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必读经典-《道德经》课件(共2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国学必读经典-《道德经》课件(共23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4 23: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道德经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汇报人:XXX
作品简介
此书由来
文段赏析
延伸拓展
作者简介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01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简介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
此书由来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02
此书由来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道”和“德”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德是道德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文段赏析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03
文段赏析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文段注解
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长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长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 注释 】
母:母体,本源
缴(jià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 译文 】
感悟与启示
每个人都是一具肉身,是眼睛可以看见的。同时每个人都有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大象无形的。没有精神世界,只有肉体,人就变成了行尸走肉。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也应该这样。从“有”的角度观察之外,还有多关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思想信念,不要只看外表。
我们都能看到有形东西的作用。比如金银财宝。可是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东西是无形的,却力量无穷无尽。精神、信仰、理念这些都没有形状。可是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只看到有形的东西,结果会如何呢?我们的物质世界越发达,精神世界就越会萧条飘零。所以一定要平衡两方面的发展。
文段赏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其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为先
(第四章)
文段注解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与尘垢。隐约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 注释 】
冲:通蛊,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缴:深渊
宗:祖宗,祖先
【 译文 】
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与尘俗。
湛:沉没,引申为隐约之意。
感悟与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事物的对立两面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在中国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叫中庸,庸不是平庸的庸,而是用的意思,以中为用。而中就是阴阳两面相互融合、同舟共济,实现双赢!竞争中并非要势不两立,一定要打败对方,寻求共赢反而更好
做人要领悟“和光同尘”的奥妙,学会外圆内方。能不能够接受委曲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比如在公司和领导同事相处,要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听到不爱听的话,不要立马甩脸色,要学会人受委屈,这也是在扩大自己的格局,也是在帮助我们成长。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 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第十三章)
文段注解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和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惶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受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生命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
【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宗:祖宗,祖先
【 译文 】
感悟与启示
如果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过于重要,就会得到了惊慌失去了惊恐。但是如果一个人太不把生命当回事了,那结果更严重,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的人,怎么会把别人的命当回事呢?这样的人如果做了大官做了领导人是众生的祸患,因为他不爱惜生命。
一个人如果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危险面前,又愿意挺身而出,牺牲小我,奉献自己的生命救人于水火,这种人是有大义的君子,是心存天下的人。
延伸拓展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04
文段赏析
道生之 德蓄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蓄之
长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养之 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
文段注解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 注释 】
蓄:蓄养
势:周围的环境,大势
有:占有
【 译文 】
贵:珍贵,重视
覆:养护保护
恃:凭借、倚仗
感悟与启示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道德经
国学必读经典 万经之王
汇报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