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滤纸和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
B.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验证水的组成
D.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2021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D.电解水时,能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下列措施与该战略不相符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D.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4、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5、如图描绘了成语“釜底抽薪”,其体现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移走可燃物
6、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物质属于新能源的是
A.可燃冰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7、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逃离着火区域
8、当炒菜锅的油开始着火时,灭火的最佳办法是
A.盖上锅盖 B.向锅内浇水 C.向锅内撒土 D.使用灭火器
9、下列关于物质及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电子、光子、量子属于化学物质
B.化学变化有可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来不存在的物质
C.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
D.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获得物质和能量
10、古诗词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从化学视角对以下俗语、诗词理解不当的是
A.“铁杵磨成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满架蔷薇一院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D.“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天然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1)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室温下,充分燃烧1g天然气和1g煤,产生的CO2及热量的对比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哪些?___________
(3)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催化重整(Ni作催化剂)可制得CO和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初中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煤、________、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排放污染物较少,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碳单质家族成员很多,如金刚石、石墨 、C60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写字母序号)。
A.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B.石墨合成金刚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原子的结构不同
D.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3、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4、用下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实验1中试管中80℃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实验2观察到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请你分析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燃料的使用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
(2)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_______气体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就能得到乙醇汽油,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试计算实验室制取0.4g氢气,理论上需要消耗金属锌的质量?______
2、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滴三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试计算这只坏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_____.
3、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经开采得到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取32克样品放置在一密闭容器内,该样品迅速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将甲烷气体分离并完全燃烧,得到8.8g二氧化碳。求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单质,杂质不与水反应)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产生一种俗称为水煤气的气体燃料(水煤气中不含甲烷等有机物),为探究水煤气的成份,该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新鲜的鸡血遇一氧化碳由暗红变为樱桃红色:生石灰、浓硫酸常用做干燥剂。
(制水煤气)设计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见图1(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已省略)。
(提出猜想)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煤气中一定含有水蒸气,小组成员对水煤气的其它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
(1)猜想1:H2 CO2
猜想2:COCO2
猜想3:H2 CO
猜想4:_______
(2)请你说明猜想2不能成立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3)图2中通入水煤气后,能说明水煤气中不含CO2,含有CO的现象是__________。
(继续实验)在B处点燃气体,然后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4)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_________,猜想__________成立。
(5)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燃烧的现象和产物与红磷完全相同)
(初步探究)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8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2)步骤③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3)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4)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5)若把80℃的蒸馏水换成20℃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用手持技术定量检测白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
(反思交流)
(6)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反应前容器中只含有氧气
B.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C.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同时加热滤纸和乒乓球碎皮,乒乓球碎皮先燃烧,说明乒乓球碎皮着火点低,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无现象,将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中无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
C、加热水,水蒸汽遇玻璃片冷凝,属于物理变化,无法验证水的组成,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为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瓶底加入少许水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加细沙,错误。
故选:A。
2、C
【详解】
A、明矾溶于水生成絮状物,有很好的吸附性,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说法正确;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很好的吸附性,将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软化,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说法正确;
答案:C。
3、A
【详解】
A、冬季燃煤取暖,增加碳排放,不符合题意: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做的节能减排,符合题意;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能,符合题意;
D 、 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4、B
【详解】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使火熄灭,不能用水浇灭,故A选项正确;
B、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故B选项错误。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故C选项正确;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进行灭火,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5、D
【详解】
釜底抽薪从燃烧与灭火的角度理解就是把柴火从锅底抽出,使火停止燃烧,才能使水止沸,所以其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选D。
6、B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可燃冰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不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故选B。
7、A
【详解】
A、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因为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
故选A。
8、A
【详解】
A、当炒菜锅的油开始着火时,可以盖上锅盖,隔绝空气灭火,符合题意;
B、向锅内浇水,油的密度比水小,会覆盖在水的表面继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C、向锅内撒土,可以隔绝空气灭火,但是会污染锅内的菜,不符合题意;
D、当炒菜锅的油开始着火时,火势较小,无需使用灭火器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详解】
A、电子、光子、量子属于微观粒子,不属于化学物质,物质是宏观概念,说法错误;
B、利用化学知识,既可以提炼出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例如,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还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例如,用石油作原料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洗涤剂等,说法正确;
C、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改变,说法错误;
D、有些物理变化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说法错误;
答案:B。
10、C
【详解】
A.“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理解得当。
B.“满架蔷薇一院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理解得当。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理解不当。
D.“真金不怕火炼”——金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理解得当。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不可再生
(2)等质量的甲烷燃烧产生的CO2少,产生的热量高
(3)
【解析】
(1)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2)
由图一可知,燃烧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天然气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小于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由图二可知,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燃烧,天然气放出的热量更多,故填等质量的甲烷燃烧产生的CO2少,产生的热量高;
(3)
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催化重整(Ni作催化剂)可制得CO和H2,则化学方程式为;
2、
(1) 石油 CH4+2O2CO2+2H2O
(2)CO2+2NH3CO(NH2)2+H2O
(3)BC
【解析】
(1)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
二氧化碳和氨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H3CO(NH2)2+H2O。
(3)
A、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单质,比如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石墨等单质,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而石墨质软,不符合题意;
B、石墨与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单质,故石墨合成金刚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两种物质的结构不同,符合题意;
D、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环保,回收,便利等因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C。
3、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详解】
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通过改变对煤粉的加工,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故填:使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燃烧更充分。
4、
(1)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并隔绝空气 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水中的白磷燃烧了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2)试管中的水吸收了部分热量,试管壁的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能说明是试管中的水吸收了热量,使得试管的温度没达到纸片的着火点即可得分)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氧气或空气;第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1)
①中热水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并隔绝空气,白磷虽达到了着火点,但未接触到空气,故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②中,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故水中的白磷燃烧了。①②的变量是是否与氧气接触。得到的结论是可燃物燃烧要有足够的氧气或空气;
(2)
①中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故纸片发生燃烧,②中,纸片与空气接触,是可燃物。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试管中的水吸收了部分热量,试管壁的温度未达到纸片的着火点所以不燃烧。
【点睛】
5、
(1)天然气
(2)SO2、NO2
(3)C2H5OH+3O22CO2+3H2O
【解析】
(1)
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2)
煤中含有硫、氮元素,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气体污染物,能形成酸雨,故填:SO2、NO2。
(3)
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2H5OH+3O22CO2+3H2O。
三、计算题
1、13g
【详解】
设消耗锌的质量为x
x=13g
答:理论上需要消耗13g锌。
2、12960mL
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托地、用生活中的废水冲马桶、使用节水龙头、刷牙时用口杯接水、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等合理即可。
【详解】
这只坏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3×60×60×24÷20=12960mL,故填12960mL;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托地、用生活中的废水冲马桶、使用节水龙头、刷牙时用口杯接水、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故填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托地、用生活中的废水冲马桶、使用节水龙头、刷牙时用口杯接水、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等合理即可。
3、解:设生成8.8g二氧化碳需要甲烷质量为x
答: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是10%。
【详解】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H2、CO、CO2 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变樱桃红色 H2 3
【详解】
(1)通过分析,猜想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猜想1:H2、CO2;
猜想2:CO、CO2;
猜想3:H2、CO;
猜想4:H2、CO、CO2;
故填: H2、CO、CO2。
(2)猜想2不能成立的理由: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故填: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中应该含有氢元素,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
(3)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鸡血的性质可知,图2中通入水煤气后,能说明水煤气中不含CO2,含有CO的现象: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由暗红变樱桃红色;
故填: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新鲜鸡血由暗红变樱桃红色。
(4)气体通过A后再在B处点燃时,观察到所罩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氢气燃烧生成水,由此证明水煤气中含有氢气,猜想3成立;
故填:氢气;3。
(5)由探究结果可知,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③②①⑤④ 向装置内加水淹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或向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由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详解】
[初步探究]
(1)正确的操作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8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所以序号为:③②①⑤④;
(2)该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为:向装置内加水淹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向左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或向右拉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管口由气泡产生,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
(4)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
(5)若把80℃的蒸馏水换成20℃的蒸馏水,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可知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还包括:可燃物需要达到燃点;
[反思交流]
(6)对于实验数据分析,反应初始阶段,装置内的氧气只有20%的占比体积,说明除了氧气,还含有其他气体,故A错误;
白磷熄灭时,瓶内还含有5%的氧气,故B错误;
实验数据说明,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故C正确;
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