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咕咚》表格式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咕咚》表格式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5 13: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课文)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辅备人 执行人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摘录及分析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材分析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 课文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和讲述故事。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能利用学过的方法识记汉字。喜欢朗读课文,能借助拼音基本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之前的阅读学习,慢慢学会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在上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慢慢学着根据课文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对于寻找关键信息推断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学习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够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重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难点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评价任务 1、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咕、咚、吓、拦、领”;借助熟字识记“逃、熟、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识记“掉、拦、逃”;运用词语识记“野、命”。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目标1) 2、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借助连环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图画和形声字特点进行猜读,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目标2) 3、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寻找相应段落,逐步养成自主梳理文本信息、发展思维。(目标3) 4、训练学生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阅读能力,本课可将课后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目标4)
编写时间 月 日 执行时间 第 周 月 日
课时 第 1 课时 总 序 第 个教案
教 学 过 程 自我完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背景图片,以猜猜“它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奔跑?”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在课文中标出生字新词。 xià pà ɡēn jiā yánɡ xiànɡ dōu ɡū dōnɡ 吓 怕 跟 家 羊 象 都 咕 咚 shú diào lù mìnɡ táo yě lán lǐnɡ 熟 掉 鹿 命 逃 野 拦 领 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熟”,前鼻音“跟、拦”,后鼻音“羊、象、咚、命、领”。 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或大胆猜测字义。 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记形、猜义。如,“咕、咚、吓、拦、领”。 与熟字比较。如,“逃一桃、熟一热、命一伞”。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识记。如,“掉下来”中的“掉”,“拦住问”中的“拦”,“逃命”中的“逃”,都可以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猜测它们的大致意思。 有的生字,如,“野牛”的“野”,“逃命”的“命”,适宜组成词语让学生识记,不要孤立地去认。如,“野鸭、野草、野花” “救命、活命、生命”。 3、全班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5、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在课文中标出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3、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小组交流。 4、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5、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口头组词。 吓、怕、跟、家、羊、象、都 2、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家、象、都”的笔顺和书写。教师范写, “家”上下结构,上短下长,宝盖头位于上半格中。第四笔短横紧跟宝盖头,位于上半 格。左边三个撇有长短,间距匀称。最后两笔撇收捺放。 “象”独体字结构上收下放,一捺最舒展。重心要对正,形体偏长。下部三个撇有长短,间距匀称。第六笔撇是从扁扁的“口”中斜出。 “都”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相错位。“日”部横折分别位于横中线和竖中线。右部横撇弯钩起笔略高于第三笔横,最后一笔竖收笔低于左边。 4、展示书作品,进行讲评。 1、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描红,仿写。 4、作业展评。
当堂检测 认读生字。 生字描红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吓、怕、跟、家、羊、象、都
编写时间 月 日 执行时间 第 周 月 日
课时 第 2 课时 总 序 第 个教案
教 学 过 程 自我完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1、认读词语,再齐读。 2、分段读课文
二、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导语:这是一篇连环画课文,7个自然段配了4幅图画。每幅图画对应了哪些文字呢? 1、观察插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2、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正确下面句子: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3、方法同上,观察第二、三、四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4、看看图画,读读句子,连一连。 导语:下面的四句话和课文中哪一幅可以牵手呢?我们用线连一连。 出示课文四幅图和下面句子(图文不对应呈现),请学生连线。 1、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2、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 3、观察第二、三、四幅插图,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读读句子,连一连。 5、根据图片和句子,按照顺序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看图学习第1-2自然段 导语:让我们跟着兔子来到湖边,这时候一个成熟的 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听到这咕咚声,兔子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 “兔子兔子,你为什么要拔腿就跑呀? ”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兔子这个角色,读出兔子害怕、慌张的心情。 小结:第2自然段先讲听到咕咚声,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师生合作读第2自然段。 (二) 看图学习第3-4自然段 1、导语: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见了怎么做?怎么说的?请大家看看第二幅插图,读读课文圈圈画画。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4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 校对学生提取的信息。 抓住重复的词句(句子中加着重号)和感叹号指导入情入境朗读。 2、指导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 !” 山羊—听,就跟着跑起来。他( ):“ !” 小鹿一听,就 。他( ):“ !” 大象一听,就 。他( ):“ !” 教师引读课文,再次体验动物们害怕、慌乱的情景。 看图想象当时的场面,用哪一个词语可以来形容? 抓住文中“热闹”再次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 3、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 (四)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 3、“咕咚”究竟是什么? 4、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1、看图理解“拔腿就跑”一词,学生演演这个动作。 2、创设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兔子,读好句子 师生共读第二段。 4、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听见了怎么做?怎么说的 读读课文圈圈画画。 5、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心理。 6、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 7、朗读第四自然段。 8、、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9、阅读6、7自然段思考问题 (1)(木瓜熟透了) (2)(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10、小组内练习分角色表演。
四、总结全文。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2、今后我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说说自己的想法。
当堂检测 课文朗读 角色扮演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20 咕咚 木瓜 吓跑 动物们 野牛 拦住 问原因
编写时间 月 日 执行时间 第 周 月 日
课时 第 3 课时 总 序 第 个教案
教 学 过 程 自我完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 1、听写生字: 吓、怕、跟、家、羊、象、都 听写生字,并纠错。
2、相关练习题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成熟(shú sú)  逃命(táo zhào) 小鹿(lù nù) 野牛(yě yǒu)
二、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1.木瓜熟了。 熟——(   ) 2.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 高——(   ) 3.这一下可热闹了。 热闹——(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连词成句。 兔子 拔腿就跑 听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 奶奶一边__________一边______ 完成练习
3、讲解习题 作业展评 讲解错题 更正错题
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题
作业布置 预习<<小猴子下山>>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