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7课时 单元综合复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复习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的简单运用。本节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针对性练习,进一步强化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合理运用,并能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 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灵活处理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知识应用中,感悟数形结合、优化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数据特征,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知识梳理 1.回顾运算定律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师: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这样的知识图(课件出示下图),这样能把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我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系。 2找联系 (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 (2)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 (3)运算性质有什么相同点? 课件出示运算定律概念后学生回答: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a+b=b+a表示。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a+b)+c=a+(b+c)表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a+b=b+a表示。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a×b)×c=a×(b×c)表示。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a+b)×c=a×c+b×c表示。 减法的性质:用字母a-b-c=a-(b+c)表示。 除法的性质:用字母a÷b÷c=a÷(b×c)表示。 生1:都是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2:都是通过加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生3:都是添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括号内的运 算符号也发生了改变,结果依然不变。 通过知识梳理,不仅形成了“知识网”,还引导学生在交流思考中沟通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其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 综合练习 1.算一算。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师:按要求计算,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选一选 (1)李叔叔买了16台微波炉作为公司的年终奖品,一共花了多少钱?红红的列式是:402×16。她想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算法中正确的是( )。 A.400×10+2×6 B. 402×8+402×2 C. 402×10+6 D. 400×16+2×16 师:请你仔细观察,选择正确的算式。 追问1:B错哪里? (2)用计算器计算125×96时,发现按键9坏了,下面哪些方法可以计算出正确答案( )。 A.125×100-4 B.125×100-125×4 C.125×4×24 D.125×8×12 3.用一用。 (1)光明小学共有14个班,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册? 师:请列式计算。 追问: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2)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师:这块菜地是一个不规则图形,要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师:请列式计算。 追问: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中哪里有(19+21)×9呢?你能看出来吗? 小结:借助图形的转化再次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道理,又用乘法分配律验证了图形转化的合理性。 生: 生: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除法性质、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选D, 400个16加2个16就是402个16。 生:B表示8个402加2个402是10个402。 学生读题思考后回答: 生1:B选项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96个125转化为100个125减4个125,可以算出正确答案。 生2:C和D选项都把96拆成了两数相乘的形式,再运用乘法结合律,将125和4或者8进行凑整,因此也可以算出正确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方法一:列竖式计算 方法二:用除法的性质计算 学生回答问题: 生:第二种方法直接口算就能算出答案,所以更简便。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课件同步出现分割)。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生: 19×9+21×9 =(19+21)×9 = 40×9 = 360(平方米)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两个宽相等的小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长乘宽,就可以求出菜地的面积了。(课件同步出现动态图) 通过运用运算定律的练习,学会运算定律的合理运用和计算方法的合理选择。 练习设计侧重于辨析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判断、选择及解释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特征,学会合理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两道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方法,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题教师借助图形的转化再次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节也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环节三 拓展练习 动动脑: (1)小明计算80×( +6)时,错算成了80× +6,请你帮忙算一算,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98×38+76 师:这道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生:根据乘法分配律,80×(△+6)= 80×△+80×6。 而80×△+6,前面算了80个△,而后面只算了1个6,实际上有80个6,就相差了79个6。那么得到的结果比正确的结果相差79×6=474。 生:这题中76和38存在倍数关系,76是38得2倍,就可以把76写成38×2,这样就有相同的因数了,接下来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了。 生:198×38+76 =198×38+38×2 =38×(198+2) =7600 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1:能根据数据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生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哪些认知上的冲突,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31第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