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水的运动(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海水的运动(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14 23: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第一册 3.3 海水的运动
一、单选题
海水中的波浪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读波浪要素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波浪的( )
A.波峰越高,能量越大 B.波高越高,能量越大
C.波长越长,能量越大 D.波谷越低,能量越大
2.下列人类活动需要较高的浪高的是( )
A.冲浪 B.捕捞 C.石油勘探 D.航行
3.最常见的海浪是由( )
A.火山爆发形成的 B.水下滑坡形成的
C.海底地震形成的 D.风力作用形成的
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142.6°E,38.1°N)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发生核泄漏事故。下图是“福岛核电站泄露辐射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日本核电比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常规能源缺乏,核电技术成熟 B.靠近核燃料地,运费低
C.核能是清洁能源,没有污染 D.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5.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露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风向 B.洋流、海陆分布
C.地形、海陆分布 D.风向、洋流
海水透明度是表示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30厘米的白色圆板(透明度板)垂直地沉入水中,直至刚刚看不见的最大深度。下图为我国台湾海峡多年来夏季海水平均透明度遥感影像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台湾海峡夏季海水透明度的总体分布特点是(  )
A.近岸海域透明度高于台湾海峡中部
B.近岸海域透明度低于台湾海峡中部
C.由大陆沿海向台湾沿海透明度逐渐降低
D.由台湾海峡向大陆和台湾沿海透明度逐渐升高
7.导致台湾海峡海域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云层厚度 B.海洋深度
C.沿岸径流 D.海洋浮游生物
东海北部海域汇聚了多种水流,如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中国沿岸流以及日本暖流分支,这些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使得该海域具有频繁的冷暖水的生成、消散现象,从而形成与常见天气系统类似的锋面涡。读6月份中国部分海域的主要水流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水流对应正确的是(  )
A.Ⅰ—中国沿岸流 B.Ⅱ—台湾暖流
C.Ⅲ—长江冲淡水 D.Ⅳ—日本暖流分支
9.甲、乙、丙、丁四海域,最容易出现锋面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方向流动”规律的洋流有( )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⑤
11.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④洋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作用 D.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13.有关海洋表层水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南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这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南赤道暖流与“厄尔尼诺暖流”特征差异较大的是( )
A.流向 B.性质 C.水温 D.成因
15.“厄尔尼诺暖流”的形成将( )
A.改变秘鲁西部的气候类型 B.增加秘鲁西部海域的渔获量
C.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 D.增加秘鲁境内洪水发生的概率
如图是副热带某海区海水温度立体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洋流可能是流经(  )
A.美国东海岸的寒流 B.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北美洲西岸的寒流
17.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则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D.增加沿岸地区降水量
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边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
C.该海区位于北半球 D.②处的洋流性质为暖流
19.流经②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A.
B.
C.
D.
下图示意某季节某大洋局部洋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3月 B.10月 C.6月 D.12月
21.图中①处东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
B.刚果河带来较多的营养物质
C.离岸风和上升流影响显著
D.地处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水温适宜
22.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图中的洋流( )
A.自南向北流 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
C.使沿岸增温增湿 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
图1为北极上空俯视日、地、月运动示意图,图2为中国崇明岛附近2021年1月19日(农历初八)实时潮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置图,2021年1月19日月球位置在( )
A.甲附近 B.乙附近 C.丙附近 D.丁附近
24.读图2判断,当日生产、生活时间安排合适的是( )
A.渔民赶海时间可以安排在6:00前后 B.当地利用潮汐一天可以发两次电
C.满载货物大型货船在6:00前后进出港安全 D.18:00前后岸边晒盐池蓄水
海浪,也称为波浪,是常见的海水运动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下列关于海浪及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风浪—风力大小 B.海啸—海水运动 C.风浪—火山爆发 D.风暴潮—洋流
26.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水深不小于1000m)海水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下图1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图2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图1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图2中的点( )
A.① B.② C.③ D.④
28.图2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北半球的寒流 B.南半球的寒流
C.北半球的暖流 D.南半球的暖流
29.若图2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②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C.④的密度大于③的密度 D.①的盐度小于④的盐度
读世界部分地区的洋流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30.图示大洋环流位于( )
A.大西洋中低纬海区 B.太平洋中高纬海区
C.南半球中低纬海区 D.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31.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①对沿岸温带荒漠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B.洋流③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C.顺洋流④航行,可以从东亚到北美
D.②处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二、综合题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处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海域。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也被誉为“大西洋巨大金矿”。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和捕捞,该渔场鱼类资源急剧减少。下图为纽芬兰海域示意图。
(1)说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
(2)比较①处海域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盐度高低,并简述原因。
33.读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____(填南或北)半球,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图中丙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渔场,它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____(填洋流名称)的交汇处。
(3)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从甲到乙,再返回甲,写出依次利用的盛行风名称和洋流名称。
34.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
材料二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图。
(1)都柏林和印第安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冬季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
(2)丙表示纽芬兰渔场,简要解释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
(3)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欧洲,若想一路顺风顺水,则所借助的盛行风为________,所借助的洋流是________。
(4)若丁处海湾发生石油泄漏事故,那么甲乙两处更容易受污染的是________。
(5)下图为“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材料二C处洋流的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D
1.
本题结合示意图认识波浪形态的基本要素: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示意图形象地说明这几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波浪的波高越高,能量越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冲浪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A正确;而石油勘探、航行、海上捕捞等应避开大的波浪,B、C、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3.
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D正确;火山爆发和海底地震形成的是灾害—海啸,A、C错误;海浪并不是水下滑坡形成的,B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D。
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波浪主要的动力条件是风。
4.A
5.D
本题组主要以日本为背景,考查了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
4.日本地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而日本科技水平高,核电技术成熟,所以日本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高,故A正确;日本没有靠近核燃料地,故B错误;核能一旦发生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故C错误;日本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不是日本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A。
5.福岛核电站核泄露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核泄露辐射污染的范围不断向东扩展,日本东部海域位于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内,盛行风也是导致辐射污染的海水向东扩展的原因,所以ABC错误,故选D。
6.B
7.C
6.读图可知,台湾海峡海水透明度近岸海域低于台湾海峡中部,故A错B对;海水透明度由台湾海峡中部分别向福建和台湾沿海逐渐降低,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B。
7.海水透明度的大小主要受地理位置、大陆径流、自然光场(光照强度)、海水浮游生物和悬浮物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台湾海峡沿岸多径流,夏季台湾海峡附近地区降水最大,径流最大(正值汛期),海水含沙量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等物质汇入近岸海域,使近岸海域海水透明度下降,因此,沿岸径流是导致台湾海峡海域海水透明度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故该题选C。
8.D
9.D
8.结合水流分布位置和四个选项进行判断,Ⅰ对应的是长江冲淡水,Ⅱ对应的是中国沿岸流,Ⅲ对应的是台湾暖流,Ⅳ对应的是日本暖流分支。选D。
9.根据题干“水流相互作用,加上风的作用力”判断水流相互作用的地方易出现锋面涡,图中丁地水流相互作用明显,其余各地没有水流的相互作用,因此丁地最易出现锋面涡。选D。
10.A
11.A
10.
中低纬度洋流为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的洋流,据图可知其在北半球为顺时针,在南半球为逆时针,因此③④符合题意,A正确;⑤⑥为逆时针方向流动,BCD错误。故选A。
11.
大洋环流在不同纬度之间的流动,实现了热量的交换与传递,A正确;①为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的作用,②为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故冬季①沿岸气温高于②,D错误;洋流①③不是交汇,而是背向流动,B错误;④为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的作用,C错误。故选A。
寒流是从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的洋流,它的水温比它所流经区域的水温低。 暖流是从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的洋流,它的水温比它所流经区域的水温高。寒暖流中的“寒”与“暖”是参照流经区域的,如果是不同区域的洋流,它们绝对温度的高低就要看实际情况了。所以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甚至可能高于暖流。
12.D
13.B
考查海洋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2.北半球海区热量净收入从赤道向极地海区先增加后减少,A项错误;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少于支出,B项错误;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在副热带海区最多,C项错误;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耗热,D项正确。故选D。
13.低纬度海区寒流的海水温度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暖流的海水温度,A项错误;洋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区的热量交换,减小高低纬度间海水的温度差异,B项正确;各纬度间海水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洋流,C项错误;近海岸海区受陆地影响明显,温差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D项错误。故选B。
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4、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14.A
15.D
1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而“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两洋流均为暖流,水温均较高,均是在风力吹拂下形成的。故选A。
15.
“厄尔尼诺暖流”将使秘鲁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增加,但不会改变其气候类型;“厄尔尼诺暖流”形成时,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秘鲁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渔获量减少;“厄尔尼诺暖流”自北向南流,阻挡了秘鲁寒流的北上,不利于秘鲁西部海域污染物的扩散;离岸的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加之受西北风的影响,秘鲁境内降水量增加,洪水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故选D。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题干信息“厄尔尼诺暖流”的解读,通过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试题解答。
16.C
17.C
16.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表明洋流向北流,有两种可能:是北半球向北流的暖流,二是南半球向北流的寒流。结合题中选项和世界洋流分布可知,美国东海岸的寒流、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北美洲西岸的寒流是向南流的,A、B、D错;南美洲西岸的寒流向北流,导致大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C对,故选:C。
17.由题,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则是向北流的寒流,流向与北上海轮航向相同,可使北上海轮航速加快,A错;洋流会扩大海水污染的范围,B错;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C对、D错,故选:C。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8.C
19.D
18.
读图可知,30°纬线以南为东北风,30°纬线以北为西南风,因此图中洋流模式位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模式。则①处洋流位于大陆东岸,为暖流;②处洋流位于大陆西岸,为寒流;③处洋流是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暖流;④处洋流是东北信风吹拂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故C正确,A、B、D错误。
19.
由上一小题可知,图示洋流模式位于北半球,②处的洋流为寒流。北半球寒流自北向南流动,A、C错误;北半球水温自南向北递减, B错误,D正确。故选D。
气压带、风带与大洋环流模式图:
20.C
21.C
试题分析:
20.根据经纬度,图示洋流位于北印度洋,属于季风环流。根据洋流的流向,呈顺时针方向,应是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6月,C对。12月吹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D错。3月、10月环流流向不明显,A、B错。
21.图中①处是索马里半岛,东部沿岸海域受离岸风和上升流影响显著,底层的营养盐类泛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导致区域的渔业资源丰富,C对。该地是季风洋流,不是寒、暖流交汇处,A错。与刚果河无关,B错。大陆架、光照、水温不是该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D错。
【考点定位】季风洋流分布及影响,区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名师点睛】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印度洋北部是季风洋流,洋流的流向受季风风向变化的影响,流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区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洋流的性质方向分析,本题中,位置、大陆架、光照等不是主要因素。
22.C
【详解】
从图示轮廓及经纬度或者根据图中的里约热内卢可判断,该区域为南美洲东南部,图中洋流应为巴西暖流,由东北流向西南,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判断,该洋流流经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B项错误;海洋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D项错误。故选C。
23.C
24.A
23.
由材料可知,1月19日为农历初八,图中乙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初一,B错;丙为初七、八,C正确;丁为十五,D错;甲为二十二、三,A错。故选C。
24.
赶海即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A正确;把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一般一天之内海水有两次涨落,所以一天可以发4次电,B错;为避免船舶搁浅,在涨潮水位高时进出更安全,6点前后水位低,C错;岸边晒盐池蓄水应选择水位高时,18点前后水位低,D错。故选A。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农历初八、二十三左右,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为小潮。
25.A
26.B
25.
海水运动形式包括海浪、潮汐和洋流。风浪是由风力引起的,A正确,C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B错误。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D错误。故选A。
26.
由材料可知,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前提条件是:震源深度小于50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水深不小于1000m。读图可知,四地均属于浅源地震,②地海水深度大于2000米,且震级高,震源深度浅,因此最易发生海啸,B正确。从等深线来看,①地海水深度小于200米,③地海水深度小于1000米,A、C错误。④震级里氏5.3级,D错误。故选B。
海水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波浪就是海水质点的一种周期性的振动现象。潮汐就是海水在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作用下所形成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涨落叫做潮,夜晚的涨落叫做汐。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27.A
28.C
29.C
27.
从图中看,图1所示海区表层水温为10~20℃;图2中①的水温为10~20℃,A正确;②的温度为20~30℃,B错;③的水温为0~10℃,C错;④的水温为0℃,D错。故选A。
28.
图中等温线向北温度减少,说明向北纬度高,为北半球,B、D错;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流向,图中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C正确,A错。故选C。
29.
暖流可增温、增湿、增盐度,因此②比①温度高、盐度高,A错。一般来说,海水表层温度越高,密度越低,②温度比③高,密度比③小,B错;④温度③低,密度比③大,C正确;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根据温度可推测出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①温度高于④,纬度较④低,则盐度高于④,D错。故选C。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0.C
31.B
30.
根据图中的经度可知,该地位于太平洋;根据该洋流系统以回归线附近海区为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可知,它位于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故该题选C。
31.
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的热带荒漠形成影响较大,A错;③为东澳利亚暖流,增温增湿,对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B对;④洋流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对南半球的航行产生影响,C错;②处没有寒暖流交汇,D错,所以该题选B。
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N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流经地,增温增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寒流,降温减湿,使沿海地区降水较少。②生物分布:寒暖流交汇地多渔场;盛行上升流的海区多冷水渔场。③影响航海:顺风顺流能增速而节时节能。寒暖流交汇地多海雾或寒流流经地多海雾影响能见度,从而影响航行安全。④影响海洋污染:加快了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利);扩大了污染范围(不利)。
32.(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增多,有丰富的饵料。
(2)①处海域盐度较低。原因:靠近陆地,有河流淡水汇入;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其他海域交换少;高纬度低温海水注入。
本题考查渔场的成因和盐度的影响因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1)据图可知,纽芬兰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容易发生扰动,海水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随着营养物质的增多,浮游生物也随之增多,浮游生物为鱼类的饵料,该地丰富的饵料吸引的大量鱼群并不断繁殖,便形成渔场。
(2)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陆地径流、洋流、降水量、蒸发量等。结合图示可知,①处海域靠近陆地,且位于河口附近,有大量淡水汇入,所以盐度较低;据图可知,该处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其他海域交换少;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极地区冰山崩解,并随洋流向南漂移,使海水得到稀释,盐度降低。
33.(1)北
此大洋环流为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 纽芬兰 拉布拉多寒流
(3)从甲到乙利用的盛行风为东北信风,利用的洋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从乙到甲利用的盛行风为西风,利用的洋流为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本大题以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素养。
(1)
从图中看,该大洋环流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且环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可判断出该大洋环流可能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海区。
(2)
若该环流位于大西洋,则丙处附近海域有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
(3)
如果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则甲位于北美洲西海岸,由甲至乙时,应借助东北信风,从乙返回甲时,应借助盛行西风;由甲至乙时,借助的洋流依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从乙返回甲时,借助的洋流依次为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34. 都柏林 该处为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天然水障 盛行西风 A(北大西洋暖流) 甲 D
本题考查洋流的影响
【详解】
(1)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印第安港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气温低。
(2)纽芬兰渔场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交汇处,饵料丰富;另外不同流向的洋流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3)从美洲返回欧洲,大致的航行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借助的盛行风为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A)。
(4)由图可知丁附近的洋流自南向北流,所以会把污染物携带至甲处,甲更易遭受污染。
(5)C处的洋流自北向南流,为寒流。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动方向一致,由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为暖流,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为寒流,所以D正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