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制度创新》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英国的制度创新》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4 20:0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英国的制度创新》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两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也就是讲英国君主立宪制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和意义,能够准确地描述出议会、内阁和国王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作用。
本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大宪章》的意义、《权利法案》的意义和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过程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等基本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再现、分析材料的方法,对君主立宪制确立进行讲述;学生通过分析《权利法案》的具体条文,具备一定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确立的过程认识到民主政治的长期性;体会《权利法案》具体条文所体现的限制王权的精神,体会其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对比中英历史、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以此认识英国在近代的迅速发展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的原因。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责任内阁制,难点是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二、学情、学法、教法
1、学情
特点:市重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文理未为分科,对历史学习重视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
3、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和角色体验法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讲授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突破重难点,从而达到课标要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伊丽莎白女王和卡梅伦首相的图片。请同学思考相关问题。
问题一:图片中的两个人是谁?
问题二:他们谁统治英国?
通过这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媒体对国际政治人物有一定了解,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较轻易的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
分两个模块整体把握教材
(1)探究一 君主立宪制是的确立
在阅读教材一二目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完成探究一的学习
1、中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
2、英国国王的权力是否有限制,是什么对其产生限制?
3、《大宪章》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有哪些意义?
4、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哪个机构的制约,它是如何组成的?
5、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通过哪个法律文献确立的?(学生阅读材料归纳)
6、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的国家权力是如何分配的,国王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图片展示归纳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
(2)探究二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在阅读教材第三目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完成探究二的学习
1、内阁的来历
2、内阁首相的产生
3、内阁制的原则
学生通过参与两个活动来实现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迁移,从而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1、角色扮演
学生分为四组,一组扮演普通选民,一组扮演国王,一组扮演下议院议员,一组扮演首相。通过讲述各自如何当选和自己的职权,从而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2、现场模拟
现在英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萎靡。首相决定拨款救市,你作为内阁成员、国王、议会代表如何对待?通过模拟让学生掌握内阁运行机制。
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归纳总结,最后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和课后拓展实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板书设计
英国制度的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大宪章》:限制王权
2 、权利法案
(1)背景:光荣革命
(2)内容:确立议会主权
(3)影响: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
二、责任内阁制
1、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2、内阁原则 :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五、教学总结
1、本节内容较多加上安排了若干学生活动,所以在时间上若显紧凑。
2、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值得深思。
3、由于本课与政治联系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穿政史结合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