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说
出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
(1)概念: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 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危害人类 和生存的物质。
(2)来源:主要是在人类 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也有自然界释放的。
(3)特点:具有 性。
正常
健康
生产
可移动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概念: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 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
(2)形式
①在 和 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 ,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转移
空气
水
贸易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形式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 明确的目的地,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 扩大。
(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①主要方向:以发达国家向 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
没有
发展中
污染范围
②产生的原因
识
环保意
环境标准
资金
低
高
2.影响:使污染向 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异地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国际合作
1989年3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旨在控制有害废弃物 的国际公约——《 》获得通过,这标志着针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国际合作迈入了 阶段。
巴塞尔公约
跨境转移
实质性
领域 举措
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法制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 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资源利用 强化资源 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2.我国的措施及成效
全面禁止
集约
无害化
1.发达国家出口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为了取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只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与自然因素无关。( )
3.我国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有条件的限制洋垃圾入境。( )
×
判断
×
×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探究点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了九个国家。莱茵河既为上千万人提供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也接纳着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同时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20世纪莱茵河不断受到沿岸各国的污染,曾一度成为“欧洲下水道”,沿岸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断治理,今天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流。
素养培优
下图为莱茵河地理位置示意图。
1.[区域认知]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答案 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下游水流平缓,自净能力差。
2.[综合思维]指出污染物沿莱茵河跨境转移的危害。
答案 对莱茵河沿岸国家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引发莱茵河沿岸国家的矛盾或外交争端;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沿岸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沿岸各国该如何解决莱茵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
答案 控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研发减排和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等。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成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核心归纳
(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①原因
②危害
2.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措施
角度 规范答题术语
国际贸易 ①开展绿色贸易,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法制 ①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③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④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资源利用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经济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2021年3月29日,中国海关系统查扣的数量最大的一批走私入境固体废物——49.8万吨硫铁矿渣驶离天津港,“洋垃圾”全部被退运出境。据此完成1~2题。
1.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的国际公约是
A.《巴黎协定》 B.《巴塞尔公约》
C.《京都议定书》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跟踪训练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了《巴塞尔公约》,B正确。
2.该批“洋垃圾”被退运出境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
B.严重污染了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C.存在大量细菌和病毒
D.价格偏高导致相关企业效益低下
√
解析 该批“洋垃圾”被退运出境,原因是其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故选A。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3~4题。
3.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
解析 几内亚比绍接受有毒物质转移伴随着经济赔偿,表面看似乎公平,其实这是发达国家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大迫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故选A。
4.下列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长期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
解析 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转移的毒物更容易氧化污染环境,产生未知的环境问题;获得的经济赔偿可能会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短期发展,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其经济效益。故选D。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此前长达20多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中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后,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中国此前允许进口洋垃圾的原因中,说法错误的是
A.原材料缺乏 B.可节约成本
C.劳动力丰富廉价 D.环境承载力大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洋垃圾通过分类、分拣可获得大量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此前原材料缺乏的问题,而且获取原料的成本较低,很大程度上为工业生产节约了成本;我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低价进行洋垃圾的分类、分拣提供了有利条件;环境承载力与我国是否进口洋垃圾无关。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A.钢铁行业 B.塑料行业
C.报刊杂志 D.家具行业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我国再生钢材、再生塑料、再生纸等再生材料生产失去了廉价原料来源,国内废品回收成本也会有所上涨,钢铁、塑料、报刊杂志等产业直接受到影响,行业压力大;我国家具多为木质家具,原料以木材为主,受洋垃圾禁止进口影响小,行业压力小。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垃圾倾销地
A.蒙古 B.新西兰
C.泰国 D.南极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解析 欧美国家通过海运向外出口垃圾,蒙古属于内陆国,其邻国只有中国和俄罗斯,难以进口;新西兰为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不可能进口;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泰国临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有可能进口洋垃圾;南极地区没有工业生产,且当地环境受国际保护,洋垃圾不可能运往南极地区。故选C。
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此完成4~6题。
4.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 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可知,“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垃圾岛”位于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上,所以北大西洋暖流对其没有影响;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分别向南、北流动,不利于废旧塑料袋的聚集;北太平洋暖流可以将亚洲东部沿海地区的废旧塑料袋带到太平洋内部集聚,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该“垃圾岛”可能会危害海洋环境,但不会改变洋流的流向;“垃圾岛”能够影响海上的交通,但这不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垃圾岛”与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无关;“垃圾岛”的形成属于海洋环境污染,进而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如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生命。故选A。
6.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化学物质PCB(多氯联苯)飘浮在空气和水中,由于海洋污染,这种污染物被生活在北冰洋附近的北极熊吸收而积存在体内,进而危害北极熊的健康。故选A。
研究结果发现,北极熊尤其是在欧洲北极圈地区活动的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一种叫PCB(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对北极熊的危害最大,这种物质不容易降解,而且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极易被动物吸收积存在体内。据此完成7~8题。
7.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PCB主要是因为
A.海洋污染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富营养化 D.过度捕捞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PCB主要来自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城市垃圾 D.冷却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解析 PCB(多氯联苯)是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最可能是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到空气或陆地水域,进而被带到海洋中形成污染物。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据加拿大测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国产生,然后越界飘移过来的,受其影响,魁北克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比一般雨水酸度高7~21倍,每年酸雨形成的硫酸盐沉积物每公顷超过20千克。据此完成9~10题。
9.引起酸雨的污染物进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径是
A.大气环流 B.河流径流
C.正常贸易 D.非法走私
√
解析 污染物具有可移动性,其在一地生成之后,会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移动。美国境内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上空,并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雨;或者酸性气体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性水汽,酸性水汽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境内后降落,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加拿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加拿大位于美国北部,酸性气体或酸性水汽需要在偏南风作用下入境,而美国夏季的偏南风湿润且比较强盛,因而夏季是当地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38.1°N,142.6°E)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其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物质通过洋流、大气和生物链几种方式扩散,对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影响深远。下图是“福岛核电站泄漏辐射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日本核电比重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常规能源缺乏,核电技术成熟
B.靠近核燃料地,运费低
C.核能是清洁能源,没有污染
D.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但是日本科技水平高,核电技术成熟,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高,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
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风向
B.洋流、海陆分布
C.地形、海陆分布
D.风向、洋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核泄漏辐射污染的范围不断向东扩展,日本东部海域位于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内,盛行风也是导致辐射污染的海水向东扩展的原因,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核辐射物质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扩散影响的是北美洲西岸,故选B。
13.随着核辐射物质的扩散,下列
海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A.马来西亚西部海域
B.加拿大西部海域
C.美国东部海域
D.智利西部海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 km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酸性物质可以随大气转移,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4分)
答案 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解析 有效控制酸雨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15.酸雨是指pH值≤5.60的大气降水,pH值<4.50为强酸雨。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一 福建省是我国主要酸雨区之一。致酸污染物的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图1中甲站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乙站位于沿海旅游城市,丙站所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
甲、乙、丙三站酸雨监测数据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材料二 2007~2014年福建省酸雨统计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与冬季相比,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共同特征可直接从材料一表格信息读出,主要是pH值都较冬季偏高,酸雨发生频率都较冬季偏低。原因应从酸雨形成条件角度考虑。
(1)与冬季相比,归纳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共同特征,并从季风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特征:发生频率低,pH值高(酸性弱)。原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减轻了酸雨程度(或夏季风来自海洋,污染物较少,有利于污染的扩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甲、乙、丙三地中,甲地酸雨污染最严重,据材料推测其原因。(4分)
答案 甲地位于谷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临近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一可知,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一可知,甲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谷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江西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福建临近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因此甲地酸雨最严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概述2007~2014年福建省受酸雨污染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变化趋势:酸雨污染减轻。依据:酸雨的pH值变大;强酸雨发生频率下降明显。
解析 据材料二图分析可知,福建省强酸雨频率下降,且酸雨的pH值变大,说明酸雨污染有所减轻。
(4)简析为减轻酸雨造成的危害,福建省可采取的治理措施。(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利用脱硫技术,减少致酸污染物的排放;严格立法,实现企业废气排放最小化;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等。
解析 酸雨形成的条件一是大气中有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氮的氧化物,二是有降水发生。因此减轻酸雨危害应从减排角度考虑。
返回
本课结束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和分类。2.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说出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
一、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
(1)概念: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物质。
(2)来源:主要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也有自然界释放的。
(3)特点:具有可移动性。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概念: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
(2)形式
①在空气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形式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①主要方向: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
②产生的原因
2.影响: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国际合作
1989年3月22日,世界上第一个旨在控制有害废弃物跨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获得通过,这标志着针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国际合作迈入了实质性阶段。
2.我国的措施及成效
领域 举措
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法制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资源利用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判断
1.发达国家出口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为了取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 )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只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与自然因素无关。( × )
3.我国逐步健全法规体系,有条件的限制洋垃圾入境。( × )
探究点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了九个国家。莱茵河既为上千万人提供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也接纳着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同时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20世纪莱茵河不断受到沿岸各国的污染,曾一度成为“欧洲下水道”,沿岸各国的矛盾不断激化。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断治理,今天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流。下图为莱茵河地理位置示意图。
1.[区域认知]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答案 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下游水流平缓,自净能力差。
2.[综合思维]指出污染物沿莱茵河跨境转移的危害。
答案 对莱茵河沿岸国家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引发莱茵河沿岸国家的矛盾或外交争端;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沿岸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沿岸各国该如何解决莱茵河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
答案 控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研发减排和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等。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成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2)基于人为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①原因
②危害
2.我国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措施
角度 规范答题术语
国际贸易 ①开展绿色贸易,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法制 ①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③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④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资源利用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经济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2021年3月29日,中国海关系统查扣的数量最大的一批走私入境固体废物——49.8万吨硫铁矿渣驶离天津港,“洋垃圾”全部被退运出境。据此完成1~2题。
1.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的国际公约是( )
A.《巴黎协定》
B.《巴塞尔公约》
C.《京都议定书》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该批“洋垃圾”被退运出境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
B.严重污染了我国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C.存在大量细菌和病毒
D.价格偏高导致相关企业效益低下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口有害废弃物的行为违反了《巴塞尔公约》,B正确。第2题,该批“洋垃圾”被退运出境,原因是其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故选A。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物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今后5年内要接受该财团15吨有毒废物,获得6亿美元现钞,后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3~4题。
3.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4.下列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长期发展
D.倾倒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几内亚比绍接受有毒物质转移伴随着经济赔偿,表面看似乎公平,其实这是发达国家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大迫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故选A。第4题,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转移的毒物更容易氧化污染环境,产生未知的环境问题;获得的经济赔偿可能会促进几内亚比绍经济的短期发展,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大于其经济效益。故选D。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此前长达20多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中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后,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中国此前允许进口洋垃圾的原因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材料缺乏 B.可节约成本
C.劳动力丰富廉价 D.环境承载力大
2.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
A.钢铁行业 B.塑料行业
C.报刊杂志 D.家具行业
3.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垃圾倾销地( )
A.蒙古 B.新西兰
C.泰国 D.南极地区
答案 1.D 2.D 3.C
解析 第1题,洋垃圾通过分类、分拣可获得大量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此前原材料缺乏的问题,而且获取原料的成本较低,很大程度上为工业生产节约了成本;我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低价进行洋垃圾的分类、分拣提供了有利条件;环境承载力与我国是否进口洋垃圾无关。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我国再生钢材、再生塑料、再生纸等再生材料生产失去了廉价原料来源,国内废品回收成本也会有所上涨,钢铁、塑料、报刊杂志等产业直接受到影响,行业压力大;我国家具多为木质家具,原料以木材为主,受洋垃圾禁止进口影响小,行业压力小。故选D。第3题,欧美国家通过海运向外出口垃圾,蒙古属于内陆国,其邻国只有中国和俄罗斯,难以进口;新西兰为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不可能进口;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泰国临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有可能进口洋垃圾;南极地区没有工业生产,且当地环境受国际保护,洋垃圾不可能运往南极地区。故选C。
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此完成4~6题。
4.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
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5.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6.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答案 4.C 5.A 6.A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可知,“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故选C。第5题,由材料可知该“垃圾岛”位于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上,所以北大西洋暖流对其没有影响;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分别向南、北流动,不利于废旧塑料袋的聚集;北太平洋暖流可以将亚洲东部沿海地区的废旧塑料袋带到太平洋内部集聚,故选A。第6题,该“垃圾岛”可能会危害海洋环境,但不会改变洋流的流向;“垃圾岛”能够影响海上的交通,但这不是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垃圾岛”与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无关;“垃圾岛”的形成属于海洋环境污染,进而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如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生命。故选A。
研究结果发现,北极熊尤其是在欧洲北极圈地区活动的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一种叫PCB(多氯联苯)的化学物质对北极熊的危害最大,这种物质不容易降解,而且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极易被动物吸收积存在体内。据此完成7~8题。
7.北极熊脂肪中含有大量PCB主要是因为( )
A.海洋污染 B.海平面上升
C.海水富营养化 D.过度捕捞
8.PCB主要来自(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城市垃圾 D.冷却水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化学物质PCB(多氯联苯)飘浮在空气和水中,由于海洋污染,这种污染物被生活在北冰洋附近的北极熊吸收而积存在体内,进而危害北极熊的健康。故选A。第8题,PCB(多氯联苯)是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飘浮在空气和水中,最可能是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到空气或陆地水域,进而被带到海洋中形成污染物。故选A。
据加拿大测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国产生,然后越界飘移过来的,受其影响,魁北克大部分地区的雨水比一般雨水酸度高7~21倍,每年酸雨形成的硫酸盐沉积物每公顷超过20千克。据此完成9~10题。
9.引起酸雨的污染物进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环流 B.河流径流
C.正常贸易 D.非法走私
10.加拿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污染物具有可移动性,其在一地生成之后,会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移动。美国境内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上空,并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雨;或者酸性气体与水汽发生反应产生酸性水汽,酸性水汽在大气环流作用下进入加拿大境内后降落,A正确。第10题,加拿大位于美国北部,酸性气体或酸性水汽需要在偏南风作用下入境,而美国夏季的偏南风湿润且比较强盛,因而夏季是当地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
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38.1°N,142.6°E)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其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物质通过洋流、大气和生物链几种方式扩散,对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影响深远。下图是“福岛核电站泄漏辐射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日本核电比重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常规能源缺乏,核电技术成熟
B.靠近核燃料地,运费低
C.核能是清洁能源,没有污染
D.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12.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风向 B.洋流、海陆分布
C.地形、海陆分布 D.风向、洋流
13.随着核辐射物质的扩散,下列海域最可能发现畸形鱼的是( )
A.马来西亚西部海域 B.加拿大西部海域
C.美国东部海域 D.智利西部海域
答案 11.A 12.D 13.B
解析 第11题,日本矿产资源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但是日本科技水平高,核电技术成熟,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高,故选A。第12题,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核泄漏辐射污染的范围不断向东扩展,日本东部海域位于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内,盛行风也是导致辐射污染的海水向东扩展的原因,故选D。第13题,核辐射物质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扩散影响的是北美洲西岸,故选B。
14.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 km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4分)
(2)列举在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4分)
答案 (1)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
(2)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治。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可知,酸性物质可以随大气转移,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第(2)题,有效控制酸雨要从源头上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中的排放,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15.酸雨是指pH值≤5.60的大气降水,pH值<4.50为强酸雨。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福建省是我国主要酸雨区之一。致酸污染物的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图1中甲站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乙站位于沿海旅游城市,丙站所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
甲、乙、丙三站酸雨监测数据表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材料二 2007~2014年福建省酸雨统计资料。
(1)与冬季相比,归纳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共同特征,并从季风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甲、乙、丙三地中,甲地酸雨污染最严重,据材料推测其原因。(4分)
(3)概述2007~2014年福建省受酸雨污染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4)简析为减轻酸雨造成的危害,福建省可采取的治理措施。(10分)
答案 (1)特征:发生频率低,pH值高(酸性弱)。原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减轻了酸雨程度(或夏季风来自海洋,污染物较少,有利于污染的扩散)。
(2)甲地位于谷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临近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
(3)变化趋势:酸雨污染减轻。依据:酸雨的pH值变大;强酸雨发生频率下降明显。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利用脱硫技术,减少致酸污染物的排放;严格立法,实现企业废气排放最小化;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等。
解析 (1)与冬季相比,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共同特征可直接从材料一表格信息读出,主要是pH值都较冬季偏高,酸雨发生频率都较冬季偏低。原因应从酸雨形成条件角度考虑。(2)据材料一可知,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一可知,甲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谷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江西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福建临近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因此甲地酸雨最严重。(3)据材料二图分析可知,福建省强酸雨频率下降,且酸雨的pH值变大,说明酸雨污染有所减轻。(4)酸雨形成的条件一是大气中有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氮的氧化物,二是有降水发生。因此减轻酸雨危害应从减排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