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苏教版必修4:《滕王阁序》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苏教版必修4:《滕王阁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2 18: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二课时滕 王 阁 序
     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快过都见尔曹。杜甫评“初唐四杰”的诗歌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9岁鉴赏力超群,读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正其失。17岁为沛王侍读。做王府侍读一年多后,“戏为《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逐。22岁得补虢州参军,又因“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26岁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 勃 生 平秋水秋色光凝山紫来阁过程临长洲,得旧馆阁之所在层峦:九月三秋水尽潭清(时、序)俨骖騑,访风景穷萦回下临上出即体势飞阁:汀渚:殿宫:良辰
美景
色彩
丰富
建筑
华丽
讲究登临之状:山原旷 川泽纡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云 雨 彩 区 落霞孤鹜 秋水长天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披闼 俯甍名句赏析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最后两句,但最后两句都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进诗人之精神世界鉴赏四、五段讨论:这两段哪里写“乐”,哪里写“悲”?“悲”从何 来?齐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第四段:
第五段:
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哥声之美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怀才不遇,报国无路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比拟参加宴会
的人多俊才——盛会,自己三
生有幸。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不可放任自流,要振起反衬自己意志坚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名句赏析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
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2、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欣 赏 第 四 五 段高声朗诵这两段文字,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欢饮之乐;
对宇宙无穷的感慨;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悲伤;
认识现实后的自我安慰;
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豁达乐观的情怀。第三课时滕 王 阁 序
欣 赏 第 六 七 段高声朗诵这两段文字,理解
文中所用的典故,体会作者
的情感。典故:终军请缨班超投笔宗懿长风 谢家宝树
孟氏芳邻 叨陪鲤对 钟期、流水杨意、凌云兰亭盛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艺术鉴赏诗意之美
形式之美(节奏,词采,用典)
绘画之美(构图,技法,色彩)
音乐之美(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请就文章以下几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请同学们结合完成了的练习一、二、五,归纳一下骈文的特点你认为骈文有什么缺点? 太注重形式,排比事典、牵扯古人,使古典知识不多的人难以理解。例如本文:为了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把徐孺子略为徐孺,这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是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和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2题。 滕 王 阁 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 鹤 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2、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 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 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