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共叔段(gōng) 遂恶之(wù) 亟请(qì) 虢叔(guó)
不义不暱(nì) 缮甲兵(shàn) 具卒乘(shèng) 泄泄(yì)
施及(yì)
(2)通假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佗邑唯命(佗,通“他”。)
②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④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⑤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⑥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
⑦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⑧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通“赐”。)
(3)一词多义
爱:ài
①爱护。爱共叔段,欲立之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21世纪教育网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④爱慕,欣赏。《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恩惠。《左传》:“古之遗爱也。”
⑦怜惜,同情。《左传》:“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鄙:bì21世纪教育网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
兵:bīng
①兵器,武器。兵器和盔甲的总称。泛指武器装备或战争。缮甲兵,具卒乘。《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军队,士兵。《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③战争,军事,军备。贾谊《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④用兵的战略,策略。《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
乘:
①chéng21世纪教育网
a.登,升。屈原《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秋冬之绪风。”
b.驾,坐,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乘犊车,从吏卒。”
c.凭借,趁着。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因依,接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e.利用。《清稗类钞·冯婉贞》:“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
f.顺应,顺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g.冒着,顶着。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②shèng[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四”的代称。《左传·崤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c.战车。缮甲兵,具卒乘。21世纪教育网
焉:yān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②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
③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⑤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
⑥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巖邑也。
蔓,难图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纯孝也。
(2)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敢问何谓也?
君何患焉?
3.文学文化常识
(1)关于《春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21世纪教育网
(2)关于“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③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④《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⑤《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⑥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且班固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4.精彩句段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点拨: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十足表现了其虚伪。
问题导引
1.文章题目有什么特殊含义?
参考答案: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共叔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记叙性文章的情节结构形式一般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六部分。按照以上结构形式,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情节。
参考答案: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21世纪教育网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
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
尾声: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3.试分析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他光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设下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亦表现了其虚伪。
②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姜氏:褊狭昏聩,以私情干政。立长立嫡是西周以来继承问题上的根本制度。姜氏不懂政治,却偏要干涉政治。甚至要充当共叔段袭郑内应。结果导致共叔段失败,自己也被幽禁起来。
④颍考叔:聪慧机智。当他听说庄公幽禁姜氏,不久又后悔这件事后,特地以进献的名义见庄公。在庄公赐食时乘机献策,使庄公在隧道中与姜氏相见,摆脱了两难的尴尬处境。
4.文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具体说有哪些?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②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祭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