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班)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班)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5 21: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历史班)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图1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1
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 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官员腐败严重
3.明清时期形成的《更路簿》是中国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以多种版本的手抄本流传并沿用至今,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的生活和生产开发活动,记载了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这说明了明清时期
A.南海诸岛已是我国领土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民间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D.政府重视对海洋的开发
4.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A.边疆危机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5.对下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
注册时间 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万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1920年 272 117434500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推动民族工业发展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敛财④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表是当时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和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年份 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 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
1950 100.0 100.0
1951 119.6 110.2
1952 121.6 109.7
该情况的出现
A.说明土地改革有实效 B.显示计划经济优越性
C.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 D.表明工业品产量提高
7.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地区有显著不同,这里面临浩瀚的地中海,地域狭小,岛屿众多,土地有限,农耕条件不佳。这些地理条件
A.使古希腊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B.体现了早期文明扩展的艰巨性
C.制约了雅典民族精神的培育 D.推动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发展
8.“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9.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10.在16世纪,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开始露出一线曙光,由此产生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带来“一线曙光”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王室的宗教狂热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D.西欧海外殖民扩张
11.读下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①16—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经西欧全部流人中国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中国白银流入的最主要渠道
③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④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表3为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3
年份 总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
人数 % 人数 %
1522 1569 1611 1700 1741 1751 1778 1801 27200 17479 15538 19293 24126 24022 34212 52591 27200 17166 14908 15489 12716 10109 8104 8291 100 98.2 95.9 76.3 52.7 42.1 23.7 15.8 — 313 630 3804 11410 13913 26108 44310 — 1.8 4.1 23.7 47.3 57.9 76.3 84.2
A.新兴疾病的传播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
13.1790年.法国立法议员代表们建立家庭议事会来听取父母和年满20岁的孩子之间所出现的争议,不容许父亲独自压制与管理自己的孩子。法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这些变化说明
A.追求理性成为法国教育的共识 B.法国社会消除了专制思想影响
C.启蒙思想影响到社会关系重建 D.人文主义因教育革新得以复兴
14.有学者认为“17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君权已经不具有原有神圣性,但议会对国事的运作却未必令人满意。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该学者意在强调英国
A.仍需保留君权至上地位 B.进行议会改革的必然性
C.内阁制形成有其必要性 D.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1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任命独立检察官纠察官员腐败,以此排除政治干扰和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但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这一制度说明美国
A.惩治腐败情况不甚理想 B.国会权力迎来新的增强
C.司法独立原则遭受挑战 D.分权制衡传统动态发展
16.公元前445年,罗马制定坎努利斯法案,允许平民可以与贵族通婚,破除了婚姻方面的阶级界限。次年,罗马又设立了一种军事保民官的职位,规定军事保民官享有执政官的权力,并可由平民担任。这些做法意在
A.实现公平正义 B.维护平民利益 C.完善法律制度 D.稳定社会秩序
二、非选择题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4 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
类型 渊源 政治关系 财政关系 军事关系 例子
河朔割据型 安史降将 与中央对抗 不上供 拥兵自重 魏博、庐龙、成德、淄青
中原阻遏型 安史乱后 新兴藩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牵制骄藩 宣武、武宁、忠武、泽潞
边疆防御型 开元间的 沿边节镇 服从中央 少上供 重兵戍守边疆 灵武、剑南、西川
东南财赋型 开元间的采访使 服从中央 上供 驻兵甚少 浙东、浙西、淮南、福建
——据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材料二
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脱脱等《宋史·尹源传》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引发欧洲列强进行的海上角逐中,英国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牙齿,开始向海上霸主的目标迈进。重商主义原则极大地助长了英国人增强海洋霸权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构建重商帝国的步伐。而英国议会,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持久而重要的核心作用。英国从1651年起三次对荷兰开战,强迫荷兰接受其维护英国利益的“航海法”。这项立法可以说是英国开始建立自己殖民帝国的第一项重要举措。总之,从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看,英国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这一模式:依靠海洋贸易发展自身,按照贸易原则调整国家的政治机器,为了增强贸易的实力而推动工业和技术革命,为了市场和原料而不断打击各种竞争对手,为了成功打击对手而强化海军的优势地位。最终,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
——摘编自陈晓律、征咪、叶璐等《海洋意识与英国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除了解西方国家地理知识以外,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海洋地理及测绘类的著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傅兰雅主持翻译的《海道图说》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这使得晚清海防地理与测绘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在军事研究层面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翻译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翻译成果之丰,是中国翻译史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它调动了当时政府、军方和民间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军事研究与翻译领域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特点。(6分)
19.(12分)法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材料一
1789年《人权宣言》通过后,制宪议会就“国王的否决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以下为8月27日—9月11日的主要观点节录:
穆尼埃:为了保证行政权力不受立法权力的任何侵犯,应规定议员们的决议成为法律之前,必须经过国王批准。
西耶斯:任何否决权,不论是绝对否决权还是暂时否决权,在我看来将变成一种专制制度,一种为反对全体国民而发出的密札。
罗伯斯庇尔:法律是公意的表现。谁要认为一个人可以反对法律,谁就确信个人的意志高于全体的意志。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什么也不是,个人就是一切。
米拉波:危险并不是来自国王,而是来自于议员们。而借助国王将能拥有一种牵制他们的手段。国王是人民反对僭权的议员们的天然盟友。
拉法耶特: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宪法赋予总统暂停执行某项法令的否决权,可以给国王暂时的否决权。
在9月11日的表决中,议会通过了国王否决权的有效期为两届议会的决定。
材料二
1875年宪法的内容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斗争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以下为其内容节选: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共和国总统得每项命令须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各部部长,关于政府的一般政策对两院负连带责任。
(1)制宪议会就“国王的否决权”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5年宪法对总统权力的制约。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1)根据以上美术作品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史实,绘制党史的时空坐标,并对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
(2)谈谈你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4分)
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A D C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C D D
1.【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加强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控制,说明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故选B项;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前提条件,而非原因,排除A项;农牧界线明显北移说明的是北方气候条件转好,而非恶化,排除C项;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与农牧界线北移无关,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郡国长官推荐”到“由吏部下的设考功司专门负责”可知,唐代“考课”相对于汉代而言,逐渐由地方可以参与变为中央统一组织,说明唐代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选A项;对官员的考核不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故其变化亦与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监督管理权力的日益集中,但无法看出其方法和模式,故无法反映出其是否制度化,排除C项;据材料“对官员的定期考核”可知,“考课”是一种常规管理制度,是对官员的日常约束,此制度的变化只能说明国家对官员管理的日益规范,而与官员是否腐败严重无关,因为无论官员是否腐败严重,对其考核都是要有的,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国渔民......的航海指南”“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可知,《更路簿》中的记录说明明清时期我国人民已在南海诸岛活动,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南海诸岛已是我国领土,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强调的是重视农业而轻视工商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我国渔民在我国领土上的活动,不属于海外贸易,排除C项;据材料“中国渔民”“中国人民”可知,《更路簿》中记录的是民间对南海诸岛的开发,无法看出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不同的列强入侵或者觊觎中国的新疆部分地区、伊犁地区、西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等边境地区,所以合适的主题就是边疆面临着危机,故选A项;瓜分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我国边疆地区面临外来侵略或者威胁,并没有提到中国军民的行动,所以不能体现救亡图存,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1914年—-1920年间我国注册工业公司数量增长,说明此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原因是1912年民国成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碍,故①正确;袁世凯为获得日本支持,签订“二十一条”,引发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故②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1914年到1918年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6.【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950—1952年间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指数不断增加,说明农副产品价格连年提高,而对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平稳,说明工业品零售价格对农民货币支出相对平稳,因此农民收入提高,支出相对平稳,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仅只提及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的信息,不能得出工业品产量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由于面临浩瀚的地中海,地域狭小,岛屿众多,土地有限,农耕条件不佳,所以古希腊不属于农耕文明,而属于海洋文明,所以推动了其海洋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古代文明的发展基本都是独立发展的,所以不是与古希腊地理条件有关的结果,排除A项;早期文明扩展都具有艰巨性,这不仅仅是古希腊地理条件导致的,排除B项;上述地理条件的现实对于古代雅典民主、自由和平等互利等民族精神的培育极为有利,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由于意大利北部贸易的发展,商业纠纷和诉讼时有发生,需要较多的法律援助,故博洛尼亚大学的法学发展迅速,故选A项;据材料“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可知,市民团体的成立受到市政当局和市民的支持,而中世纪的城市实行自治,并非封建统治者,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排除C项;中世纪大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由材料“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可知12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兴起了大翻译运动,故选B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排除A项;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势力大大衰落,排除C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5、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持续获得发展,使欧洲逐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故选B项;封建王室的宗教狂热属于落后生产方式的体现,与“曙光”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导致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经济根源,排除C项;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是推动西欧殖民扩张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16到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全部的说法错误,故①错误;图中体现的是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世界贸易网络形成,不能体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否是中国白银流入的主要渠道,故②错误;图示是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受示意图,这一个时期美洲是白银的主产地,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故③正确;16到18世纪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和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在16世纪到19世纪中,土著人口所占比重急剧下降,而非土著人口比例增长非常明显,这反映出随着早期殖民的扩张,哥斯达黎加的人口比重出现了严重变化,故选B项;新兴疾病的传播能够说明“土著人口比例急剧下降”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释“非土著居民增长”这一史实,排除A项;黑奴贸易只能证明黑人数量的增加,但是不能完全解释题干表格中“上升和下降”两个史实,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这与题干的开始时间“1522”年不一致,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1790年正值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的法国高举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旗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强调孩子的独立天性,否定家长对孩子的管束,这是启蒙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表明启蒙思想影响到社会关系的重建,故选C项;材料反映启蒙运动影响到了法国教育,但无法体现共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启蒙运动影响到了法国教育,专制思想受到严重打击,但无法消除,排除B项;人文主义因教育革新得以复兴指的是文艺复兴,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影响到了法国教育,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议会可以在大事上防止国王随心所欲,但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权力中心”可看出在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后的英国,行政事务需要有一个集中的权利中心的领导,结合所学可知负责行政的就是1721年后正式形成的内阁,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形成的必要性,故选C项;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后明确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议会改革主要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要求扩大政治权利,排除B项;最高权力属于议会在1689就已经明确,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这一制度被称作‘第四权’而遭到诟病”可知,独立检察官不在“立法、司法、行政”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之中,但能起到分权制衡的作用,其启用和停用,都说明美国分权制衡传统的动态发展,故选D项;材料并未反映惩治腐败的结果,排除A项;国会否决独立检察官的存在属于正常的权力,并未增强,排除B项;独立检察官行使监察权,并不是司法权,并未挑战司法独立原则,排除C项。
16.【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看,罗马制定法律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并且设立保民官由平民担任,这些措施维护了平民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逐步激化,导致社会动荡,罗马通过实施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目的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罗马制定法律仅仅维护了平民利益,没有涉及奴隶、外邦人的利益,不能体现了实现社会公平,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罗马制定法律允许贵族与平民通婚,由平民担任保民官都在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但是维护平民利益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罗马通过立法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罗马法,但完善法律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
层次 观点及论证
层次一 (0—3分) 角度 仅从一个角度作答,史实基本准确。(0—3分)
阐述 表述不成文。(0分)
层次二 (4—7分) 角度 仅从一个角度作答,史实准确。(3—6分)
阐述 表述基本成文。(1分)
层次三(8—12分) 角度 综合两个角度作答,史实准确: (1)角度一:若从藩镇对抗中央削弱唐朝中央集权(或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不对或少对中央财政上供削弱唐朝实力(或削弱唐军事、财政力量)等角度阐述藩镇削弱了唐朝统治,每点可得3分。 (2)角度二:若从藩镇互相制衡削弱藩镇自身力量,减缓中央政府危机;设置藩镇唐政府可分而治之,延续统治;江南藩镇为中央提供财赋支持增强中央政府实力(或大多数藩镇服从中央)等角度论证藩镇存在延续了唐朝统治,任答2点,每点可得3分。
阐述 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分)
【解析】首先,作者从消极、积极两个角度指出藩镇的作用。据材料二“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可知,材料二认为一方面藩镇削弱了唐朝统治,另一方面藩镇又延续了唐朝统治。其次,据材料一围绕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证。
藩镇削弱了唐朝统治:据材料一“河朔割据型”“与中央对抗”结合所学得出藩镇对抗中央削弱唐朝中央集权(或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导致唐朝灭亡;据材料一“财政不上供”“财政少上供”结合所学得出不对或少对中央财政上供削弱唐朝实力。
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据材料一“重兵牵制骄藩”结合所学得出藩镇互相制衡削弱藩镇自身力量,减缓中央政府危机;据材料一“中原阻遏型”“边疆防御型”结合所学得出设置藩镇唐政府可分而治之,延续统治;据材料一“东南财富型”结合所学得出江南藩镇为中央提供财赋支持增强中央政府实力(或大多数藩镇服从中央)。
18.【答案】(14分)
(1)原因:重商主义传统;殖民战争和立法保障;海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海军力量不断增强。(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
(2)特点:政府的大力推动;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召集中外专业人才;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翻译出版西方海防著作、促进本土科学研究发展;意义重大,规模空前。(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从重商传统、殖民战争和立法保障、海外贸易、政治制度、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海军建设等角度分析回答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从政府推动、机构设置、海防需要、翻译著作、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规模空前等角度分析回答特点。
19.【答案】(12分)
(1)观点一:支持国王有否决权。
理由:可保障国王行政权,制衡议会。
观点二:反对国王有否决权。
理由:防止国王专制,强调公共意志,保障人民主权。
观点三:给予国王暂时否决权。
理由:借鉴美国模式,使得国王与议会互相制衡。
(2)总统的任期有明确规定;总统签署的法令须有部长会签才能有效;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才可解散众议院;总统任命的部长对议会负责。
分权与对权力的限制是法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大革命时期对于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讨论,1875年宪法立法机构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认识: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反对专制制度,中途法国共和政体几经波折,直到1875年才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其他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中穆尼埃、米拉波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出观点一是支持国王有否决权。 理由则由材料一中穆尼埃所说的“保证行政权力不受立法权力的任何侵犯”可得,给予国王否决权可保障国王行政权;由材料一中米拉波所说的的“借助国王将能拥有一种牵制他们的手段。国王是人民反对僭权的议员们的天然盟友”可得,这是制衡议会的需要。由材料一中的西耶斯和罗伯斯庇尔的观点可以归纳出观点二是反对国王有否决权。 理由则由材料一中西耶斯所说的的“任何否决权,不论是绝对否决权还是暂时否决权,在我看来将变成一种专制制度”可得,反对国王拥有否决权是防止国王专制的需要;由材料一中罗伯斯庇尔所说的“法律是公意的表现。谁要认为一个人可以反对法律,谁就确信个人的意志高于全体的意志”、“人民什么也不是,个人就是一切”可得,这是强调公共意志、保障人民主权的需要。由材料一中拉法耶特的观点可得观点三是给予国王暂时否决权。理由则由材料一中拉法耶特所说的“借鉴美国的模式,美国宪法赋予总统暂停执行某项法令的否决权”可得,借鉴美国模式,使得国王与议会互相制衡。
(2)第一小问制约,由材料二“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可得,总统的任期有明确规定;由材料二“共和国总统得每项命令须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可得,总统签署的法令须有部长会签才能有效;由材料二“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可得,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才可解散众议院;由材料二“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各部部长,关于政府的一般政策对两院负连带责任”可得,总统任命的部长对议会负责。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可以从法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及共和制确立的曲折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法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的角度看,分权与对权力的限制是法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材料一中反映的大革命时期对于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讨论和材料二中1875年宪法立法机构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均体现了这一原则。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来看,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及之后法国共和制与君主制不断斗争的曲折历程可知,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反对专制制度,中途法国共和政体几经波折,直到1875年才最终确立共和制度。
20.【答案】(14分)
(1)年代尺:(5分)
(注:年代尺中应涵盖六幅油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及对应时间。漏掉一处或对应错误的减1分,减完为止,但不得负分。)
说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45年9月9日,日军投降标志着抗战的胜利,表明中共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5分)
(2)看法: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上面这几幅作品都 是作者在对中共党史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考证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它是对史实、人物和社会现象等的艺术加工,须用其他史料印证。(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年代尺,观察《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后,可知表格美术作品介绍了五件大事,时间从1921—1949年,我们以1920年为起点,以1950年为终点,用直尺画出横线,并标识出刻度,将五件大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在刻度线上方相应位置标识出来,下方标识出对应的时间。第二小问说明,说明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五件大事的时间、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展开。
(2)紧扣设问“谈谈你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首先认识到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次,就表中五幅油画的创作过程与历史大事的关系进行分析,看到这些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最后,要认识到艺术作品与历史大事之间的区别,不能直接将艺术作品蕴含的历史大事当做历史史实,要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同课章节目录