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课件-2021-2022学年八年级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4 17: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八九年级融合型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
说教材
说课内容
说教学思路
说教学过程
说效果评价
说实验创新点
说学情
1
说教材
说教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选自鲁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本实验在整个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它占据了三个第一: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体验探究实验;第一个在密闭体系中,利用气压变化研究气体的实验;第一个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定量实验。实验过程中用到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则是九年级溶液中的内容,该实验作为九年级学生的兴趣实验,对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追寻着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融合知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标
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
2
说学情
说教法
课前准备
能力现状:
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但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少,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知识储备:
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如他们已经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但具体组成含量及空气发现史仍“缺失”。
心理状况:
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教材实验与个人创新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
学情分析
3
说教学思路
说学法
从重温经典,解析拉瓦锡实验开始,初步认识实验原理。继而出示用红磷燃烧、铜粉加热来探究的实验,从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原理的认知。通过对这三组实验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教学思路
4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成果展示
感受存在
总结收获
step5
step1
step3
step2
对比实验
获得新知
实验再体验
感悟新知
step4
课堂小结
深化提高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
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史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1、拉瓦锡怎么知道空气体积减少?
2、为什么减少的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1/5
3.汞在实验中的作用?有什么好处?
4.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对比实验,获得新知】
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让学生在做中产生疑惑,设计包含五个问题的递进性的问题链,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溶解的本质。问题1:为什么食盐消失了?问题2: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外,是否都一样咸?问题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三年……,会不会有食盐颗粒析出呢?
【对比实验,获得新知】
问题4:已知水分子的模型图、氯化钠的微观结构如图所示,你能展开大胆想像在纸上简单画出溶解过程吗?问题5:为什么食盐消失了,而泥土、植物油依然存在?
说明:学生回答前三个问题后,如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呢?我借助问题4让学生展开大胆相像,简单画出溶解过程并介绍画的理由,在评析、归纳基础上,相机播放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使学生产生强烈冲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此解决问题5,以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再体验,感悟新知】
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除了水,原来还有很多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即溶剂)。同时感受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种类有关,而且与溶剂种类有关。
步骤1: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
【实验再体验,感悟新知】
步骤2:在此基础上(展示一瓶碘酒、汽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说明: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步骤3:继续设疑引导:物质溶解过程中还有什么特殊现象?
(生若答不出,利用生活中纯碱溶于水时放热这种常见现象点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再体验,感悟新知】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讨论评价——择优实验、记录现象——总结交流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说明:这样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生活的常见现象,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4:再次播放溶解的微观动画,讨论解决溶解时为什么会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得出溶液的用途,不仅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1,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通过开放性强的问题2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说明:为了适应各层次的需要,布置必做、选做作业,让学生带着化学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题是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在做中学”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如何发挥学科特色,体现学科思想,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化学课堂的“小主人”,这将是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课后反思
谢谢大家,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