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5 08: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白鹿洞书院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人性的张扬 ——文学和艺术
知性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
文化的交融 ——民族文字的创新
魏晋南北朝
焚书坑儒
遭受重创
儒学独尊
正统地位
佛道盛行
儒学危机
三教并行
隋唐五代
两汉
秦朝
战国
春秋
孔子
创立
孟子
荀子
发展
2、目的:利用儒家思想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复兴儒学。
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思想:佛道盛行,冲击儒家地位;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宋代
复兴?
一、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1、背景
政治:宋代加强集权,要求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
3.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一、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时代赋予的机遇
孔子核心思想“仁”“礼”,但为什么人一定要有仁义道德?
孟子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人
性本善” 。但是人性为什么是善的?
这个问题到谁那里解决了?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目的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认识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在程朱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首先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4.内容
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整个自然界都具有的本质属性(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自然也是有仁义道德的了。
“理”的本质
“理”的表现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方法论:“格物致知”
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要怎么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他提出儒家要“正君心”就是要“教”,他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他编订的《四书》实际上就是教材。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朱熹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那么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推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探究一:理学何以受推崇?
积极:1.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依据材料及言论,谈谈您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历史解释
朱熹对儒学教育的探索
朱熹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中有如下规定:
穿衣:要颈紧、腰紧、 脚紧;
说话:为人子弟要低声下气,语言缓慢;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修细嚼慢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影响 儒学传承平民化,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新发展1: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新发展2:使儒学更体系化、理论化、思辨化;
新发展3: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新发展4: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明传承与发展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特点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句子长短不定,适合配乐唱歌,容易抒发感情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话本 早期的白话小说 《西湖三塔记》
艺术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行书—“宋四家” 
绘画 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民间“风俗画”流行。 范宽《溪山行旅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特点:出现新的文学体裁;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依据表格和教材归纳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二、人性的张扬 ——文学和艺术
原因:经济发展,市民扩大(最主要);崇文抑武等政策;新儒学倡导秩序和责任




▲[唐] 欧阳询《季鹰帖》
▲[宋] 苏轼《黄州寒食帖》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唐] 李思训《明皇入蜀图》
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三、知性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持续发展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近代火药武器发明,加速欧洲推翻封建的近代化进程——墙里开花墙外香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元代郭守敬《授时历》 元代王祯《农书》
沈括(北宋)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
郭守敬(元朝)发明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简仪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
——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结合所学,谈谈中国传统科技世界领先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文化:
交往:
人为:
科学家的努力、刻苦钻研、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1.大多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重视和组织。
统治者重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奠定了人才基础。
历代王朝大多实行开明开放政策,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兼收并蓄。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辽夏金元文字
四、文化的交融 ——民族文字的创新
和而
不同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开放多元文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学术文化
少数民族文字
市民文化
(文学艺术)
程朱理学
科技领先
时代特征:此时期发生一系列变化,少数民族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各民族共
同创造中华文明。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新变化
16. (1)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更加重视伦理道德,将之上升到哲学高度。
(2)引导人关注社会发展,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3)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政治
经济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文化
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