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word 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word 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5 11:2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日本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称为“那拉克”,越南称为“乃普”,都有“n”的音,这些词语应当同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南方的稻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B.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
C.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步明显 D.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2.汉代对地方的监察主要由各部刺史负责,他们依据《六条问事》行使监察权,实际监察对象为二千石以上的长吏和地方豪强,低于二千石的地方官和“六条”以外的事项,一概不问,而由地方长官去处理。这体现出汉代地方监察制度( )
A.有效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B.较多地干涉地方政务
C.与行政系统分工明确 D.消除了弱干强枝的局面
3.《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六月敕“如闻河东、河北官人职田(政府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既纳地租,仍收桑课,田树兼税,民何以堪”。据此可推知唐朝时期( )
A.国有土地下佃农的负担沉重 B.均田制推行官吏获得了土地
C.两税法实施加重了人民负担 D.封建剥削使自耕农经济解体
4.宋太祖时宫廷举办曲宴,文官士大夫仅为陪位角色,但在宋太宗即位后,文官士大夫开始位居曲宴主宾之位,并成为宋代定制。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宫廷娱乐生活日益丰富 B.加强了对文官士大夫控制
C.倡导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D.藩镇割据隐患得到了根治
5.从民间里巷歌谣发展而来的南戏,曾一度盛演于瓦舍勾栏。明初,其因禁戏令而备受冲击。但明朝中叶后,南戏艺人串街坊、入宅院,南戏发展为城镇官民之家的堂会表演。这表明( )
A.八股取士影响文人审美取向 B.经济发展瓦解等级观念
C.城镇文化需求推动南戏发展 D.世俗文化主导文化消费
6.据统计,近代进口商品中,钢铁进口占比在1871—1893年,基本上保持在1%上下,1885年以前,“事实上没有机器进口”;1871年至1893年间,消费资料占91%以上,生产资料只占8.1%到8.4%。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重工业发展未起步 B.外贸入超情况得到改善
C.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D.自然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7.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仅提及“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并未涉及女子学校教育。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子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种变化( )
A.彰显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成就 B.构建了完善的近代教育体系
C.实现了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化 D.打破了两性双轨制教育体系
8.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中国获得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C.团结抗战及其战略方针确立 D.国内军民的抗战情绪愈发高涨
9.1946年,胡蛮在其《中国美术史》一书中批判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中西融合的美术道路时指出,徐悲鸿“缺乏有现实的革命内容题材人物的创作”,林风眠“缺乏现实的社会的内容”,提出现代中国美术的出路只能是提倡“为人民的艺术”。由此可知,胡蛮( )
A.带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 B.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流派
C.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 D.借助文学艺术服务阶级斗争
10.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当晚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这表明( )
A.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现代企业制度加剧市场竞争 D.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
11.梭伦改革从立法上限定了执政官的最高司法权限,如果要超越最高权限,他就不得不把案件提交到陪审法庭做出终审判决。这项法律提供了案件在陪审法庭重新审理的机会,尽可能地确保审判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表明,改革( )
A.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运作形式 B.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C.保证了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 D.使陪审团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2.马丁·路德的新教伦理已完全不同于天主教那种厌世主义的生活,而是“从入世生活和人群中体验到个人应有的正常情感和理性的重要和人生的真正幸福”。这说明路德新教( )
A.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天刮 B.开启了人类理性之光
C.表达了对平等的追求 D.淡化了对上帝的信仰
13.1830年,脱粒机的广泛使用让过去以打谷为主的农业短工们季节性失业,从而导致英格兰地区发生了斯威暴动。到1832年,英国共有21个郡爆发了2000多起与脱粒机相关的农民骚乱。据此可知( )
A.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B.新农机遭到普遍抵制
C.技术革新具有双重性 D.英国社会问题严重
14.苏联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苏联农村的主导地位,下表为 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情况,材料反映了集体农庄( )
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公斤)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5年
谷类 2.0 1.6 1.0 0.8 0.7
土豆 1.2 0.4 0.3 0.5 0.3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C.完全不利于苏联社会发展 D.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15.有学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 )
A.体现了冷战局势对东亚的影响 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
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 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6.1991年北约出台了《联盟新战略概念》这一重要文件,深刻分析了自身所处的战略环境和来自防区之外的诸多威胁,表达了对“域外”威胁的重视。据此可知( )
A.美国试图维护世界霸权 B.美苏两极对峙进一步升级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区域性冲突影响世界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1、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的“社会”一词源于古代的“社”,是指“社”日的迎神祭拜集会。后来,“社会”逐渐突破了官方设定的土地神祭拜形式,与更加宽泛的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在一起,发展为更加多样、复杂的酬神赛会,其运行机制隐然有摆脱官府支配的趋势。1901年,安徽宁国府繁昌县发布禁令说:“照得时届社会、赛会演戏原属四乡农民藉伸春祈秋报之意,故为例所不禁。惟现值时事多艰,各处会匪游勇纷纷蠢动,凡有赛会演戏之处,必人烟稠密,土客纷纭。更有开场聚赌、打降逞凶,一若以酬神为名,肆无忌惮自示之后,务各勤理农事,不准赛会演戏,致滋事端。”
——摘编自赵维国《教化与惩戒: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禁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英文society根源于拉丁文socius,后者原意为“同伙”。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社会的到来,society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在欧洲逐渐成型。一方面,社会学开始起步,society作为一个基石性的抽象概念范畴,进入日益精细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中心地带,而且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现象的society更加常见,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当时英国著名的大型工具书《英语百科全书》,在societies词条下说:一般而言,在这个国度里,可以说任何数量的个人均可获准拿出自己的金钱和个人热情,用于任何未被法令明确禁止的,或者是该社团的合法性问题一旦提交给法庭时不会被宣布为非法的目标。
——摘编自李恭忠《Society与“社会”的早期相遇: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与西欧“社会”一词含义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王香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逻辑》等
材料二 在疫情影响下,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战略性产业,美日欧等西方主要经济体加快以维护“经济安全”为名升级投资贸易保护政策。除加码贸易战外,美国将实施更具保护主义的投资政策……并利用金融和科技优势对一些国家进行打压過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经济体抓住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发达经济体普遍受疫情影响陷入深度衰退,疫情后的经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至衰退前的增长水平,而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仍然看好,未来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中美两国战略竞争加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的潜在挑战不容低估。
——摘编自张晓兰《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对经济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情全球蔓延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箴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以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成为西周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官箴形态开始出现从箴君到箴臣的变化。汉代,官箴对不同官职提出不同的要求,职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宋元明清时期,官箴呈现“官吏自箴”的特点,官箴书的创作者均为官员士大夫,所规诫对象则是文武百官。汉唐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针对官员进行道德说教;到宋元时期,官箴书的内容以从政经验、政务指导为主,或人际关系,或刑狱诉讼,或钱粮征收,针对性极强。到了晚明及清代,官箴文本融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混编公牍文书,组成了新式文本,成为更加实用的行政教科书。唐宋以前的官箴,主要针对高层官员。到明清时期,官箴针对的范围扩大为县级以下官吏,一些地方胥吏也成为官箴告诫的对象。
——摘编自时晓红《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努尔哈赤晚年,后金政权面临明朝、漠南蒙古、朝鲜李氏政权的严重威胁,内部满汉分离、社会秩序混乱、君权受到其他贝勒牵制等一系列问题。皇太极即位后,毅然说服众贝勒,提出了“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针,强调满、蒙、汉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对汉族民众政策作出调整: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犯,放宽惩治。同时,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行优礼汉官的政策,将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马匹等赏赐,并委任官职。皇太极即位之初,按照努尔哈赤生前规定,采取四大贝勒按月轮值,共同掌管国家机务,皇太极的实际权力并不大。1626年九月开始,皇太极增设了总管旗务“八大臣”和佐管旗务“十六大臣”,有的与诸贝勒坐在一起“共议国事”,有的直接参与“佐理国政”,有的专门负责“出兵驻防”,稀释了三大贝勒的权势。
——摘编自杨新刚《大清风云——皇太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太极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太极改革的影响。(6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0年10月,日本向苏联提出建议,要求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建议将两国一切有争议的问题放在缔结条约之后。苏联拒绝日本的要求,提出须解决苏日之间重大问题后签订中立条约的建议。日本最初拒绝苏联的要求,但不久改变了态度。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条约规定,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强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严守中立。……此外,双方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摘编自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与苏联签署《日苏中立条约》的背景。(6分)
(2)分析《日苏中立条约》对远东和世界带来哪些影响。(6分)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陈铁军(1904—1928),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求学期间,她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并将原名燮君改为铁军。1925年陈铁军参加“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宣传工作。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陈铁军装扮成广州工人赤卫总队总指挥周文雍的妻子,并参加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广州起义。1928年1月,在组织广州市春季骚动期间,陈铁军被叛徒出卖与周文雍同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他们备受酷刑,拒不投降。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判处他们死刑。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1928年2月,在生命的最后时虬他们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的婚礼,其婚礼之悲壮,空前绝后。
——摘编自黄庆云《刑场上的婚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铁军革命生涯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铁军的个人优秀品质。(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再根据“吴国人称稻为‘粘’”“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越南”“都有‘n’的音”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南方的稻作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南方稻作文化对外传播,不能由此得出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B项错误;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仅由材料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春秋时期南方的稻作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不能由此得出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各部刺史的实际监察对象为二千石以上的长吏和地方豪强,低于二千石的地方官和“六条”以外的事项则由地方长官处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地方监察制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行政系统分工明确,C项正确。汉代实行地方监察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与推恩令等措施均缓解了弱干强枝的局面,但并未消除这一局面,东汉时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河东、河北官人职田……既纳地租,仍收桑课,田树兼税,民何以堪”可知,耕种职田(国有土地的一类)的佃农,在交租之外还要另交别立名目的桑课等,说明佃农负担沉重,A项正确。官人职田不属于均田制内容,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唐德宗时期(780年)开始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自耕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北宋吸取前朝教训|,为了防止武人专权,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宫廷曲宴上,文官士大夫位居主宾之位成为定制,正是北宋重视文人士大夫的体现,C项正确。宫廷娱乐生活丰富是材料表面现象,排除A项;仅据文官士大夫位居曲宴主宾之位,不能得出加强对文官士大夫控制的结论,排除B项;割据隐患得到了“根治”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朝中叶后”“南戏艺人串街坊、入宅院”“南戏”“发展为城镇官民之家的堂会表演”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城镇市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了南戏的发展,C项正确。南戏属于世俗文化,其繁荣与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相关,与八股取士的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等级观念的瓦解,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发展,但不能得出世俗文化主导文化消费,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1871—1893年,中国机器进口有限,且生产资料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很小,而消费资料占91%以上,据此可推知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缓慢,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些重工业;材料没有涉及进口、出口的数据,B项无法得出;D项表述错误,当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未涉及女子学校教育”“将女子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兴办女子学堂,体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成就,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将女子教育列入学制系统,体现不出整个近代教育体系的变化,“完善”表述明显夸大,B项错误;“男女教育均等化”与史实不符,C项夸大了材料所述变化的影响,排除;兴办女子学堂实行的仍是两性双轨制教育,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以及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可知,毛泽东已确立了团结、积极联合多方势力抗日的战略,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胡蛮通过批判徐悲鸿和林风眠等人的美术道路,提出现代中国美术创作要贴近现实革命与社会,提倡“为人民的艺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A项正确。胡蛮倡导现实主义,他虽批判徐悲鸿、林风眠的美术道路,但不代表他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流派,B项断章取义,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国外局势,体现不出胡蛮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胡蛮借助文学艺术服务阶级斗争,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看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新闻”可分析出时间为1992年,材料“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说明改革不断深化影响资源配置,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加剧市场竞争,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秩序失衡,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梭伦改革从立法上限制最高司法权限,如果要超越就必须通过陪审法庭重新审理,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运作形式,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排除B项;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无法通过梭伦改革保证,排除C项;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新教伦理入世体验,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宗教的世俗化,A项正确。开启人类理性之光的是启蒙运动,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对平等的追求,C项排除;宗教改革家是虔诚的基督徒,主张重新树立起上帝的权威,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脱粒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它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一部分农业工人失业,从而引发农民骚乱,这说明技术革新具有双重性,C项正确。电力工业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脱粒机的广泛使用”说明,新型农机满足了一部分农民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脱粒机的广泛使用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民骚乱,并不能充分说明英国社会问题严重,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农民从集体农庄社会生产所获得的实物收入骤减,实物工资水平的降低说明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加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现代化,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的数额,不能反映出分配原则,B项错误;二战的爆发给苏联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集体农庄为支援前线和城市居民粮食供应做出贡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C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东亚大陆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国家处于尖锐对立状态,这是美苏冷战在亚太地区的具体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A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所主导的北约将所谓的“域外”威胁视为战略目标,其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A项正确。1991年美苏两极对峙宣告终结,排除B项;“域外”威胁是美国为增强其域外的影响力而设置的目标,并非恐怖主义势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性冲突,排除D项。
17.答案:(1)差异:中国的“社会”指的是民间的各种酬神赛会;西欧的“社会”一方面指一些个人为了某种诉求而自愿形成的团体,另一方面指由人所形成的集合体。(每点3分,共6分)
(2)原因: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管理,西欧代议制民主逐渐壮大;西欧启蒙运动影响广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迅速。(每点3分,答3点得8分)
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一“‘社会’逐渐突破了官方设定的土地神祭拜形式,与更加宽泛的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在一起,发展为更加多样、复杂的酬神赛会”可知,中国古代的“社会”指的是民间的各种酬神赛会;根据材料二“一方面,社会学开始起步,society作为一个基石性的抽象概念范畴……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现象的society更加常见”与《英语百科全书》对societies的说明可知,西欧的“社会”具有两种内涵,一是一些个人为了某种诉求而自愿形成的团体,二是由人所形成的集合体。
(2)原因,中国的“社会”源于官方土地祭祀,因而与专制主义的制度和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有关联;西欧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使实体的“社会”组织壮大,加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推动,催生出“社会"具有抽象含义的一面。
18.答案:(1)两大阵营及两个平行市场的对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度加强;“一超多强”格局下世界局势缓和,各国都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每点2分,共6分)
(2)全球投资贸易保护主义加快升级;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和贸易规则竞争加剧。(每点3分,答3点得8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中“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中“美日欧等西方主要经济体……升级投资贸易保护政策……并利用金融和科技优势对一些国家进行打压遏制”“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仍然看好,未来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的潜在挑战不容低估”等信息概括。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官箴由规谏君主的箴文到百官恪守的戒条的变化,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必然结果。(2分)
阐述:两周分封制下,周王虽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权力尚未集中,君主不能任意妄为,箴君的风险小,故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萌芽,官僚政治逐渐形成,君主需要通过道德教化来约束官员的行为,官箴形态开始出现从箴君到箴臣的变化。此后,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官箴逐渐由臣子谏讽君主演化为君主告诫臣子或臣子告诫其他官员的情况,宋朝时“官吏自箴”的特点形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臣子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官箴文化成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箴戒的对象再次扩大,由单纯的“官吏”群体扩展至书吏、差役等“胥吏”。综上所述,官箴由规谏君主的箴文到百官恪守的戒条的变化,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10分)
示例二
论题:官箴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演变的产物。(2分)
阐述:西周时期,盛行民本思想,乂有周礼、宗法制的约束,箴君体现了早期社会对贤明君主的期望。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强调德治,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意义,故汉唐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针对官员进行道德说教。宋代,理学兴起与发展,尤其是程朱理学重视“格物致知”,强调从具体的事物中求得“理”,因此官箴囊括了为官从政的方方面面。而随着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官箴的实用性越来越强。综上所述,官箴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演变的产物。(10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在作答时,首先应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官箴形态的发展轨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箴形态的变化与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等有着密切关系。然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答案:(1)内容:调整民族关系;重用汉族官员;加强君主权力。(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加速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对汉官的政策、权力结构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政权的发展、社会秩序、社会进程、后世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1.答案:(1)背景:日本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决定扩大战争;日本关东军屡次在远东挑衅苏联均遭失败;法国战败,日本决定南进,夺取欧美东南亚殖民地。因此日本迫切期待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解除南进时的后顾之忧。因德国已经控制西欧大陆,苏联为避免两面受敌,也希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日本可以放心大胆地实施南进战略,太平洋战争不可避免。苏联可以暂时减轻在远东面临的日本压力,全力加强西部边界防御,应对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有关承认满洲国的条款和苏联中立的条款,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对中国抗战产生消极影响。(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依据。要分析《日苏中立条约》签署的背景,就要分析日本和苏联当时各自面临的困难,以及此条约签订对困难解决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事件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只需联系日本、苏联在此时的作战进程即可得出答案。
(2)解答此问时要注意条约的签订除了对签约国产生影响外,条约中的相关条款对邻国以及全世界均有可能产生影响,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全面分析。
22.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大革命的失败;工农武装起义的发生;城市中心暴动策略的失利。(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品质:追求进步;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计私利;家国情怀。(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背景。
(2)根据材料“进步书籍”“决心跟共产党走”“备受酷刑,拒不投降”“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个人优秀品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