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5 10: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第11课 《老王 》 授课时间 2022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 共 课时 以下为修改补充
考试大纲描述 阅读及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 《老王》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领会人物感情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从小人物着手学习。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我们认识到了作为一个保姆的阿长,虽然没什么文化,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是她身上的热情、善良、淳朴的精神却让鲁迅怀念感激至深。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人物——老王,来看看这位小人物身上又有哪些让人回味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代表作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 背景展示 本文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二)检查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 骷髅( )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镶( )嵌( ) 眼翳 ( ) 2、解释词语 (1) 落伍: (2)惶恐: (3)荒僻: (4)取缔: (5)愧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文章的标题中你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明确:主人公姓王且年纪较大,作者跟主人公的关系较好(亲切的称他为“老王”)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 作者与一位三轮人力车夫(老王)的交往的故事。) (3)、老王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请迅速在文章中找出来。 姓名:老王 职业:蹬三轮(人力车夫) 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 外貌特征: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住址:一个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4)、综上总结,同学们觉得老王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明确:体饱受病痛、居住条件差、生活贫困、饱受歧视、孤独 即:苦) (5)、老王虽然日子过的非常苦,但他做了什么事呢?从这些事情中你觉得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速读课文,思考三分钟) (明确:为“我”家送冰且车费减半;送钱生生看病且不要钱;改装三轮车送客;临终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 即:善) 师总结:一个收入微薄、身体残疾,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被忽视、被歧视,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但他却有着非常善良的品质,有着小人物的人物的光辉。 他身上最大的两个字便是“苦”与“善”。 、作者及家人受到了老王的真诚相待,那作者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提炼信息。 (明确: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老王生意;送老王鱼肝油,治疗夜盲症;送冰费用不让他减半;他送香油鸡蛋,一定要给他钱) (7)、结合背景及课文内容,总结一下作者及作者一家的为人。 (明确:从背景上:作者是不幸的,她和家人被打压、被孤立,大家都躲着他们。 从作品内容:作者及家人能平等待人且非常善良、极具同情心。) 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不幸的杨绛,苦命的老王,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相互关心,相互扶助,以善良对待善良,是“不幸”者怜悯“苦命”人,给那个冰冷的岁月增加了一丝温暖。 但为何作者在文章最后却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作者 不幸的人:老王) 、细品文章,从细节提炼情感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明确:老王觉得我们一家和其他人不同,我们照顾他的生意,关心他, 我”的出现让老王看到了一丝希望,遗憾的是“我”也没有将这希望带给老王。“我”当时不懂得老王真正的需求,给他的仍然只是“钱”。老王生前遭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老王是怀着整个世界给予他的冰冷离开了人世,而“我”却永没有弥补老王的机会了。因此,“我”心中深感“愧怍”。 ) 五、情感升华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总”体现了“我”的自我反省,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几年过去”后,作者跳出自己与老王的相处模式,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角度来审视,是对人性、人格的反省:人应该对弱者抱有一种人道关怀。) 拓展阅读 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 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自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