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一、单选题
1.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
2.关于元电荷,正确的说法是( )
A.元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
B.1C电量叫元电荷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3.带正电的物体( )
A.有多余的电子 B.有多余的中子
C.有多余的原子 D.缺少电子
4.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避雷针线路与接地线分开,并在分开处装上帽形的金属钟A与B,两钟之间以丝线悬挂一个金属小球C,A钟下方用导线连接两个很轻的金属小球形成验电器D,避雷针上空附近的云不带电时,三个金属小球均静止下垂。若带负电的云接近避雷针顶端时,则( )
A.避雷针顶端带负电
B.接地线上有正电荷流入大地
C.验电器D上的两个金属小球最后会下垂并相互接触
D.金属小球C会在A与B之间摆动,不断来回撞击A与B
5.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顿牟掇芥,慈石引针”的描述,显示了中国古人对电磁的正确认知。“顿牟掇芥”意思是玳瑁的壳经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可以吸引芥一类的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壳摩擦后创造了电荷 B.玳瑁壳摩擦后转移了电荷
C.玳瑁壳摩擦后一定带正电 D.轻小物体原本一定也带电
6.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一个质子 B.元电荷就是一个电子
C.元电荷就是一个一价离子 D.元电荷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7.2021年5月28日,第八届全国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学术会议在天津工业大学召开,摩擦可以产生静电,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知甲物体带正电。丙物体带电。则关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
C.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D.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8.下列关于物理学史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B.伽利用“冲淡”重力的方法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
C.开普勒独立完成了观测行星的运行数据、整理观测数据、发现行星运行规律的全部工作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库仑测得的
9.如图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使细条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10.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由于摩擦产生了电子
B.金属间的接触起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发生转移
C.带正电的金属小球能够利用静电感应使得干燥的木头带电
D.干电池能够源源不断为电路提供电流,所以干电池能够产生电荷
11.下列对电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摩擦起电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 D.带电物体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12.与头发丝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常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属于摩擦起电。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13.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B.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C.用手迅速捋细条时,由于感应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D.用手迅速捋细条时,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14.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定会发生带电现象
B.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在摩擦起电现象中负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在摩擦起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同时发生转移
15.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发生转移的是( )
A.质子 B.原子核 C.电子 D.电子和质子
二、填空题
16.甲物体原来带有的正电荷,乙物体原来带有的负电荷,将它们接触后,甲物体带的正电荷,那么乙物体此时带_________电,它的电荷量为______C.
17.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C,Q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从_____向_____转移,转移了_____个电子。
18.如图,在带电体的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横线上填写“带正电”、“带负电”或者“不带电”。
(1)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则A、B的带电情况:A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将移走,再把A、B分开,则A、B的带电情况:A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某次闪电向地面输送了的负电荷,则这次闪电大约有多少个电子由云层到迗地面?
20.静电间歇喷泉:取一根尖嘴内径的玻璃管,管的另一端用橡皮管与自来水龙头相连,玻璃管尖嘴口朝上,并固定在铁支架上,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使尖嘴喷射出高的喷泉,用带电的有机玻璃棒置于喷泉上方约处,你会观察到断续喷射的喷泉,想一想,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1.能不能用普通验电器来直接检测物体带的是何种电荷?
22.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分别带有和的电荷量,若把它们接触后分开,则分别带电荷量为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因为
比值为整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
比值为整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
比值不为整数,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
比值为整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不是电荷,A错误;
B.元电荷所带电荷量是 ,B错误;
C.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它不是质子,C错误;
D.元电荷目前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任何带电体所带电量都是元电荷所带电量的整数倍,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
物体由于有多余的电子而带上负电;由于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故选D。
4.D
【详解】
A.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若带负电的云接近避雷针顶端时,避雷针顶端带正电,故A错误;
B.金属内的正电荷不会移动,故B错误;
CD.由A选项分析可知,验电器D下端带负电,小球C在验电器D下端的吸引下撞击A,然后和A带同种电荷负电,然后相互排斥,和B接触,此时电子通过B导入大地,然后C不带电,如此反复,验电器下端两小球始终带负电,所以两小球相互排斥,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AB.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即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总是保持不变,所以A错误;B正确;
C.玳瑁壳摩擦后不一定带正电,要看它与什么材料摩擦,所以C错误;
D.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原本可以不带电的,所以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A.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质子,A错误;
B.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电子,B错误;
C.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而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不是一个一价离子,C错误;
D.元电荷表示的是最小的电荷量,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甲物体带正电,则乙物体一定带的负电,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后,丙物体带有负电荷,此时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C正确;
故选C。
8.B
【详解】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通过实验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科学家是卡文迪什,A错误;
B.伽利用“冲淡”重力的方法研究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B正确;
C.开普勒是研究第谷的观测行星的运行数据,研究总结出开普勒三大定律的,C错误;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绳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多,下端散开的就越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摩擦起电现象普遍存在,任何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
10.B
【详解】
A.摩擦起电没有产生电子,只是电子发生了转移,A错误;
B.金属间的接触起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发生转移,B正确;
C.因为干燥的木头中没有自由电荷,所以带正电的金属小球不能利用静电感应使干燥的木头带电,C错误;
D.电荷不能凭空产生,D错误。
故选B。
11.A
【详解】
A.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故A正确;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
C.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并非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故C错误;
D.带正电物体有多余的正电荷,带负电的物体有多余的带负电的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12.A
【详解】
ACD.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塑料笔杆与头发丝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丝转移到笔杆上,笔杆因而带负电,故A正确CD错误;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
用手迅速捋塑料细条,手与塑料细条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细条散开,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
A.两个物体摩擦不一定会发生带电现象,与物质的种类有关,A错误;
BC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也没有电荷消失。所以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异种电荷。C正确,BD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故选C。
16. 正
【详解】
[1]异种电荷接触前后电荷总量保持不变,电量会先中和再分配,由题知甲带正电,乙带负电,且甲的电荷量大于乙的电荷量,所以接触后甲、乙都带正电荷;
[2]两物体接触前总的电荷量为
C
接触后,甲的电荷量为,则乙的电荷量为
C。
17. B A 3×1010
【详解】
[1][2]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当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体金属小球A、B接触时,电子从B向A转移
[3]最后两球带同样的电荷,均为
所以B向A转移的电荷量为
转移的电子数为
(个)
18. 带负电 带正电 不带电 不带电
【详解】
(1)[1][2]由于静电感应,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则A带负电,B带正电。
(2)[3][4]若先将移走,则A、B两侧所带电荷发生中和,再把A、B分开,则A、B均不带电。
19.个
【详解】
个
20.见解析
【详解】
有机玻璃棒上的正电荷使小水滴两端感应出异种电荷,上下相邻的小水滴因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聚成大水滴,大水滴被水流顶了起来,由于大水滴太重,又会把喷泉的水流压下去,待大水滴掉下去后,喷泉又会重新再喷射起来。只要带正电的有机玻璃棒不移开,间歇喷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21.不能,不管被检验的物体带的是负电还是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片都会张开,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测物体带的是何种电荷。
【详解】
不能。电荷是看不见的,但能被验电器检测出来(如图甲所示)。普通验电器顶部装有一个金属球,金属球与金属杆相连,在金属杆的下端是两片很薄的金属片,当验电器不带电荷时,金属片自然下垂。当一个带电体接触到金属球时,电荷能沿着金属棒传递,金属片就带有电荷。由于同时带有同一种电荷,两金属片相互排斥而张开,不管被检验的物体带的是负电还是正电,验电器的金属片都会张开(如图乙、丙所示)。因此,这种验电器不能用来判断电荷的正负。
22.均为
【详解】
[1]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两球接触,电荷先中和,后平分,故它们的电荷量变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