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5 课前预习(19.报任安书(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5 课前预习(19.报任安书(节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23 17: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前预习
积土成山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曩者(nǎng) 恶死(wù) 缧绁(léi xiè) 倜傥(tì tǎng)
愠色(yùn) 剌谬(là)
(2)通假字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④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
(3)一词多义
若:ruò
①动词
a.像,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及,比得上。柳宗元《童区寄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②代词
a.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若属][若辈]你们这些人,你们。《史记·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若辈得无苦贫乎?”
b.指示代词,这,这样。《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③连词
a.表假设,如果,假如。《左传·崤之战》:“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1世纪教育网
b.[若夫]常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相当于“像那”“至于那”。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④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似的”。《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⑤[若何]怎么样。《左传·崤之战》:“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若……何]对(把)……怎么办。《左传·城濮之战》:“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望:wàng21世纪教育网
①远望,望见。《左传·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21世纪教育网
②视野。姜夔《扬州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③盼望,希望。《史记·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声望,名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⑤埋怨,怨恨。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21世纪教育网
⑥农历每月十五日。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抬头远视的样子。又写作“望羊”“望阳”等。《庄子·望洋兴叹》:“望洋向若而叹。”
相:[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xiàng
a.审视,观察。王充《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b.相貌,容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又称宰相、丞相、相国。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e.赞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论语·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②xiāng21世纪教育网
a.副词,互相,交互。《孟子·庄暴见孟子》:“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相与]共同,一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陶渊明《饮酒》:“飞鸟相与还。”
b.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司马迁《报任安书》:“若望仆不相师。”
固:gù
①险要,坚固。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巩固,牢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固执,顽固。司马迁《报任安书》:“略陈固陋。”
④副词,坚决,坚持。《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⑤副词,必定,一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
⑥副词,本来,原来。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⑦副词,确实,的确。张溥《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
⑧副词,当然,自然。屈原《涉江》:“予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⑨副词,究竟,到底。张溥《五人墓碑记》:“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4)古今异义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走,古义:供驱使的人,这里表谦虚;今义:动物牛马。)
意气勤勤恳恳(勤勤恳恳,古义:情意诚挚恳切;今义:勤勉。)
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妻子,丈夫的配偶。)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义理,古义:正义和真理;今义:文章的中心。)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义:不同寻常,超出一般;今义:很,副词。)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振作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行为卑鄙龌龊。)
(5)词类活用
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动用法,为……死。)21世纪教育网
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创作。)
以污辱先人(污辱,使动用法,使……受侮辱。)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介宾短语后置
教以慎于接物。
(3)被动句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宾语前置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问题导引
1.《报任安书》节选部分共五大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参考答案:①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②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文采于后世。
③古之非常之人皆以文传道垂名。
④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
⑤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
2.阅读第一段回答: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此段交代了全文的内容:复信主要是因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所以只是“略陈固陋”,以表心志。
3.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列举古代贤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以贤人自比的目的,并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目前的悲惨境地。这就委婉地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4.阅读第三、四段回答: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第三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四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三段的人物是第四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四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