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初三下学期的课文,提前一年让你们来学,你们有信心学好吗?
生:有。
师:好,下面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先读这么多,请坐。有没有哪个地方读得不大准确的?
生:是“吾(wú)”,不是“wù”。
师:这是口误。
生:“朝服衣冠(guān)”,他说是“冠(guàn)”,应该读“冠(guān)”。
师:“冠(guàn)”是“冠军”,这里指帽子,读“冠(guān)”。还有没有哪个地方需要注意的?
(生摇头)
师:好,我们来读第二段,请你读。
生(朗读):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请坐。有一个句子请你们关注一下,这位同学刚才读的是“今齐/地方/千里”(板书),应该怎么读比较合适?你说。
生:今/齐地/方千里。
师:好,请坐。它的意思是“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所以如果把“地方”连读就错了,请做记号。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还是挺顺畅的,接下来徐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我们来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标题补充完整,概括故事情节。
屏幕显示:
读课文,把课文标题补充完整。
邹忌讽齐王,( )纳谏,……
生: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师:省略号处填什么?
生:战胜于朝廷。
师:什么“战胜于朝廷”?缺少主语。
生:齐王战胜于朝廷。
师:“齐王或者齐国战胜于朝廷”都可以,请坐。他巧妙地把课文的语句引用了过来,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进谏,于是齐国战胜于朝廷,意思是不需要打仗就把别国收服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很好。
屏幕显示:
对照注释读课文
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静静地读一读书。这个故事中频繁地出现了“三”,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比如邹忌早上起来整理好衣冠以后,先是问其妻,然后问其妾,再问其客,我把它们称为“三问”(板书)。请你们把这“三问”读一读。
生(齐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师:这“三问”问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生:是。
师:是一个意思,只是语言表达上略有不同。我想问一下,我们在读的时候语气应该相同还是不同?请一位同学把这“三问”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读一读。
生(朗读,语音语调没有变化):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师:她这“三问”读的语气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区别。
师:我们要读出区别来。你说说看,应该读出怎样的区别?
生:我先说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应该是带有怀疑地问。
师:第几次是有怀疑地问?
生(齐):第二次。
师:你们从哪里发现第二次应该带有点怀疑地问?
生:忌不自信。
师:什么叫“自信”?(板书:忌不自信)
生(齐):相信自己。
师:注意一下,这个“自信”跟我们现在的“自信”不一样。“忌不自信”就是“忌不信自”,他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所以有怀疑的应该是第二次。到了第三次是什么样的语气?
生:不自信。
师:更加没有自信,是吧?你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生(朗读):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师:这次有区别了。接下来的事情交给你们,徐老师发现了“三问”,你们去找找,文中还有其他的“三”吗?边读边做记号,待会我们再来交流。
(生思考)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还有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
师:慢慢说,一个一个说。哪里有“三类比”?(板书:三类比)
生:第二小节的对话。
师:好的,入朝见威王,邹忌用自己的家事来类比国事。
生:还有“三赏赐”。
师:“三赏赐”中有上赏、中赏、下赏。(板书:三赏赐)
生:还有“三变化”。
(师板书:三变化)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有“三问”的话应该有“三答”。
师:对。(板书:三答)你说说看,“三答”是不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你比徐公美”?既然前面“三问”有语气的变化,“三答”要不要有?来,还是请你来把“三答”读一读,要读出语气的变化。
生(朗读):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有没有区别?我好像没听出来。(指一生)你告诉他应该读出怎样的区别呢?
生:我觉得读妻子的回答时,应该要读出她对邹忌的偏信和爱慕;读妾的回答的时候,应该读出她对邹忌的畏惧和敬畏;读客的回答时,应该读出客人对邹忌的奉承以及有求于他的感觉。
师:“奉承”这个词说得太好了。要读出奉承巴结的味道,你要不要再试试?
生(再次朗读,有了语气变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师:有点味道了。
生(朗读):“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前面两句还可以,有区别。(指一生)第三句你来读读,用巴结奉承的语气。
生(朗读):“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老师,我还想读读第一句。
师:好,来吧。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师:你读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欣赏,由衷的赞美,读得特别好,请坐。但是客人那种奉承的感觉读得还不够,我来读一读,好不好?
师(范读):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啊,不若君之美也!”有没有奉承的味道?如果我戴着口罩,再一脸的谄媚,就更有意思了。(师加上动作和夸张的语气再次范读,生笑)“徐公不如君之美”,要读出这种感觉来,你们要不要试试?
生(齐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你们马上就把谄媚学会了。就是这样,三问三答的味道就出来了。刚才你们说“三赏赐”“三类比”“三变化”,我觉得还少了一个。有补充吗?
生:还有三个人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是不同的三个原因。
师:这是可以放在“三答”里面的。好,请你。
生:听到三个人的回答之后,邹忌还有“三思”。
师:是的,“暮寝而思之”。(板书:三思)
师:现在我们来看黑板上,一共有6个“三”。你觉得这6个“三”之间是什么关系?任意选一组说一说。比如说,我发现“三问”跟“三答”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有“三问”,所以有“三答”。
(生思考)
生:“三赏赐”和“三变化”之间也是因果关系。
师:是的,因为有“三赏赐”,大家纷纷来提治国安邦的意见,所以发生了“三变化”。
生:“三思”跟“三类比”是因果关系。
师:是不是“因果关系”?邹忌把家里的事儿思考了一下,就立刻去找寻齐王了,这不是因果关系。
生:递进关系。
师:有递进的味道,你们说得太对了。一个是家事,一个是国事。由家里的事情,想到了国家的大事。我们从这里可以读到邹忌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生:忠臣。
(师板书)
师:我们继续来看,“三类比”跟“三赏赐”之间是什么关系?大臣跟君王提了建议以后,君王很干脆,只说了一个 “善”字。你说了这一番话,我就立刻说“好”。你说得有道理,我立刻就听了,我把它称为“条件关系”。只要臣下说得有道理,君王立刻就能听取。从这里我们又可以读到一个怎样的齐威王?
生:明君。
(师板书)
师:是的,齐威王是一个明君。徐老师前天备课的时候,在微信圈发表了一点感慨。我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不要以为是邹忌很厉害。如果让邹忌遇到商纣王呢,他的心可能就被挖出来了。所以,这是一个忠臣和明君之间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美好故事。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在所有的“三”中,故事的起因是哪一个?
生:三问。
师:故事的主体部分在哪里?
生:三类比。
师(板书上圈画):这是故事的主体。故事的结局呢?
生:三变化。
师:我们现在来看“三类比”。既然大家说这是类比,那就说明家事和国事是同一类的,有些结论从逻辑上来讲也是一致的。
屏幕显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皆以(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师:同学们把第一段话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齐读):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 )。
师:现在大家看前面两个空格。第一个,我刚才说了它有逻辑推理的味道,其中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字。填什么?
生:故。
师:填“故”表示因果关系,“故皆以美于徐公”,“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第二个括号内填哪个字?
生:我觉得填“但”或“而”都可以。
师:如果在文言中,填哪个更妥帖?
生:而。
师:“而”本身就表转折,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但”,所以“而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表转折。“由此观之”,从上面这些话看起来,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说。
生:由此观之,臣之蔽甚矣。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是看到他对齐威王说“王之蔽甚矣”,就得出这个结论了。
师:这就是类比的效果。既然家事和国事是同类的,那么它们的结论也应该是一致的。好,我们再来读第二段,预备——起。
生(齐读):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皆以(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师:这里填什么?(提示学生)“皆以”的“以”怎么解释?是“认为”的意思。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都“认为”什么呢?没有现成答案,我们需要根据情境去推理。
生:皆以王之无过矣。
师:他们都认为我们的君王是从来不会犯错的,我们的君王是天下无敌的,我们的君王是神一般的存在。她说得很有道理。
师:类比的说理特别有道理,有说服力。但我感觉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意思,邹忌没有说出来。大家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一下。(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生: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师:对,你字字落实翻译出来了,“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美”。“照这样看来,我受到了他们的蒙蔽。”意思是,“我知道自己受到蒙蔽了”。现在回到第二段中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他的意思是,你齐王受到的蒙蔽,你自己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这才是最要紧的地方。“我是知道我受到了蒙蔽的,但是你受到的蒙蔽你不知道。”所以对于君王来讲,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把它称为“去蔽”。(板书)“我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所以他们蒙蔽不了我;你不知道自己受到了蒙蔽,你该怎么办?”你们来代替齐威王说一说。(板书:好啊,那我就……)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要结合下面的文章来说。
生:好啊,那我就让群臣百姓来揪出我的过错。
师:对。“既然我受蒙蔽了,我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就请群臣吏民来帮我揪出我的过错。”这位女生很有君王的气度。让别人来帮助自己揪出过错,确实是需要胸怀的。邹忌就是想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但是他没有直接说出来。所以,他提建议的方式用了“讽”字。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讽”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讽”是“委婉地劝谏”。
师:对,请坐。
屏幕显示:
讽 【 地】说
(面)刺 【 地】说
(书)谏 【 地】说
谤 【 地】说
讥 【 地】说
师:说“委婉”还不够,其实是“含蓄”地说。本文中除了“讽”,还有其他的说话方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刺”是什么意思?
生:委婉地说。
师:“刺”还是“委婉地说”?你看“刺”是什么偏旁?这个“刺”的意思是“刀割在脸上”,是吧?(指一生)他用的词比较好,“当面直白”地说,“不留情面”地说。“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谏”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诚恳地说”。
师:非常好。“谏”是给君王上书,写在纸上上奏。“谤讥于市朝”的“谤讥”是怎样地说?有同学说是“偷偷摸摸地说”。“谤讥于市朝”,就是在市场上直接说了。有人说“散播流言”,也不对。在市场上,肯定要公开地说。大家看一个言字旁,旁边是“旁”,当着旁人的面说,那很显然是公开的指责。大家来猜一猜,“谤”和“讥”哪个程度深?对,“谤”的程度深。“讥”也是公开地说,但是说的时候就几个人。一个是公开指责,一个是公开批评,力度不一样。还有一种说话方式书上没有,如果是“无中生有地说”,叫什么?
生:诬。
师:对,是“诬”。齐威王让大家提意见,是不是鼓励大家瞎说?是不是鼓励大家无中生有?不是。他是对已经存在的过失,让群臣吏民用不同的方式来说。那为什么是“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而不是“谤讥于市朝者,受上赏”?
生:我觉得“面刺”的人比“谤讥”的人更有胆量,因为他敢直接当着君王的面说出过失。
师:这位男生很有正义感,有话当面说,当面说的人是有勇气的。背后切切察察地议论,即使说得对,也只能受下赏。有道理。
师:这么多的“说”中,我最欣赏的是“讽”。既提了意见,又不那么让人难堪,多好。如果“面刺”的话,遇到另外一个君王,你的命可能就没了,对吧?所以我们提倡“讽”的方式,就是要含蓄委婉地采用类比说理的方式来说话。
屏幕显示: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师:建议提了,齐威王也接纳了,所以齐国国力大增。这句话是这个故事的结尾,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师:这个“之”指代什么?
生:代“三赏”。
师:仅此而已吗?
生:齐国的变化。
师:有道理。“燕、赵、韩、魏闻之”,各国听到了什么,就都到齐国来朝拜了?作者的本意是想让它代什么?(提示)《战国策》的“策”是什么意思?
生:策略。
师:是策士说的话,作者的本意是想让他们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情。现在我们来看,“燕、赵、韩、魏”各国是不是因为听说了这件事才“皆朝于齐”的呢?
屏幕显示: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魏国上将军庞涓领兵先后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和韩国都城新郑,赵、韩两国向东面的齐国求救,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孙膑等人统兵出征,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马陵两地设下埋伏,两次重创魏军主力。
师:其中马陵之战一次就干掉了魏国十万精锐,现在你知道魏国为什么要来“朝于齐”了吗?
生:因为齐国强大。
师:是被齐国打怕了,是吧?并不是他听说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那韩、赵两国为什么要来“朝于齐”?
生:因为齐国救了他们。
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注解最后一个是怎么说的,什么叫“战胜于朝廷”?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是真的不需用兵吗?齐国有没有用兵?用了。所以,《战国策》这本书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它。
屏幕显示:
关于《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也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
该书文辞优美,富于雄辩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有时为了凸显谋士献策之智、雄辩之风,也有夸大史实的成分。
师:为了夸大邹忌讽谏的力量,策士就说这些国家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于齐”,齐国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我们以后读《战国策》时需要带一点思辨的、批判的眼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所以,对邹忌的这一番话,我们需要客观地去看待。他使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使齐国内政修明,国力强盛,这是事实。但是“战胜于朝廷”之说,有夸大事实的成分。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