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21世纪教育网
邠(bīn) 鬲(lì) 槊(shuò) 躄(bì) 柝(tuò) 谌(chén)
(2)通假字
①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嗛”通“慊”。)
②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
③辞甚巽。(“巽”通“逊”。)
④尝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
⑤覆校无疑。(“覆”通“复”。)
(3)一词多义
以
①因为,由于。例: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不赂者以赂者丧。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而。例:a.属予作文以记之。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把,拿,用。例:a.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屠惧,投以骨。d.何以为计?
④以为,认为。例:a.皆以美于徐公。b.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⑤凭,靠。例:a.以勇气闻于诸侯。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⑥按照,依照。例:a.策之不以其道。b.今以实校之。c.余船以次俱进。21世纪教育网
⑦根据。例: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b.贵以近知远。
⑧通“已”,已经。例:a.固以怪之矣。b.日以尽矣。
⑨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a.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b.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⑩在。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
为。例: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b.要以不能免。(以:是。)
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
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且21世纪教育网
①暂且,姑且。例:a.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b.存者且偷生。c.这个,你且收着。d.别君去兮何时还?e.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将,将要。例:a.若属皆且为所虏。b.年且九十。c.不出,火且尽。
③而且,并且。例:a.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b.余悲之,且曰。c.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
④况且,再说。例:a.且焉置土石?b.且行千里,其谁不知?c.且秦强而赵弱。d.且相如素贱人。21世纪教育网
⑤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a.三军既惑且疑。b.河水清且涟漪。c.示赵弱且怯也。d.磐石方且厚。
⑦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⑧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b.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⑨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⑩还有,那么。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即
①立即。例:a.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b.即从巴峡穿巫峡。
②就是。例:a.几自疑身外即战场。b.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③靠近,接近。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④则,就。例: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⑤当,当下。例: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即:当天。)b.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当晚。)
⑥即使。例: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b.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⑦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⑧就……来看。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则
①却,可是。例: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那么,就。例: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b.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c.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③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④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d.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e.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就是。例:a.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b.不然,则其所疏远。
⑥原来是。例:a.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b.临视,则虫集冠上。
⑦只。例:不依公道则爱钞。
⑧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⑨原来已经。例:a.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b.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②动词,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21世纪教育网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少年固强之。《促织》
⑥副词,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辞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④借口,托辞。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⑤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21世纪教育网
⑥名词,一种文体。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⑦告别,辞别。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⑧推辞,辞去。21世纪教育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⑨讲究,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段公,仁信大人也。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2)宾语前置
汝将何以视天地?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21世纪教育网
(3)状语后置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3.文学常识
(1)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等。著有《柳河东集》。
(2)“状”又称“行状”或“行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述死者的世系、爵里和生平事迹。“逸事状”专记史官所遗逸之事。本文选取太尉段秀实的几件富有典型意义的逸事,经过精心剪裁和生动叙述,突出了段秀实刚正无私、敢作敢为、同情人民的高尚品质。叙事严谨,形象生动,无一般状文的浮夸溢美之辞。作者在《与史官韩愈致段太尉逸事书》中,曾自许为“比画工传容貌尚差胜”。
4.精彩句段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点评: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都突出了他的“勇敢”。
问题导引
请同学们阅读《段太尉逸事状》,回答以下题目。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段太尉的逸事。
参考答案:①勇服郭晞。②仁愧焦令谌。③节显治事堂。
2.课文三件逸事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特征;②表现了段太尉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③表现了段太尉清正廉洁的为政之德。
3.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衬。通过对焦令谌骄横的刻画,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从而更好地表现段太尉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
4.试归纳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本文记叙了段太尉的一些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