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4课时 单元综合复习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复习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旋转的含义和三要素的准确描述,以及发现了旋转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旋转后的简单图形,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发现规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培养空间观念。针对各知识点适当的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注重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旋转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归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旋转运动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图形旋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旋转的含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知识梳理 1.交流学习,复习旋转三要素 2.交流学习,复习旋转特征 小结: 不变:形状、旋转中心、对应线段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 变:图形的位置改变。 3.交流学习,复习画旋转后的图形 小结: 方法梳理: 1.找到原图形的几个关键点所在位置; 2.根据“对应点旋转90°,对应线段长度不变”找出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3.顺次连接所画出的对应点,就能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生1:“小锤子”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90°。 生2:准确描述,必须说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还有旋转角度。 生1:O的位置没有改变,也就是旋转中心不变。 生2:图形的形状也不变,对应的线段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也是不变的。 生1:可以先找出关键点A、B旋转后的位置,再顺次连接。 练习与复习回顾相结合,从描述小锤子的运动轨迹中,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特征。 画旋转后的图形是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步骤,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环节二 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 小结:旋转时,可以从两个不同方向旋转不同角度到达同一位置。 生: 练习1是一道基于旋转三要素内容的练习,通过1、2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第3小题容许学生有一个理解、感悟的过程,通过两个不同的答案,感受到可以从不同方向旋转到同一位置。
2.综合练习2 生:图形B和D是通过平移,图形A和C是经过旋转和平移。 练习2是把平移和旋转整合练习,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能关注平移和旋转运动的不同之处,进行分辨和描述。
3.综合练习3 生: 练习3是对实践操作,画旋转后的图形的一次练习,巩固画的方法,找到对应的点和线段,巩固变和不变的内容。
环节三 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1 生: 这是一道还原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变化前后的位置关系逐步进行逆推还原,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运动的综合运用能力都是提升了层次的练习。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1)旋转运动中,不变的是图形形状、旋转中心、对应线段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变的是图形的位置。 (2)旋转时,可以从不同方向旋转不同角度到达同一位置。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88 练习二十二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