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湖北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诗经》中《殷武》篇有关商王武丁祭祀场景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
A.商王重视祖先的祭祀 B.神权处于统治地位
C.商礼制带有神权色彩 D.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2.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出土汉代铁器达318件,其中有犁、犁铮、铲、锄、凹形镭、镭、 镌、双齿镬等农具206件;巩县铁生沟发现汉代铁器200余件,其中生产工具105件,有铁镌、双齿镣、铁铲、锄、犁等农具92件;中牟曾发现汉代犁壁。由此可知,汉代这些地区( )
A.传统步犁定型 B.精耕细作的农业获得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
3.墨生动,杜甫形容其“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之后,曹霸弟子韩幹所画马则奇毛异状,筋骨既圆,蹄甲皆厚,其丰肥壮美之貌与曹箭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唐代画家审美意识的转变 B.鞍马画成为文人画的主要内容
C.经济发展影响了绘画风格 D.画家们创作题材的丰富与扩大
4.宋代范成大在《骖鸾录》中记载:“泊袁州,闻仰山之胜久矣,去城虽远,今日特往游之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反映出,宋代时( )
A.仰山成为闻名的旅游区 B.袁州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
C.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 D.仰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5.明清徽州士人重视编撰族谱家训,倡导“谱牒之作……在朝廷则为善政,在天下则为善俗”“患难相救护,职业相劝勉……毋以尊而凌卑,毋以富而欺贫……毋以下而犯上”“风俗美而后上下理,王道成矣”。这表明,族谱家训( )
A.确立了儒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B.维持了士族的宗法传统
C.强化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D.完善了基层组织的治理
6.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的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可推断( )
A.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 B.“中体西用”有其局限性
C.洋务派科学意识较强 D.民用工业引进西方技术
7.1903年张之洞曾厉声警告士子切勿“蹈袭康梁之书例”,恶评有“卢梭”等新名词字样的考生试卷;然而张之洞在1904年创作的《学堂歌》中,大量使用了诸如权利、自由、民权、革命、遗产等新名词。这表明张之洞( )
A.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认同革命派的主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8.辛亥革命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制度颁行,不盈半年,旋即有新制度起而代之,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政府调整政策的积极性 B.社会转型时期形势复杂多变
C.民众对当时政府失去信任 D.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
9.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中国获得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C.团结抗战及其战略方针确立 D.国内军民的抗战情绪愈发高涨
10.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
A.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B.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C.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 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公元前410年,雅典法令规定人民应用言辞、行动和选票,杀死任何推翻雅典民主制的人、任何自立为僭主或者协助建立僭政的人。公元前4世纪,又通过让曾经的刺杀僭主者的子孙获得在剧院与其他公共场合前排就座的特权法令。这些法令表明雅典( )
A.民主制时常受僭主威胁 B.注重对民主制度的维护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D.民主权力容易被滥用
12.蒋孟引在评价16世纪末某次海战时说:“它是跨越海洋的商业战争中第一次重大的海战。英国海军以其优越的技巧和先进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该海战使( )
A.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西欧地缘政治中心改变
C.西班牙尽失海外殖民地 D.荷兰丧失海上贸易优势
13.卢梭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智,好像人除了理智以外,就没有什么可选用了”。据此可知,卢梭( )
A.反对对理性的推崇 B.赞扬人性之美
C.主张依靠本能行事 D.倡导浪漫主义
14.斯大林在1931年2月4日的讲话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由此可见,斯大林要求展开“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独立 B.国际形势严峻 C.经济危机严重 D.国内局势失控
15.有学者指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亚秩序,在建立之初具有鲜明的“陆海分离”特征——东亚大陆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上尖锐对立、彼此割裂、互不隶属。该秩序( )
A.体现了冷战局势对东亚的影响 B.反映出美国开始染指亚太地区
C.显示出亚太地区联合反殖反霸 D.使东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6.1957年,欧共体将原属于成员国的18个非洲殖民地国家及7个海外领地划作“联系国”,并为其设置了专门发展基金;1963年,欧共体又同18个非洲国家签署《雅温得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分期削减对欧关税,并享受内部贸易优惠待遇。这说明欧共体( )
A.加紧了对非洲国家经济侵略 B.广泛地接纳第三世界国家
C.希望扩大在全球化中的影响 D.一体化程度突破洲际局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4分)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编自《历代名臣奏议》《元史·地理志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18.[近代出版业](12分)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及大型印刷机被很好地用于出版行业,(欧洲)印刷品的外形开始摆脱之前的手稿或手抄本外形,印刷品的出版数量相比之前急剧提高。印刷出版行业在这一时期已经遍及欧洲几乎所有的主要城市,巴黎、威尼斯和里昂是当时欧洲的出版中心。出版行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人阶层,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商人需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后,他们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驱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拓宽印刷书籍的销售市场,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保证。不论是出于完全的经济目的还是怀抱宗教或政治理想,印刷商都亲历了宗教改革——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运动,而他们的出版行为,更使其第一次真正获得了上至国王、下至普通民众的重视。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给市民阶级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带来了好处”。
——摘编自张炜《社会变迁的催化剂:16世纪英格兰的印刷媒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印刷术陆续传入我国,经不断改进,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报纸、杂志、近代新型教科书和连环画等大量出版。1879年,点石斋印书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家私人出版企业的出现。此后,近代性质的民营企业大量出现。在晚清经史子集出版以后,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以图书(主要是译作)为载体,大量涌入中国,同时,晚清中国的图书典籍也被大量翻译成外文,广泛流入英、法、德、俄、日等国。
——摘编自肖东发、杨虎主编《中国出版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出版行业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出版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19.[中国的改革开放](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5—10月 谷牧、邓小平出访西欧五国、日本、新加坡
1978年12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0年 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二 在列宁的倡导下,1920年11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租让法令,其主要内容是:由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间,把企业、矿山、森林等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开发,他们利用苏维埃国家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把一部分产品交给苏维埃国家。邓小平大胆地提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租让制思想。1921年,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邓小平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则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编自陈书月《留学经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过程的特点。(8分)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说法的依据。(6分)
20.[国际治理体系](12分)
材料 现行的国际治理体系是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大国集团建立的,主要治理机制包括协调国际政治的联合国、协调全球贸易体系的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以及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七国集团”等。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并没有通过全球治理体制的民主化接纳新兴市场的利益和声音,这种冲突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载入其中,肯定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国际社会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共识。但事实上,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仍然是双轨制:多元主义秩序与强权秩序并存并行。
——摘编自曹亮亮《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祭祀的 是“神”,文献中开篇即称“天命”,明商朝礼制带有神权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是祭祀鬼神,并不是祖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神权处于统治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礼乐制度起源于周朝,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出土汉代铁器达318件……中牟曾发现汉代犁壁”可知,汉代河南地区普遍使用铁制农具,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获得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步型定型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工具的普及,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有所发展,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曹霸喜画瘦马,取马于真形”“重在筋骨”,而曹霸弟子韩幹“所画马则奇毛异状,筋骨既圆”“其丰肥壮美之貌与曹霸不同”,表明唐代画家审美意识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鞍马画成为文人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鞍马画一种绘画题材,无法体现画家们创作题材的丰富与扩大,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为:范成大在袁州停留期间,听说仰山景色壮丽,因此去游玩,看到了仰山梯田壮观的景象。这说明袁州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B项正确。仰山只是梯田比较壮观,并未形成所谓的旅游区,排除A项;城市发展可能会占用耕地,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梯田是根据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合理开发,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在朝廷则为善政,在天下则为善俗”“患难相救护”“毋以下而犯上”等可知,族谱家训中蕴含了儒家思想,族谱家训的编写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C项正确。儒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并不是由族谱家训确立的,A项错误;唐代以后士族制逐渐消失,B项错误;基层组织主要是指地方行政机构,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主旨是李鸿章为减少设电线杆的阻力,主张改设地线,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洋务派不得不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与顽固势力冲突,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其局限性是不能使中国改变落后的面貌,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铺设地线是比较科学安全的做法,但李鸿章此举的出发点只是减少开展洋务运动的阻力,而非他本身具有科学意识,排除C项;设电线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民用工业范畴,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1903年张之洞明确反对使用新名词,但他在1904年创作的《学堂歌》中使用了大量新名词,这表明新思潮影响了张之洞,A项正确。权利、自由等词,并不是洋务派的主张,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排除B项;张之洞使用新名词并不意味着认同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1904年戊戌变法已经结束,排除D项。
8.答案:B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以及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可知,毛泽东已确立了团结、积极联合多方势力抗日的战略,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10.答案:A
解析: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了企业经营的活力,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国企改革的内容,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两个法令,前一个规定人民应杀死颠覆雅典民主制的人,后一个给予刺杀僭主者的子孙一定特权,都体现了对民主制度的维护,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雅典的民主制“时常”受僭主威胁,A项错误;材料反映法令号召公民维护雅典民主制度,并褒奖刺杀僭主者的子孙,并没有体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项错误;两项法令的规定,并未体现民主权力的滥用,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16世纪末”“海战”“英国海军……取得了胜利”的信息判断,这指的是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间发生的海战。此战西班牙惨败,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西欧地缘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项正确。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A项错误;C项表述绝对化;题干涉及的战役与荷兰无关,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卢梭反对“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卢梭关注人的情感和个性、尊重自然,是浪漫主义之父,D项正确。卢梭反对过度推崇理性而非反对对理性的推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性和依靠本能行事,排除B,C项。
14.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到为防止“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斯大林借此号召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国家的落后状况,说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的严峻,B项正确。“国家尚未独立”不符合当时苏联历史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当时的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C项;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内局势失控”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东亚大陆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国家处于尖锐对立状态,这是美苏冷战在亚太地区的具体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共体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此举意在扩大欧共体自身在全球的经济影响,C项正确。从材料所述经济援助措施及相应规定可知,材料主旨并非欧共体对非洲的经济侵略,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共体广泛接纳第三世界国家,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非洲国家并未被正式吸纳进欧共体内部,D项错误。
17.答案:(1)含义: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2分)
原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每点2分,共4分)
(2)核心观点: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2分)
重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第一小问主要含义,根据“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含义是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第二小问原因,之所以说“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郡县制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
(2)第一小问核心观点,根据“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可知,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第二小问重要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18.答案:(1)印刷技术的革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商人阶层大量投身出版业。(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丰富了民众日常文化生活;为资产阶级的改革、革命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第(1)问,由材料“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及大型印刷机被很好地用于出版行业”,可得出印刷技术的革新对出版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由商人“受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驱使”投身印刷出版行业,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处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对出版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晚清出版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材料“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以图书(主要是译作)为载体,大量涌入中国”可知,出版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中国通过出版行业的兴盛引进了西方启蒙思想,这有利于后续资产阶级的改革、革命运动的开展。
19.答案:(1)特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渐进式推进;由试点到全面铺开,不断深入;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伴随思想解放。(每点2分,共8分,任答4点即可)
(2)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是在计划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体制;学习苏俄租让制,建立经济特区;学习苏俄重视商品交换,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10月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可以得出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可以得出由试点到全面铺开;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现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主导,伴随着思想解放(谷牧、邓小平出访国外)。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是在计划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体制。结合材料分析,邓小平借鉴苏俄租让制的做法创办经济特区;根据材料“列宁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邓小平进一步得出了‘计划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结论”,概括得出学习苏俄重视商品交换,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答案:示例:
观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2分)
论述:这一理念符合时代主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这一方案符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要解决生态问题、安全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必须协商合作、同济互助。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载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走合作共赢的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治理体系。“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即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提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如据“2017年3月17日……体现了国际社会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共识”可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然后可以从时代背景(时代潮流)、解决的问题(内容)、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