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023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作文系列训练之
审题立意知识构建
一、什么是审题与立意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是对命题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背后引导语的领会,对作文写作要求的理解;是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引导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二、怎样审题与立意
1.审题三原则
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其功能主要是为考生拟定话题提供支撑、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高考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提炼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考生审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过程,即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1)整体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可以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所提炼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
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所给的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是在对作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中心明确”就是针对立意所提出的要求,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
(1)准
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2)稳
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3)深
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4)新
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3.操作分步走
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因为考场特殊的时空限制,考生不可能有绝对充裕的思考时间。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所以,要把审题和立意联系起来考虑,而且要做到快速、准确。
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写作者的思想、思维、语言和情感。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还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
4.审题示例
[2021 ·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考情分析
①选材特点
该作文题属于思辨类材料作文。材料虽然字面上回避了宏大主题和热点话题,但却暗扣了百年前建党背景和当前国家重视引导体育教育,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其强健的体质,锻炼其坚强的意志,使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通过体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从表层次看,作文题选取的材料是毛泽东百年前发表在《新青年》上《体育之研究》中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从深层次挖掘,其是对考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作文题的思辨性很强,侧重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考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②设题特点
体现了高考内容和要求。凸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发展的联系;既具有密切联系生活的现实性,又具有理性思考的灵活性。
③能力指向
体现出高考命题理念。试题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通过设置切合考生实际的情境,引导考生结合材料思考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等问题,畅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以此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
对应着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2)审题
第一,审读材料
材料共五句话,可以分五个层面去解读。
第一层,“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交代材料文字背景,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也是一场山崩海啸式大变革的酝酿过程,所以《体育之研究》不止在谈体育,更旨在强调体育所能带来的变化。
所以,第二层紧接着变化而来。“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即表明体育带给人身体的变化,是日积月累式的变化。具体是怎么变的呢?“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耳聪目明,是人健康的体现,也是精神明亮的外在表现。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魄,还能使不明变明、不聪变聪、不强变强、由弱转强,直接改变事物的性状。
第三层告诉我们,“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放弃自律,放纵自己,在诱惑面前意志不坚定,都有可能丧失原有的“明”和“聪”这类优质条件,成为昏聩老朽的无用之人;“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天赋不能决定一切,后天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有助于绘就人生的灿烂星河。至强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也会变强,所以要勇于打破常规,不被现状所束缚。
第四层是一个态度和状态问题。“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者无需骄傲自恃、得意忘形,相反需时时保持警醒,让生命处于不断自我超越的状态,方能对得起这天赋异禀;“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你觉得它不好,那就改变它。弱者具有更强的反弹力,有更多提升的空间和更好发展的可能。
最后一层,“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天诱我强,文字背后有一股不服输、不认命、不自弃的倔强以及乐观无畏、勇于作为的自信豪迈。
第二,审清要求
要 求 :①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⑤不少于800字。
注意:“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暗示考生要在理解材料论述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见解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不是要考生简单地结合运用材料,而是要考生在提取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考虑,从而精准立意。
通过“二审”,就可以进入立意阶段了,考场作文是否切题,就看立意是否准确,但准确恰当的立意是建立在审辨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立意就是要能找出一个概括作文观点的句子。
第三,解读示例
①感悟材料,抓住核心。
作文题材料引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阐述的核心是“强与弱”的辩证关系。考生在感悟毛泽东这一段具有辩证意味的材料时,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体育。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结合材料”,如果连材料都不谈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
②由此及彼,对接现实。
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启示”,这“启示”二字是命题者在暗示考生写作不能拘泥于此材料,重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启示”。因此,考生应以“体育”作为突破口想一想材料中的强与弱、喜与悲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转化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或古今中外有何典型例子与材料中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这样对接现实——社会上的人与事,在“体育”(喻体)和其他事物(本体)间建立尽量多的相似点或可比点,并将之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将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等勾连起来,也可以将其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去深入阐发强与弱的变化。
③弘扬正能量,我手写我心。
考生要懂得结合自身体验与感悟,并思考材料论述对当今时代的启示意义,弘扬正能量,以我手写我心。体育能让体质弱者变强,不合理运动也能让体质强者变弱。对个人而言,体育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长智力。对国家与民族而言,体育具有强民、强国的重要意义。故考生在立意行文时,要加强“时代与我”的联系,不能忘了“时代的烙印”“自己的胎记”,要“有我”“有生活”,不要玩文字游戏,要有现实感、现场感。可以写人记事,记凡夫俗子,道人生哲理;可以抒情议论,谈国家大事,论世界走势。
(3)立意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句
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中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有四句,其中关键句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即材料的中心句。关键词有“体育之效”“变化”“强”“弱”
“勤自锻炼”“天之诱我”等。特别是要理解把握“体育之效”:体育可以使人的身体发生变化,可以让视力不明变为明亮,让听力不敏变为灵敏。同时也要注意“强”与“弱”间的转化:天生强健的人,如果滥用自己强壮的体魄,即使是最强健的身体,也终有一天会转为柔弱;然而体质柔弱的人,如果能勤奋地加以锻炼,增益其所缺少的能力,久而久之,也会由弱小变得强大。因此,天生身体强健的人,不要以身体强壮而沾沾自喜;天生身体柔弱的人,也不要以身体瘦弱而自感悲伤。在此基础上,也要准确理解“天之诱我”的内涵,把握个体之“我”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第二步:找准切入口
材料中提及的“强”和“弱”就是最佳的切入口。从关键词、中心句中感悟强弱变化的哲理:世事都有强弱之变。滥用其强,终将变弱;星星之火,也可燎原。不必以强而自喜,不必以弱而自悲。在新时代条件下,弱者应抓住机遇而自强,强者应迎接挑战而益强,且均需不骄不躁,执守初心,砥砺前行……如此,民族复兴则指日可待。
第三步:选定好角度
在表述对“体育之效、强弱变化”的认识与思考时,可谈“强者不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弱者更要自强不息,刻苦自勉”,也可以论述“当面对成功时,别炫耀,别得意;当遭遇挫折时,别抱怨,别气馁”,还可以诠释“‘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增强国人体育锻炼的意识”……总之,以“体育之效、强弱变化”为主题的思考,方向多样,角度自由。但要注意“由此及彼”,即由“体育”谈起,获得启示,联想到人生、社会等方面。
第四步:形成观点句
观点句,就是作文的立意,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线索、议论文的论点。文章有了观点句,就不会偏题、跑题。
立意示例:
(1)以强健之体魄,筑强盛之中国;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强弱之变化,掌控在“自己”;
(4)强者不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弱者更要自强不息,刻苦自勉;
(5)至强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也会变强,要勇于打破常规,不被现状所束缚;
(6)从少年的体质和健全人格抓起,是国家从“弱”到“强”的根本意义。
[范文示例]
强者需“自律”,弱者应“自强”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毛主席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阐释着这样一个道理:强与弱这一组对立面,实际上并不是固化的,并非强则恒强,弱则恒弱,强与弱是能够进行转化的。唯有强者“自律”,弱者“自强”,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杨绛先生曾说:“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强者不自喜,即强者不能因为强而自傲,故步自封,要做到自省、自律。弱者不自悲,即弱者不能因为弱而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要做到自励、自强。也就是说,“体育之效”,不论强弱,都要认识到强弱转化的可能性,从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平和地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变得更加强大。
由“体育”,我联想到“个人人生的发展”。如果强者“自律”,弱者“自强”,就能把积极的状态发挥到完美,把一份事业做大到极致。生而为强,时刻牢记强弱只是相对而言,警醒自己不滥用其强。“不滥用”,首先表现为“自律”,战胜自我才是强者;更重要的在于,强者需保持弱者的心态,像弱者那样自强不息。生而体弱,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身残,则志坚,以学识和专项技能来弥补不足;学历低,则苦心求学,进取不息,长此以往,弱也会变而为强。在运动员生涯创造无数辉煌的郎平,如今,作为主教练的她又一次次带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登上领奖台,正因为她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作为自强不息的资本,更在于她作为强者能够不断地自省、自律,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生征程,书写了新的人生传奇。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自励、自强,以坚韧不拔之志、自强不息之魂同命运抗争,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最强的宣言和告白。“体育”给人的启示是,其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强者“自律”,弱者“自强”,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从古至今,由人及国,强者不“自律”则为弱,弱者“自励”则变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昔日之中国,满清滥用其强,自诩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渐弱;而自近代中国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愈来愈多新青年意识到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局,让他们从迷惘中觉醒,不再因祖国积弱而自卑,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自励自强,勇敢地为祖国奉献青春与力量。而正是因为他们的立志发奋,风雨飘摇的中国才得以一步一步走过战乱与纷争,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
读毛主席发表在《新青年》上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我深刻感受到了“强弱之变”的道理,它像指路明灯,引导我在今后前行的道路上不断锤炼体魄与意志,为强盛之中国而拼搏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