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师: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啊,你们标了自然段吗?
生:标了,
师:有多少个自然段啊?
生:67个,
师:你们随意的浏览一下看看,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生:有小标题,
师:有几个小标题呢?
生:四个,
师:来我们把小标题一齐念一下:
生: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师:凭你的直观感觉,你对哪个小标题最感兴趣?
生:我觉得我对第二个小标题——我看到了什么,比较感兴趣,我觉得这个部分写得很全面。
生:我觉得我对第三个小标题——神秘的敲击声,比较感兴趣,我觉得这个比较有悬念,很有意思
生:我比较喜欢第四个——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个部分不仅航天员觉得惊心动魄,读者读起来也觉得惊心动魄。
师:我们可能每个同学感兴趣的部分不一样,我们尊重第一位同学——我看了什么,那就请大家安静地仔细地快速地浏览这个部分, 这个部分的标题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首先要抓住这个标题,快速地获取信息,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生:他从飞船上看到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生:23自然段,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生:28段,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 ,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生:在24段,看到了祖国的各个省份。
生:有27自然段,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师:老师来说一个,大家看到20自然段,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
师:同学们我们围绕这个标题——我看到了什么,在浏览的过程中,所有与看到这个词有关的词语、句子,都可以快速地勾画出来,老师今天推荐一种浏览的方式 ,跳着读,你扣住标题,然后迅速地找出与标题有关的句子。
师:那么请问,我看到了什么这个小标题所叙述的内容是飞船在哪时我看到的东西呢?
生: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
师:请大家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个部分的内容,这样来概括啊,叙述了飞船在哪儿时,我的所见或者是所闻或者是所感。这个部分主要是所见,我所看到的东西。
师:好,下面哪一位同学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生: 叙述了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上的 许多东西 和太空中的许多东西,但是却没有看到长城。
生:叙述了飞船在太空中时,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抓了第二个标题我看到了什么浏览概括,这篇文章还有三个标题,请大家安静地把另外三个标题包含的内容浏览,并且用一句话扣住标题来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生安静的浏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师:好,如果你可以概括了,就请举起你的手。
生:我概括的是第一个标题,在飞船升空的时候,飞船与火箭产生了共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师:你概括的非常好,紧紧扣住了标题。
生:我概括的是第三个标题,飞船在轨道飞行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本末倒置的错觉,并且还听见了神秘的敲击声。
生:最后一个标题,叙述了飞船在归途中,舷窗出现了裂纹,我觉得惊心动魄。
师:这四个小标题其实暗含着一个顺序,你发现了吗?
生:飞船升空——在太空——在太空——返回的过程
师:这四个小标题的顺序可不可以交换位置呢?比如2134、或者4123从记叙文的叙述顺序来说,是什么呢?
生:插叙、倒叙。
师:那么位置是可以交换的,那么我们浏览呢。是不是也一定要严格按照顺序从头看到尾呢?
生:不一定。
师:比如说,我们拿到一本杂志,我们可以先翻一翻它的目录,如果你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标题,你就会去直接先看这个部分,所以浏览是可以——跳着读的。
师:对的,浏览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习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师:抓住标题去浏览,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像登山的人有了一个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走,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
师:大家通过第一遍浏览,能不能准确回答航天英雄杨利伟首飞太空的起飞时间和落地时间?
生:起飞——2003年10月15日9时。
生:落地——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师:这一天对杨利伟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对中国航空事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应该记住他!
师:杨利伟在首飞太空的过程中,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里 ,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过,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生:他的非常敬业,他要把这段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全部都记下来,所以他没有休息。
生:因为这次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他非常紧张。
师:对,意外,在飞行的过程中,这就是意外,请抓住意外这个关键词,再次 浏览课文,搜寻一下杨利伟 遇到了哪些意外?找到意外后,我们聚焦读,你把那个意外从发生到结束仔细找找,请动笔在文章中勾画出来,并且告诉老师,好吗?
师: 因为文章比较长,段落比较多,发言的时候 ,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说:请同学们看到哪一个自然段,这是在飞船什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
生: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这里简单来说就是:飞船在起飞发过程中发生了共振,这让我非常痛苦。
生:请大家看到31段,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周静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完成。这里可以概括成:在飞船进入轨道时,杨利伟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生:请大家看到36段,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 ,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 时候 就响几声。 既不是 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 的, 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通,咚.....咚咚......咚......这个可以概括为:杨利伟在太空中,听到了多次神秘的敲击声。
生:第47段,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 一样, 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那 种纹路 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 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密的碎纹,眼看越来越多......这说明舷窗上的防烧涂层被烧裂,我误认为舷窗开裂了。
生:请大家看59段,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个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 减速伞一开,又往 那边一拽;主伞开时 ,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 里是说:在开伞落地时,感觉到非常害怕。
师:浏览就像登山一样,抓住标题就相当 于有了目标,那么抓住了关键词 ,就像登山的过程中有了一根拐杖,拐杖时时不离手掌,浏览时时不忘关键。
师:我们一共找出了五次意外,那么面对意外,杨利伟又怎样的心理活动和反应举止呢?面对意外,他凭借什么出色的完成了首发太空的任务呢?
师:请大家抓住人 物浏览带着探索、带着思考再来浏览一下文章,并试着在你有所思考有所探索的地方做上旁批。
师:好,浏览完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师:下面请大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把你的智慧和同学的智慧相碰撞,老师期待产生绚烂的火花。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细读课文,请找出文中意外发生时,“我”的心理活动或者反应举止的句子,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并说说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生:请大家看到第一个小标题,第九自然段“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还有第十自然段,“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第十一自然段,“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 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这里讲的是飞船起飞时发生共振的意外,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杨利伟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你还看看第十段,“当时 ,我的头脑还飞船清醒”,你觉得在意外发生时,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呢?
生:沉着冷静
师板书:不怕牺牲沉着冷静
生:第三十一自然段,是写飞船刚刚进入轨道时,杨利伟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再看到三十三自然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 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这里写出了杨利伟意志坚强。
师板书:意志坚强
生:请大家看到第三十六自然段,这里突然出现了神秘的敲击声,再看到第三十七自然段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 ,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 ,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未能发现什么。这里表现了杨利伟认真、仔细和严谨的态度。
师:浏览并不是囫囵吞枣,看到有感触的地方,是不是也要反复咀嚼一番?老师觉得这部分里还有直接表现杨利伟的严谨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生:第三十八段,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 ,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生:我说的这个地方,并不是意外发生时,请大家看到第二十二段,飞船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还有,第二十三段,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我觉得这里表现杨利伟的爱国情怀和对战友亲人的牵挂。
师板书:热爱祖国
师:杨利伟被称为航天英雄,老师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人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 ,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航天探索的路程是没有止境的,现在我们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三!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老师真诚的希望你们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志气,我们现在就要好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业设计
一、基础训练
(一)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门楣 倒霉 媒体 春光明媚
B.咫尺 旗帜 滞留 无可置疑
C.滑稽 畸型 羁绊 汲取经验
D.伫立 铸造 贮蓄 青春永驻
(二)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A.恍然大悟 重蹈复辙 莫衷一是 妇孺皆知 ( )
B.相安无事 断章取义 一视同人 忍俊不禁 ( )
C.一泄千里 自知之明 随机应变 转弯抹角 ( )
D.孜孜不倦 小心翼翼 骇人听闻 郑重其是 ( )
(三)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年 月 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 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 奖。
(四)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 ,表现了 的精神。
(五)说说小标题的作用
二、课时达标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2.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4.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5.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6.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7.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三、能力提升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
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是(指制造机器) 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
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1909年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呼声报》等英文日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为题,报导了冯如制造飞机及试飞成功的经过,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相关链接
(1)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
(2)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B.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
C.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D.冯如回国后第二次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
2.为什么称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D
(二)A.复—覆;B.人—仁;C.泄—泻;D.是—事。
(三)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 长征二号F 列昂诺夫奖。
(四)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课时达标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神秘的敲击声或突发事件
2.内容上:交代简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
结构上:总领下文。
3.“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4.汇报了。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再害怕。
5.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6.(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
7.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三、能力提升
1. D,冯如飞机失事只是一场意外,前面“大无畏的勇气”理解错误。
2.(1)勤奋学习制造技术理论。(2)强烈的爱国热忱,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3)投入艰苦的飞机制造工作,飞机不成,决不归国,终于研制成功。(4)亲身试飞,最终试飞成功。(5)为飞机试飞献身。(答对三点得满分)
3.(1)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勤奋钻研制造技术。(2)投入艰苦的制造过程。(3)亲自试飞成功并为之献身。(4)强烈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5)对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简要分析适当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