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时,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教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有关0 的各种运算。对乘、除法的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为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引出乘除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由乘除法中各数的对应关系,得出除法是加法逆运算的结论。并且掌握有关0 的各种运算。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概括总结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通过讨论、概括等活动,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0在各种运算中的作用。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1.写算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325+277=602,的另外两个算式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口算关卡。 师:加减法过关了,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乘除法,你会计算吗? 课件出示: 7×5= 9×8= ( )×4=36 35÷5= 72÷9= 36÷( )=9 35÷7= 72÷8= ( )÷9=4 师: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生1:602-325=277 生2:602-277=325 学生抢答 生: 7×5=35 35÷5=7 35÷7=5 9×8=72 72÷9=8 72÷8= 9×4=36 36÷4=9 36÷9=4 通过复习的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对乘、除法间的关系引入新课。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探究乘法的意义 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呈现完整题目: 每束花有 3 朵,4束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大家尝试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呢? 课件出示乘法的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师:那你们知道在乘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探究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2个问题: 有12朵花,每3朵为一束,可以分几束? 有12朵花,平均分成4束花,每束花有几朵? 师:仔细分析这两题,与刚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师:谁来汇报算式? 师: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呢? 师:除法各部分名称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概念。 课件出示刚才求得的1个乘法、2个除法算式。 观察这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探究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因数×因数=积,那如果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怎么求另外一个因数呢? 师:1.如果知道被除数和商,能求出除数吗? 2.如果知道除数和商,能求出被除数吗? 师:我们以前还学习过有余数除法,有印象吗?那在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29÷4=7....1为例,谁来说一说? 4.掌握有关0的各种运算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了,那你知道,如果加入了0,是怎么算的吗? 大家计算下列各题。15+0、15-15、0×15、0÷15 师:大家尝试概括有关0的运算。 追问: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 生:四盆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生1: 3+3+3+3=12(朵) 生2:3×4=12(朵) 生: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3相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生:因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方便。 生:3和4叫做因数,12叫做积。 学生观察和辨析题目。 生:这两题是已知了两个数的乘积,和其中一个数,让我们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生:12÷3=4(束),12÷4=3(朵) 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生:被除数、除数、商。 学生观察三个算式。 生:我发现其实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 生: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生:除数=被除数÷商 生:被除数=除数×商 生: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生: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生:15+0=15、15-15=0、0×15=0、0÷15=0 生: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原来的数。 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差是0. 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生:比如说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没有一个数乘0,乘积是5,所以0不能作除数。 因为有了丰富了乘法运算经验,本节课总体而言对学生难度不大,主要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和概括。 在辨析中,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探究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很好的学习基础,主要还是让学生表达,提高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有关0的各种运算,通过具体的算式,学生相对能说清楚。 通过举例,理解为什么不能 作除数。
环节三 巩固新知 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蚂蚁每小时爬行8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2)150块橡皮,每15块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3)蚂蚁6小时爬了48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4)一头大象的体重是45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体重的9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师:完成这个表格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一艘火箭4秒飞行48千米。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师:说一说,要完成这个表格,首先要求什么?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每个表格你是怎么思考解决的?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生:算式是8×6,用乘法计算。 生:算式是150÷15,用除法计算。 生:算式是48÷6,用除法计算。 生:算式是4500÷9,用除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生: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以及除数=被除数÷商得出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生1:要先求出火箭每秒钟飞行多少千米,也就是速度是多少。 生2:速度是48÷4=12(千米/秒) 生1: 60÷12=5 生2: 168÷12=14 生3: 2×12=24 生4: 12×12=144 练习均围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展开,不是单纯的计算。 比如巩固练习1目的在于理解和辨析乘除法的意义。 巩固练习二,不是计算,而是运用关系直接写出算式。 巩固练习三,是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运用。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1: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生2: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如何从观察、比较中发现并概括出规律。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7第3、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