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颐和园》《七月的天山》PPT
统编版 四年级 下
习作例文
新知导入
回顾写法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和《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为我们描写景物提供了优秀的范例,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学习两篇习作例文,进一步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揭示课题
颐和园
七月的天山
揭示课题
新知讲解
学习《颐和园》
这是_______的颐和园。
美丽
怎样才能把自己游览的地方向别人介绍清楚呢?自由朗读《颐和园》这篇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新知讲解
你是从哪个句子中找到“美丽”这个词的?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新知讲解
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新知讲解
路线图
长廊
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昆明湖
新知讲解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过渡句吗?
新知讲解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
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
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
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廊
新知讲解
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新知讲解
万寿山脚下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新知讲解
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新知讲解
昆明湖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新知讲解
讨论:这一段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哪些词用得特别准确?
像一面镜子
滑过
不留一点儿痕迹
静
新知讲解
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新知讲解
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作者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新知讲解
选好了景点,确定了顺序,可以用过渡句把游览的过程说清楚。
想清楚游览路线,掌握了过渡句的使用方法,怎样才能把重点景物说清楚呢?我们再来看看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吧!
怎样才能把游览的过程说清楚呢?
新知讲解
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学法总结
新知讲解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游览的线路图是怎样 的?
学习《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过渡句
新知讲解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的?
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熔化的雪上,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清澈的水底。
新知讲解
作者是怎样写七月的天山的特点的?
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运用比喻,写出雪水流动的状态。
新知讲解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运用比喻及排比,写出鲜花繁多。
新知讲解
总 结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
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描写。
3.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新知讲解
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归纳写法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处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借景抒情。请拿起你的笔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记得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哦!
提示:顺序要清晰,景色特点要突出,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衔接。
板书设计
游览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例文
颐和园 . 七月的天山
【教材分析】
《颐和园》属于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七月的天山》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 ( http: / / www. / t-%e5%8f%99%e4%ba%8b%e4%bd%9c%e6%96%87.html" \t "http: / / www. / n-101011 / _blank )。记述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锦绣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境天山景色的爱好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教学目标】
1.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二、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
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美丽)
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
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②生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随机点拨。
a.长廊。(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生齐读。
b.万寿山脚下。(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预设2: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c.昆明湖。(课件出示段落)
师指名读句子,相机引导: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预设:静)
师顺势引导: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③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④师小结: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4.总结学法。
师: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画路线图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过渡句)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过渡: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找出表示过渡的句子。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预设: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2.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图: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3.过渡句。
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④主要景点及特点。
a.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b.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c.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的?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熔化的雪上,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清澈的水底。
(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
(2)作者是怎样写七月的天山的特点的?
①运用比喻,写出雪水流动的状态。
②运用比喻及排比,写出鲜花繁多。
5.小结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
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描写。
3.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四、总结运用
1.归纳写法。
(1)师引导: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2)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师归纳。(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五、学以致用
1. 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处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借景抒情。请拿起你的笔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记得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哦!
2.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板书设计】
游览的顺序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