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方镇太强、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阅读材料思考:宋以前政治统治存在着哪些弊端?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
重点
难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王安石变法
一、防弊之政
……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重点:阅读教材49、50页从加强地方控制、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来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及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崇文抑武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2.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以台谏监察宰相。
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1、制定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2)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影响: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寒冷期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积弱
二、循“法”
二、新弊渐生
(二)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养兵养官
岁币岁赐
现在国家一分钱都没了,还老打不过别人咋办?
没有钱花的宋神宗
宰相富弼
愿陛下二十年不要谈兵事。
爱砸缸的司马光
旧制度没问题,问题在于用人不当。
吃货苏轼
国家能不能存亡靠的是道德,不是强和弱。
我好孤独王安石
“宰相富弼”“爱砸缸的司马光”“吃货苏轼”被移出了群聊
三、变“家法”
——庆历新政、熙宁新法
三位大臣的回答能解决宋神宗的问题吗?
三、解弊之法
(一)王安石变法
1.背景
三 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阅读教材
明确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原则、目的和内容
青苗法
市易法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部分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增收
限制高利贷盘剥
市易法 设立市易务,调控物价 增收,稳定物价
强兵 保甲法 编制农民,兵农合一 加强对农民控制
节省募兵、养兵费用
以理财为核心
富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育才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培养革新人才
宣传革新思想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
作用
评价
(1)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2)进步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⑶局限性
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失败原因:
触犯地主官僚利益,遭到反对
2 用人不当,反动派攻击
3 操之过急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⑷.内容
总结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变法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方面。(2)以理财为核心措施,重视开源与节流,尤其是开源。(3)国家加强对多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尤其重视调节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农民之间的关系。(4)试图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5)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6)关注人才培养与变法的关系。
南宋偏安
“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循弊偏安
(一)北宋的灭亡
(南宋)辛弃疾
(南宋) 陆游
2.绍兴和议(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2)过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 陆游《示儿》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循弊偏安
(三)宋与西夏、金的关系
阅读教材P53形势图,同北宋相比,南宋的疆域有何变化?
相较北宋疆域进一步缩小,偏安东南;
与金、西夏政权并存。
课堂小结
防弊之政
新弊渐生
解弊之法
循弊偏安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
祖宗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