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山东专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这反映出当时( )
A.耕作农业获得长足发展 B.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显著
C.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2.下图是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瓷身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 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3.李沆(北宋名相)字太初,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一夕,(宋真宗)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刘娥:出身寒微)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上述史事体现了北宋( )
A.统治阶级仍未打破门第观念 B.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良好
C.高级官僚深受理学观念侵染 D.皇权受到了“制度性”约束
4.乾隆在位时,下令禁止为本朝“名臣”建碑纪念,已建之碑亦要销毁,并提出“名臣之称,必其勋业能安社稷方为无愧……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 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之别”。这说明清朝( )
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科举制度无法有效选才
C.奉旨行事成为常例 D.儒家纲常束缚士人思想
5.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 )
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 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
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
6.袁世凯在直隶新政中成效显著,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一致承诺清帝退位后选举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督促他加紧完成推翻满清统治的任务。英国等列强也挺袁,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全票通过袁当选临时政府大总统。这说明(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抛弃
C.袁世凯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 D.国人对袁世凯就职充满期待
7.彭德怀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根据地后,于1928年2月写诗称赞: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以湖泊或山区。由此可知,彭德怀( )
A.认为根据地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 B.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C.强调根据地发展要重视军队建设 D.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8.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中国获得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C.团结抗战及其战略方针确立 D.国内军民的抗战情绪愈发高涨
9.1946年,胡蛮在其《中国美术史》一书中批判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中西融合的美术道路时指出,徐悲鸿“缺乏有现实的革命内容题材人物的创作”,林风眠“缺乏现实的社会的内容”,提出现代中国美术的出路只能是提倡“为人民的艺术”。由此可知,胡蛮( )
A.带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 B.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流派
C.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 D.借助文学艺术服务阶级斗争
10.198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小型企业可以推行承包、租赁责任制。大中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规定旨在( )
A.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 B.激励企业提高效益
C.扩大承包经营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中世纪时,北欧人以海盗袭掠的方式频频入侵法国西部沿海。862年,法王秃头查理自认无力保护人民,遂被迫下令各地封建贵族自行修建城堡,举兵御敌。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
A.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B.加强了法兰西内部团结
C.取得反入侵斗争的胜利 D.法国西部经济持续衰退
12.下表所示为1913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情况及其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国家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沙俄
殖民地面积(km2) 30 3 350 290 1 060 1 740
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 32% 13. 6% 14.8% 6. 1% 8.2%
A.欧洲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C.世界被大国瓜分完毕 D.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13.英国议会于18世纪中后期颁布了相关法案,对东印度公司的公司结构和对印度管理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如禁止公司肆意发动战争,惩处公司职员贪污腐败等,并提出“关心印度属民幸福”。据此可知,此法案是( )
A.议会与国王妥协的结果 B.为英国殖民印度服务
C.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体现 D.秉承自由贸易原则而制定
14.苏联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苏联农村的主导地位,下表为 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情况,材料反映了集体农庄( )
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公斤)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5年
谷类 2.0 1.6 1.0 0.8 0.7
土豆 1.2 0.4 0.3 0.5 0.3
A.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C.完全不利于苏联社会发展 D.加重农民生活负担
15.1991年北约出台了《联盟新战略概念》这一重要文件,深刻分析了自身所处的战略环境和来自防区之外的诸多威胁,表达了对“域外”威胁的重视。据此可知( )
A.美国试图维护世界霸权 B.美苏两极对峙进一步升级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区域性冲突影响世界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面的唐代长安示意图展现了众多的历史现象。
——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从图中任选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7.鲁迅曾经说:“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 魏源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冯桂芬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甲午中日战争后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根据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角度,谈谈你对鲁迅所说的话的理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新中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要求在城市实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为农村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和在全国建立户籍制度奠定了基础。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1959年到1977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指示》等文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制度管理格局。1978年至今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时期。其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X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等文件, 逐步松动户籍制度严格管控人口流动的坚冰。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根据材料及所学,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进行合理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历史书籍,必须坚持史料实证的态度与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得以迅速复原,并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关系这一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在4年时间内,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其中80%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等
材料四 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1)就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来说,四则材料中有些观点可以互相印证,请从材料中举两例,并说明。(6分)
(2)上述四则材料中,有些材料的观点互相矛盾。从材料中举两例,并说明矛盾的是哪些材料,矛盾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应如何衡量史料的价值。(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贡”“助”“彻”为夏商周时期施行的赋税制度。“贡”指人民使用土地而输纳一部分产出给国家,“助”指人民耕种私田的同时助耕公田,并将公田产出缴纳给国家,“彻”指国家将耕地产出按一定比例抽取并收归国有。这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经济剥削,C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材料“作为陈设供器”“装饰着……佛教题材纹饰”表明,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C项正确。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在唐朝形成,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瓷器,南北方的制瓷水平无法得知,排除B项;在古代,宗教只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政教合一”说法错误,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作为宰相的李沆敢于焚烧皇帝的手诏,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的手诏未经过既定程序,不合规范,体现出宋代皇权受到“制度性”约束,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皇权受到制度的约束,不是门第观念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皇帝手诏显然没有通过三省六部的商议,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理学观念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乾隆皇帝的核心观点是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皇权加强,一切皆由皇上乾纲独断,奸臣无处容身,也不需要名臣,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仍是中国的基本选官制度,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行政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奉旨行事的情况,排除C项;儒家纲常对于士阶层的思想有束缚作用,但非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现象的根源,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的父亲为其儿创作的挽联不仅抒发了哀愁之情,还从国家和历史的角度来悼念烈士,这正是民族压力下思想启蒙的表现,A项正确。从材料中“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看出晚清政府高官不是完全固守传统、思想保守,排除B项;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是指受众面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在直隶新政中成效显著,革命党人、立宪派承诺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英国等列强也支持袁,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全票通过袁当选临时政府大总统,说明国人对袁世凯就职充满期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君主立宪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袁世凯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可知彭德怀认为毛泽东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正确的道路,B项正确。彭德怀肯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没有指出“左”倾错误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根据地发展是否要重视军队建设,排除C项;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是毛泽东,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6年”,以及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可知,毛泽东已确立了团结、积极联合多方势力抗日的战略,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胡蛮通过批判徐悲鸿和林风眠等人的美术道路,提出现代中国美术创作要贴近现实革命与社会,提倡“为人民的艺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A项正确。胡蛮倡导现实主义,他虽批判徐悲鸿、林风眠的美术道路,但不代表他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流派,B项断章取义,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国外局势,体现不出胡蛮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胡蛮借助文学艺术服务阶级斗争,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都作出了经营机制方面调整与改革的规定,这有利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B项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材料未涉及企业所有制改革,排除A项;实行扩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规定本身的内容,不是实行这一规定的目的,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题干中“深远影响”是解题的关键,表面的、短时间内的影响都不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由材料可知,在外敌入侵面前,法王无力保护人民,被迫下令各地封建贵族自行御敌,这将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法王的权力和威信不断下降;二是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A项正确。“加强了法兰西内部团结”“取得反入侵斗争的胜利”“法国西部经济持续衰退”都是表面的、短时间内的结果,并非深远影响,排除B、C、D三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最强,但是其殖民地面积很小;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和工业国,工业生产能力与德国接近,但是占有殖民地的面积最大;法俄两国工业生产能力排名靠后,但是殖民地广阔。这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913年,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工业发展迅速,但不能说明各国工业化基本完成,排除A项;“瓜分完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一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针对东印度公司粗暴的殖民方式以及内部的腐败现象,出于维护印度殖民事业的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目的而颁布法案,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议会与国王在印度殖民问题上的妥协,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英国议会从殖民方式以及东印度公司职员腐败角度对东印度公司加以限制,这属于政治层面,而非经济领域,排除C项;自由贸易原则是工业革命后才在英国逐渐被接受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农民从集体农庄社会生产所获得的实物收入骤减,实物工资水平的降低说明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加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现代化,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的数额,不能反映出分配原则,B项错误;二战的爆发给苏联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集体农庄为支援前线和城市居民粮食供应做出贡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C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所主导的北约将所谓的“域外”威胁视为战略目标,其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A项正确。1991年美苏两极对峙宣告终结,排除B项;“域外”威胁是美国为增强其域外的影响力而设置的目标,并非恐怖主义势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性冲突,排除D项。
16.答案:历史现象:佛寺、道观和摩尼教庙宇等遍布长安各居民区。(2分)
形成原因:唐代前期国力强盛,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2分)
皇室为巩固政权,奉老子为始祖,道教一度处于尊崇地位,因而长安城中道观众多;佛教自魏晋以来长期盛行,到唐代发展至鼎盛阶段,因而长安城中佛寺也很多;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来宗教大量传入中原,长安城内摩尼教、景教等教派的庙宇较多。(6分)
评价:这是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的体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客观上冲击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地位。(3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从历史地图中选取一例历史现象,进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并作简要评价。作答时既可从长安示意图中提取出“佛寺、道观和摩尼教庙宇等遍布长安各居民区”,也可提取出“长安城市布局方正严谨”“商业区和居民区的界限严明”等历史现象,建议考生选取知识储备充足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时要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完整有序。
17.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2分)
理解: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图存之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最早萌发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洋务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改革的旗号,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9分)
总之,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并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向前发展。(2分)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国的脊梁”、材料中的人物及其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冯桂芬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改革封建制度;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由此,可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角度回答,探讨近代先进人物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阐述时注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答案:示例: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历史性变化。(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开展国家建设,我国建立了新的户籍制度。这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并为新型民主政治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为解决城市粮食等资源紧张问题和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在户籍管理上,国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实施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以农民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增多,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新时期的户籍改革,提高了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保障。(8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变迁,适应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在需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的户籍制度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进行新的变迁。(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变迁。首先,根据“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1959年到1977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制度管理格局”“1978年至今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时期”等信息,可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建立新型民主政治,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改革开放的实施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得出户籍制度与历史阶段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接着按时间顺序依次梳理每一个阶段户籍制度的内容或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户籍管理与巩固政权之间的关系等。最后从整体上对户籍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展望。
19.答案:(1)互证:四则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
举例说明:材料一认为“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材料二认为“使欧洲得以迅速复原,并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4分)
(2)矛盾举例: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是遏制苏联。(4分)
看法:史料的真实可信程度;史料的具体、丰富程度;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重要程度;史料的独到性及其稀有程度;史料是否能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5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材料二中“使欧洲得以迅速复原,并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三中“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和材料四中“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可知,四则材料都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中任取两则材料举例说明即可。
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和材料四中“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遏制苏联的力量”可知,材料二认为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而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是遏制苏联。第二小问,可从史料的真实可信程度、具体丰富程度、独到稀有程度、能否印证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