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14 20: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磷元素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磷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
C.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g D.每个磷原子中有16个中子
2、人体缺碘或碘过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这里的“碘”是指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钠 B.钙 C.铁 D.铝
4、下列关于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D.干冰升华过程中,干冰分子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
5、铬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金属。如图是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铬原子的质子数是24 B.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C.铬属于金属元素 D.铬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6、湿衣服经过晾晒就能变干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停运动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的质量很小
7、下列关于物质组成和构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
B.原子、分子理论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8、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元素是金属元素
B.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图中n的值为4
9、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KOH B.HCl C.NO2 D.SO2
10、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有关钠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B.质子数为11
C.最外层电子数为1
D.核外有3个电子层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回答:
(1)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说明镓的熔点________(填“低”或“高”)。
(2)金属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3)上图为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_____。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
(2)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快___________;
(3)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___________;
(4)冰融化变成水后,化学性质不变___________。
3、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微粒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则该离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
(2)若B微粒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y=______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氯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氯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______个,氯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请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
5、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2)1869年,______(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12号元素的核电荷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的元素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4)第三周期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已知一个CO分子质量为N千克,一个CO2分子质量为M千克(设两分子中碳、氧原子分别相同),若以一个氧原子的十六分之一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标准,则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用M、N表示)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请填空或进行计算:
(注:第2、3小问写出计算过程并对钠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钠原子核内有____________个中子。
(2)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多少?
(3)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3、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5.146×10-26kg,若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求: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整数)
(2)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3)相同质量的镁、铝、铁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 。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大家对实验现象产生不同看法:
(1)有人认为是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2)又有人认为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你认可看法是________。
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答有关问题。已知酚酞和氨水相互接触会变红,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方案一)如图1。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2)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小纸花是用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白色滤纸折叠而成,再用细线固定在瓶中,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浓氨水均落到瓶底,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迅速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约10℃)和热水(约40℃)中。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由此得出的结论:温度越_______(填“高”或“低”),分子运动得越快。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磷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A错。
B: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磷原子核外有15个电子。B错。
C: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C错。
D:每个磷原子中有15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31,所以每个磷原子中有31-15=16个中子。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2、B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这里的“碘”是指元素,故选:B。
3、D
【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D。
4、C
【详解】
A、质子、中子、电子更小,错误。
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正确。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由图可知,铬原子的质子数是24,选项正确;
B、元素信息图中正下方的数字就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选项错误;
C、铬元素的名称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D、由铬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铬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选项正确;
故选B。
6、A
【详解】
湿衣服经过晾晒就能变干的原因是水分子不断运动到了空气中,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A。
【点睛】
7、D
【详解】
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看似庞杂无序的化学物质均统一于种类有限的元素之中,不符合题意;
B、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是重要的科学思想工具,不符合题意;
C、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不符合题意;
D、跟卢瑟福原子模型比较,道尔顿原子模型不科学,但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对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
A、硒元素中文名称中偏旁“石”表示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硒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得n=6,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KOH中含有钾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物质中含金属元素。
B.HCl中含有氢元素、氯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C.NO2中含有氮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D.SO2中含有硫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故选:A
10、A
【详解】
A、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错误。
B、圆圈内数字为质子数,是11。正确。
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正确。
D、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核外有3个电子层。正确。
故选A。
【点睛】
二、填空题
1、
(1)低
(2)69.72
(3)3
【分析】
(1)
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说明镓的熔点低,低于人的体温。
(2)
从元素周期表最下方数字可知,金属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3)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1=2+8+18+X,X=3。
2、
(1)分子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解析】
(1)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2)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快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3)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4)
冰融化变成水后,化学性质不变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3、
(1)Mg2+
(2) 7 得到
【解析】
(1)
若A微粒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那么质子数比电子数大2,有12个质子,为12号元素镁元素,则该离子为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2)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B微粒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y=17-2-8=7,该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4、17 非金属
【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氯的原子序数为17,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17;氯元素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核外电子排布为2、8、7,所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填:17;非金属;。
5、
(1)A
(2)B
(3) 12 非金属
(4)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依次排列(合理即可)
【解析】
(1)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则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
(2)
A. 张青莲为测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不符合题意;
B.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符合题意;
C. 拉瓦锡测定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则12号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2,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的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4)
由图可知,第三周期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依次排列。
三、计算题
1、m(O)=M-N
m(C)=2N-M
Mr(C)==
【分析】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M-N,一个碳原子的质量=N-(M-N)=2N-M,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算出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解:因为一个分子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质量为M千克(设两分子中碳、氧原子分别相同),所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M-N,即m(O)=M-N;
又因为一个CO分子质量为N千克,所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N-(M-N)=2N-M,即m(C)=2N-M;
相对原子质量=其它原子的质量÷一个氧原子的十六分之一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所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Mr(C)==。
2、
(1)12
(2)解:设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x。
由题可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有:
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x=3.820×10-26kg
答: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20×10-26kg。
(3)解: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分析】
(1)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质子数为11,所以钠原子核内中子数=23-11=12,故填:12;
(2)
见答案(2)
(3)
见答案(3)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并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1)31;(2)15;(3)镁;
【详解】
(1)= ;
(2)A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相对原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质子数为x,则有2x+1=31,解得x=15,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5;
(3)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真实质量成正比,由于原子量的大小关系是镁<铝<铁,所以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相同质量的金属所含原子个数与其原子量成反比,故相同质量的三种金属含原子的多少关系是:镁>铝>铁。因此相同质量的镁、铝、铁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为金属镁。
四、实验探究
1、A中液体变成红色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对比 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详解】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A中液体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该实验采用了对比实验方法;其原因中B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因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酚酞呈无色,说明不是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2、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缺少氨气处理装置 冷水和热水中的小纸花都会从下至上依次变为红色,但热水中的小纸花先全部变红 高
【详解】
方案一:
(1)已知酚酞和氨水相互接触会变红,浓氨水有挥发性,图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2)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从环保角度分析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缺少氨气处理装置;
方案二:
(1)观察到的现象是:冷水和热水中的小纸花都会从下至上依次变为红色,但热水中的小纸花先全部变红;
(2)由此得出的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