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就是“题壁诗”中的佳作。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曲]一作“竹”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lài)各种声音。
[都]一作“俱”
[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钟磬](qìng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
敲磬结束。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品读诗文
时间
地点
所见
清晨
古寺,即破山寺,点明了此处佛门圣地历史悠久。
艳阳高照,绿野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地为“丛林”,所以高林有称颂禅院的意思。
首联写的是远景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通向古寺的幽静后院,僧人诵经的禅房就掩映在茂盛的花木之中。
移步换景,描写了禅房幽深肃穆的环境氛围。
这两句的好处,不在于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颔联写的是近景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朝阳下,山林焕发着光彩,使鸟儿也高兴起来,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使人俗念全消,心灵变得纯净。
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消失
颈联:从视角的角度看,是先仰视再俯视。 写苍翠的树木,绚烂的山花,碧绿的潭水,悦耳的鸟鸣,自在的鸟儿。颈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
“空人心”之后获得的是什么?
是真实,是愉悦,是自由,是洒脱,是惬意,是放飞心灵,自由自在,回归自我。所以说佛家的“空”不是消极的,是“有”,是摒弃俗心杂念后获得的无限美好。
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矣”。其实不是鲦鱼在乐,而是庄子内心愉悦自在。同理,“山光悦鸟性”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你认为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和“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和“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此时,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剩下这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看似“但余钟磬音”,实则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同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及所见。(远景)
移步换景,描写禅房周围环境。(近景)
描写动静结合、俯仰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静衬托自己心境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主旨思想
本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隐逸情怀。

拓展延伸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境相同的诗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及押的韵。
韵脚: 林、心、音。
押的韵:in 
6.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
5.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及押的韵。
韵脚: 林、心、音。
押的韵:in 
6.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
7.“曲径通幽处”一句,有版本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8.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