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Wars in History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时代
资本主义兴起后
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生活区域
开疆拓土,建立帝国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
——《二战全景纪实》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克劳塞维茨(普鲁士)
5200多年历史中
大小战争:14500多次,2.8次/年
近2000年 无战争的日子:58天
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
毁灭的财富: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金带,环地球一圈:
——据 邵锡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东南大学学报》958期)
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尽相同(P60章节导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留下皇陵的朝代,给后世留下无数千古谜团。特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葬身地更是谜中之谜:鄂尔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陵,也只是衣冠冢。成吉思汗到底埋在哪里,曾经有100多个考查队寻找过,至今仍是个谜……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目
录
一
二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学习聚焦: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学习聚焦: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成吉思汗
亚历山大
壹 亚历山大远征
与
“希腊化时代”
温故知新:亚历山大帝国概况
公元前 4 世纪晚期,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了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疆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希腊地区、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
统治: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扬君权神授;
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最重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BC336~BC323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亚历山大远征
过程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 10 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①打断当地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②给被征服地区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在腓尼基名城推罗: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影响
希腊城市
底比斯
被夷为平地
腓尼基名城推罗
大屠杀
波斯古城
波斯波利斯
古都被劫掠一空,付之一炬,波斯王宫一片焦土
中亚地区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至亚历山大所建城市中
征服地区被严重破坏,文化发展进程被打断
(1)文化: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政治:①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继承波 斯的基本制度,服
装礼仪,任用波斯人为官。
(3)习俗: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4)军事: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统治措施
马其顿方阵
卢克索神庙内壁上雕刻有法老装扮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之女结婚
“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拿破仑
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特点:
因俗而治;加强专制;笼络当地贵族;实行融合政策;推行希腊化
★问题探究:亚历山大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的目的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目的:
影响:
①为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维护帝国稳定。
②为赢得当地人们的好感与支持,缓和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
③展示政权合法性与正统性的需要。
①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维护帝国的稳定。
②打破了民族界限,为东西方各民族间的语言沟通、风俗习惯
的相互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
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破坏性:
亚历山大屠城希腊名城底比斯
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打断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进程。
建设性:
①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
②腓尼基: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
③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上。
④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促进“希腊化时代”到来。
①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亚历山大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问题探究: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影响
表现
(1)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
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
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问题探究】材料中的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身份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英文版
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这个人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2)促使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托勒密占据埃及后,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都城。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亚历山大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埃及亚历山大城
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发展。
①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②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③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④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⑤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4)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但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如过去一样,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文化差异引发反抗,甚至武装冲突;(历史纵横:马卡比起义 、史料阅读)
埃拉托斯提尼
《几何原本》
杠杆原理
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特点
影响
材料 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希腊文化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始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区;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文化影响传播到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化时代,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
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使希腊文化、科学得以发扬光大
②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
③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④促进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历史解释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上的碰撞以武力征服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汇合尚未开始。但亚历山大对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以及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建立,不仅为欧、亚、非大陆间各主要文化的接触交流提供了可能,从而奠定了希腊化时代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且仅就文化交流而言,亚历山大远征的过程,也是传播希腊文化、吸收东方文化,并使两者合流的过程。
(1)公元前334—前323年属于“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时期
(2)公元前4世纪末—前3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亚历山大死后,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足鼎立的希腊化王国。希腊化王国时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各希腊化王国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倡办文化事业,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希腊化文化在此时不仅形成,而且日臻成熟、繁荣。
(3)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属于“希腊化文化的余波与渗透”时期。
从东地中海地区看,文化创造的势头似已过去,但从整体看,希腊化文化还在四周扩散。罗马人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化王国,却成了希腊化文化的俘虏;巴克特里亚失去了与地中海的联系,却把希腊文化带入了印度。昔日的文化中心也并非死水一潭,某些分支如宗教、史学也正是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果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它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贰 蒙古西征
与
“东西方交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西征的原因:
材料1:据说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胜利之中: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摘自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2: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12 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纪宗安 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3“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①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②1218年,中亚的花刺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
③游牧民族的特性;开疆扩土,夺取资源,建立帝国;
④雄才大略的领导人物——成吉思汗
⑤自然环境恶劣;
⑥东西无强国(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是:诸国纷争, 东西方交通受阻。)
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
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
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
序号 时间 征服地区
第一次 1218年-1223年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 · 铁木真)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刺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一次 灭金之后(1234年) 拔都 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金帐汗国建立。
第一次 13世纪中叶 旭烈兀 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伊儿汗国建立。
第一次西征
为报复花剌子模人民的反抗,每次城陷后都要都要进行残酷的洗劫,或把城市夷为平地,或纵火焚烧,或引水灌溉,居民除部分工匠和妇女掠送蒙古外,其余皆被杀戮。蒙古人摧毁了中亚的许多文明城市,破坏灌溉设施,兵锋所致,满目疮痍。
第二次西征
拔都率军第二次西征,攻入莫斯科城,每杀一人割一耳,共割了27万只人耳。破波兰与日耳曼联军,割人耳九大囊。攻陷布达佩斯,辱妇女,焚教堂,劫财宝,逢人便杀。
第三次西征
蒙古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及四大汗国形势图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伊儿汗国
窝阔台汗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元灭南宋,建立统一的元帝国。在元朝建立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创立。
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伊利汗国: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后代海都所建。
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蒙古西征的结果:
(1)蒙古西征改变政治版图,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2)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传教士、旅行家)
◆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遭,到
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一时期,住在大都的维兀儿人列旺 · 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
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4、蒙古西征的影响:
蒙古大军屠城
列班·扫马,元朝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士、外交家,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出生于元大都。
(3)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改变宗教分布)。
◆西迁: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东迁:被蒙古征服地区有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
波斯人
阿拉
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第一位 藏传佛教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 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表: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简表
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毛昭晰等译《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1)对中国:大量色目人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西征过程中,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大批移民迁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对西方世界:使欧亚内部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也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时代
新的文化中心
典型文化成就
希腊化时代文化局限
全面评价亚历山大的征伐
蒙古西征
三次蒙古西征概况
东西方交流
蒙古西征的历史影响
向东:传教士、马可·波罗
向西:列班·扫马
民族迁徙与融合
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时代
蒙古西征:三次西征
东西方交流
欧洲传教士来华、列班·扫马访欧
民族迁徙
希腊文化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都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
课堂小结
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蒙古西征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占领了东欧俄罗斯平原、伊朗高原、两河流域、中亚草原及东亚等广裹的地区,在欧亚大陆上产生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所以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后……国际关系空前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与此同时,以元大都为中心,东至高丽,北迄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南达安南和缅甸国,各路驿道,畅通无阻。
——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
材料三 蒙古军西征时,从东方迁入欧洲的蒙古人、汉人、钦察人和其他民族逐渐定居于欧洲。同时,欧洲居民也受到西征军的影响,有不少迁徙到了东方。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无论是由什么原故所造成,其对干扩大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是决不能低估的。
——阿达利比士《蒙古西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材料四 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无论在战争过程中或和平时期,不分其国别和种族差别,都加以保护和重用。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传到西方。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回回医生,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五 当时,在帝国境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道教、犹太教、摩尼教等东西方多种宗教相互流传,并存相容。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1.统一国家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2.发达的“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3.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4.统治者重视,促进医学、科技等文化交流
5.宗教兼容并蓄,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课堂探究】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 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材料二 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艺术等成 果传人了中国;中国的历史、算术、制图、医学和艺术 等方面的成就,通过阿拉伯人更加广泛地传播到西方, 这些都对西方社会的变革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蒙古帝国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③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四 蒙古帝国时期,在东方的各大城市和要镇中都有西方商人经商,东西方贸易在蒙古帝国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东西方商人们不仅把东西方货物相传互补,而且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工”、“医”被蒙古人看成是“人才”。蒙古帝国时,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为统治者服务。
④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 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材料五 《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 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 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
⑤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课堂探究】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素养提升
材料:罗马人很早就接触到希腊文化,拉丁字母就是他们改造希腊字母的结果。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征服了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大约100年后,又征服了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南部,把马其顿和希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但在文化上,罗马人更愿意拜希腊人为师,学习希腊文化。如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被征服的希腊人征服了野蛮的征服者,把艺术带给了粗鄙的拉丁姆。”
同样是通过战争,被征服的波斯和埃及等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罗马人本来是胜利者,为什么也甘愿学习希腊文化?查找资料,看看罗马人如何借鉴希腊文化,并谈谈你对贺拉斯这句话的理解。
(1)原因:罗马虽然有自己的文化,但他们的文化较希腊文化落后很多。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鼻祖,有很强的传播性和辐射作用,它可以让很多地区都接受他们的文化。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借鉴:罗马的雕塑、美术、神话、史诗都有对希腊文化的模仿痕迹。
(3)理解:贺拉斯在强调罗马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了罗马文化的崛起,正是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才成就了辉煌灿烂的罗马文明。
帝国名称 兴起 衰落 特征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大流士一世时期成为地跨亚洲非的大帝国, 希波战争(公元前 499年 至 449年)后走向衰落,后被亚历山大灭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前323年帝国分裂 希腊化时代
罗马帝国(前27-前476) 屋大维建立帝国,2世纪左右地跨亚欧非帝国 395年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 罗马法;基督教
拜占庭帝国(395-1453) 查士丁尼时成为地跨亚欧非帝国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民法大全》
阿拉伯帝国(632-1258) 7世纪默德建立;8世纪成为地跨亚欧非帝国 1258年被蒙古汉国旭烈兀所灭 东西文化交流
奥斯曼帝国(1299-1922) 奥斯曼一世建立,16世纪地跨三大洲帝国 一战后分裂,1922年被凯末尔革命推翻,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政教合一,控制传统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