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1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1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4 20: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 20 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目的:筹建新中国(2)概况: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
代表组成的特点:____________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等。(4)意义:①标志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3)内容:1949年9月北平具有广泛性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_____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为_________组织存在,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发展(1)正式建立:(2)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1954民主监督统一战线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特点: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基础。
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条件2.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意义:(2)内容:(1)时间:__________;1954年9月多党制、议会制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政党与在野党相互斗争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与协商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专政认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国情相适应,体现了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________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______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_____事务,行使自治权利。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1)国情: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法律依据:__________明确规定和_________确认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含义:4.实践: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中央政府聚居内部建立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政协制度的正式形成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条件 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 含义实践 意义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总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