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鉴赏分类讲练(一)送别怀人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鉴赏分类讲练(一)送别怀人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5 21: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
(一)送别怀人类
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教材链接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习题训练
(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共8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
1.BC
解析∶A项,没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D项,"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不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说其一望无际尚可,但整个画面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又因送别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故说其豁然开朗不当。E项,不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不是"委婉"表达,而是"直接"表达。尾联"相送情无限",直抒别情之无穷无尽;"沾襟比散丝",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彩,使得送别之情更为浓重。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叠词在诗词创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形象性。诗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靠声,又可以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2021四川省南充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共6分,每小题3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4.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
3.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颔联诗意转为议论”错,“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的表达方式为抒情。
4.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
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 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同为送别诗,李白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离别时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王勃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只是两首诗的格调不同,李白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略显悲凉。而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意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是两首诗歌的不同点。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首联交代了告别的地点。颌联“此地一为别”笔锋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转为抒情。“孤蓬万里征”,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颈联写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尾联写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全诗感情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这是作者谪居岳州(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送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愁情。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层含义。
C.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见接"暗指人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D.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6."日见孤峰水上浮"一句中最有意蕴的是哪两个字 试作分析。(4分)
5.C
5.本诗字面似与送别相去甚远,实则寓情于景。首句写洞庭秋色,乃作者目送友人时所见,“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次句写“孤峰”也反映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句由实写虚,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的惆怅第四句以心与湖水相比,表达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如潮水一般悠悠不绝。
6.最有意蕴的是“孤”“浮”两个字。“孤”字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诗人运用双关的手法既写景,又抒情。
解析:
6.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意思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此诗句借景抒情,借“孤”字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孤”字一语双关.借写山的孤单,实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和悲凉“浮”字明写湖水的波动使人产生浮动之感,暗写自己谪居后飘摇不定的处境和茫然无绪的心境。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①、初日郢门山②。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释】①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②郢(y ng)门山∶ 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浩然离故关”,送别的情感在此陡然一振,原来友人此行,心怀浩然之气且有远大的志向。送别的场景顿时给人气象雄峻、格调健拔之感。
B.额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展示了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果果旭日的辽阔雄奇的送别背景,但也更加烘托出离别之悲情。
C.颈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柏还"写出了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的亲人正盼归舟从天际飞来的情境,这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尾联"何当重相见,楼酒慰离严"诗人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形,这与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7.B
解析:B. 有误,“烘托出离别之悲情”错误,应是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
这是一首送别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
在首句以和”黄叶”和“荒戍”点染了离别的伤感之情,“清然”一词展示了友人心怀高远志向、离别的伤,尾联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境,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喜悦之情。
解析(2)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把握。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
送梓州李使君①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②,树秒③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④,巴人讼芋田。
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本诗是王维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创作,诗中大胆想象友人为官的梓州山村的壮丽景象以及风俗民情。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③树杪(miǎo)∶树梢。④撞tóng)布∶用樟木花(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
B."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描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意象。
C.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记人。D.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诗歌首联写梓州景色,被评家视为"千古发端绝唱"。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 分)
9.A
10.首联的意思是∶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处处可闻杜鹃的啼鸣。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李使君要去的蜀地雄奇壮阔景象,为下文抒发劝勉之情做铺垫。
解析:9,A.作者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所以“首联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错。
10.赏析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层峦叠绿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干岩为之振响。从手法上看,运用夸张与想象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传神地描绘出一片雄奇壮阔的景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和抒发劝勉之情蓄势。
课后练习
送魏万①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关城;指潼关。③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④砧声∶捣衣声。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谊。
B.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C."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第一句。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窦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D. 尾联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2.诗歌的颈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该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1.B
2..可任选一个角度∶
拟人“催”字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或者表达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
解析:1.首联直抒胸臆错误,是尾联直抒胸臆。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顺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送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①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②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③,维舟④吊屈平⑤
可惜龙泉剑⑥、流落在丰城⑦。
【注释】①嗟∶悲叹。君∶指杜审言。②江树∶杨柳。③孙楚∶字子荆,西晋文学家,少负才气,盛气傲人,仕途坎坷。④维舟∶停船。⑤屈平∶屈原,战国楚人,著名文学家。⑥龙泉剑∶又名龙渊剑,是中国古代名剑。⑦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叙事写情,平坦直露,以"嗟"字贯穿全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凄伤哀怨的基调。
B.领联后一句,选取"江树"这一意象,赋予人的情感,写出了现实中的分别情景,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突显出诗人的情感曲折起伏、波澜迭出。
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身世喻写友人的品性和遭遇,暗写友人杜审言的贬谪,,并交代其行踪,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
D诗人运用典故,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示友人的贬所,最后以"可惜"来归结""嗟"字。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3.B
4. ①孤零寂寞之感。诗人卧病在家,人事隔绝,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②惜别的伤感。“江树远含情”既有同知己离别而怅惘,又为故人被贬而感伤;③慨叹,“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室海沉浮,宠辱无常;④以龙泉剑喻友人,表达对友人才能的赞美及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寄寓友人以希望。
解析: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现实中的分别情景”错误,应是想象中的分别情景。“江树远含情”一句别开生面,写出
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故选B。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首联说自己身有病,少交往,门庭冷清,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使诗人有寂寞之感,更是惆怅倍增,感慨无限。颔联“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说自己不能到河桥送别友人,但江树都能感知我伤感的别离之情,诗人因友人远行而感伤。颈联写到了孙楚、屈原,借写他们坎坷的遭遇来写友人的坎坷身世,传达的是对友人仕途不顺,人生不如意的同情与惋惜之情。尾联说可惜了龙泉宝剑无人赏识,被遗弃在丰城,暗喻友人空有才华而不被赏识,寄予了诗人的愤愤不平之情。这是诗人把友人比作宝剑。宝剑的剑气是藏不住的,终有被发掘的一天,这里也寄予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友人终将再次被起用,得以展宏图,这是对友人的安慰与希冀之词。据此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 题(6分)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①凄凄别②,
西风袅袅③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④莫回头
送灵澈上人⑤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⑥钟声晚。
荷笠⑦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来称送别之地。②别∶分别,别离。③袅袅(niǎo)∶吹拂。④好去∶放心前去。⑤灵激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⑥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⑦荷(hè)签∶背着斗笠。
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南浦别》前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诗人一见"南浦",心中顿生离忧;送别的时间,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
B.白居易在"一看肠一断"中连用两个"一"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C.《送灵澈上人》用"竹林""钟声""夕阳""青山"等意象,描绘了清远幽渺的环境,营造了闲淡的意境。
D.这两首五言绝句,精练素朴,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两位诗人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环境,生动刻画离人形象,表达自己与离人的深厚情谊。
6.(创新设问·比较阅读)小文在阅读诗歌时,发现叠词为这两首送别诗增添了很多光彩,他将这两首诗中的叠词整理成了表格,请你帮他完善表格的内容。(4分)
诗歌 叠词 内容效果 表达效果
《南浦别》 凄凄 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 富有④ 调低促,读来令人回肠
袅袅 形容①
《送灵澈上人》 苍苍 形容②
杳杳 杳杳,形容③
D
6.1.秋景的萧瑟、黯淡。2.竹林的幽深 3.钟声的悠远 4.音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